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餡餅背後藏陷阱

  • 發佈時間:2015-04-01 01:29:25  來源: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站在時代的風口上,一隻豬都可以飛翔。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的這句話,已成為眾多進入電子商貿領域的商家信奉的經典語錄。受益的不僅有網店,越來越多的企業、個人也開始參與其中,利用微信平臺推廣産品,實現交易、賺取利潤。

  打開微信朋友圈,不時就能看到微店主們發送的商品資訊,從吃的用的,到穿的戴的,琳瑯滿目。除了服飾類産品外,最為集中的要數各類保健品和化粧品。相比之下,這些産品的價格明顯要比專櫃、網店便宜,這也成為吸引顧客的主因。同時,這種基於朋友之間的信任完成交易,似乎也多了一些“情感分”。

  然而很多消費者並不知曉,一些在微信平臺上熱銷的保健品、化粧品,竟是來路不明、倣冒假劣、添加禁用成分的問題産品。一旦給消費者造成傷害與損失,大都很難追究責任。

  案例一:朋友圈裏買到假貨

  在我市某學校任職的張老師是一名“80後”網購族,一有空就會刷微信看看朋友圈。去年,張老師通過朋友介紹,請人從泰國代購了一款化粧品,價格比專櫃價低了近一半。

  “買貨前,我讓對方發了商品外包裝的圖片,詳細看過了才買的。想著是朋友的朋友,應該沒問題,就沒有多想。”半個月收到産品後,張老師發現包裝上與專櫃産品略有不同,色澤、氣味也稍有些不一樣。之後,張老師帶著這盒化粧品去專櫃鑒定,專櫃人員告訴她這款産品和網上常見的假貨比較像。

  案例二:“加盟”前調查發現問題保健品

  經營微商,不需要去工商、稅務部門登記註冊,門檻很低。既不影響正常工作,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很多年輕人正是看中這一點,才加入微商隊伍。

  在紅古一家事業單位上班的王女士看到親友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保健品廣告,就可以拉到生意,不禁有些心動。在諮詢了解過程中,上級代理給她發來了大量的産品推銷廣告,有文有圖,還提供了某一時段的銷售業績單。在談到産品品質時,強調效果非常好,身邊用了的朋友都稱不錯。然而,當王女士提出要看看産品的生産證號等詳細資訊時,對方卻含含糊糊。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官方網站上,輸入産品名稱、廠家等資訊後,也搜尋不到這款減肥産品。按食藥監管部門的要求,所有正規渠道的産品都會在國家局網站上搜尋到。為此,王女士只好打消了開微店賣保健品的心思。

  産品來源不明品質優劣難辨

  如今,微信已不再只是朋友間的交流平臺,它正在被各類企業、商家當做重點打造的銷售推廣平臺。打開朋友圈,代購化粧品、減肥藥、奶粉、保健品、奢侈品十分常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這一“熟人行銷”渠道。

  3月28日,記者在微信搜尋公眾號,輸入“海淘”、“代購”等關鍵詞,均能搜索出多個公共賬號,如名牌化粧品代購、奢侈品代購、香港代購等等。仔細觀察朋友圈一些商品介紹圖可以看出,大多都是從網上下載的,並不是實拍照片。

  幾乎無成本經營的微店,深受上班族女性的喜歡。開店,就不得不面臨賣什麼的問題?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微店商家對自己所銷售的産品、性能及生産廠家等資訊了解並不全面。通常只是聽信上級代理宣傳,至於是否屬實,並沒有經過調查、核實。

  在微店上經營化粧品的小劉告訴記者,她經營的産品都是從上級代理那裏進的貨,有關産品的宣傳圖片、資料,對方也會定期發來,她只需要完成轉發,及時答覆客戶的諮詢就可以了。當記者詢問“上級代理的貨是從哪來?”時,小劉表示“是從廠家直接進的貨。”而當記者追問她是否去廠家進行考察時,小劉表示並未去過,而這也會影響到上級代理的利益。她與上級代理是親戚關係。在選擇做代理時,看重的就是親友之間的信任。

  消費者買得迷糊商家賣得更糊塗

  在微店上銷售保健食品,卻不知此類産品該有“藍帽子”標示;銷售化粧品,卻不知哪些人群不適用;銷售代購奶粉,卻看不懂純英文的産品説明……此類現象並非偶然,比比皆是。

  連日來,記者走訪多位開微店的朋友了解發現,一些微店經營者本身專業知識匱乏,缺少必要的分辨能力。這樣一來,無疑會聽信他人宣傳,盲目開店。對自己所代理的産品缺乏必要的了解,又是如何進行推薦銷售的呢?“我自己用了,美白效果非常好!”“這款減肥藥,吃一個週期是半個月,有人體重最多掉了二十斤。”“我身邊的朋友都在用”……

  在微行銷中,特別是一些保健食品、化粧品的推銷中,經常聽到類似“現身説法”的宣傳詞,至於效果到底如何,也只有等自己用了才知道。而至於是否有毒副作用,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大都缺乏專業的判斷能力。

  基於熟人之間的信任關係,買方大都對商家的推薦比較信任,因此也更容易達成交易。而在微行銷買與賣的背後,深埋下了重重隱患。

  微行銷漸成投訴熱點

  開微店幾乎是零費用、零門檻。只要點擊微信中的開微店按鈕,下載微店客戶端軟體,按照該軟體的指引填寫相關資料就行。註冊環節也非常便捷,只需要開店者提供身份證號、手機號和一張銀行卡賬號即可。註冊成功後,賣家可在微店網頁上添加商品的圖片和相關資訊,再推送到朋友圈裏。

  註冊簡單,無經營成本,微商大肆崛起的同時,有關微信行銷的消費投訴也緊跟而來。根據知名第三方微信服務商點點客發佈的《2014年“微信朋友圈行銷”生態數據研究報告》顯示,微信朋友圈行銷生態中,信任和欺詐並存。朋友圈商品貨源主要是商家自己低價進貨高價賣出,另有20%的人選擇直銷模式(自産),利潤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國外代購雖然門檻相對較高,但是佔比也能接近15%。朋友圈商家的操作方式以個人操作為主,團隊合作為輔。超過半數的賣家只是兼職,65%的商家沒有實體店。

  值得關注的是,微信朋友圈商家交易中高達65%的交易採用直接打款交易,通過微店和淘寶的較少。這種直接打款的方式容易造成打款不發貨的現象,微信朋友圈賣家大多沒有實體店,缺乏經營主體,不易監管,“殺熟”現象屢見不鮮,消費者維權十分艱難。記者陳瑋

  編後:針對微行銷渠道各類不宜察覺的問題與隱患,微店商家、消費者該如何識別,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當前,微商監管又面臨著那些難題?請您關注本報下期經濟週刊相關報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