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激活“第一生産力”
- 發佈時間:2015-03-31 02:31:50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本報記者 王建高 通訊員 陳太安 劉曉華
三年有多長?
三年前,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徐莊鎮的西七里河、武王莊、趙山頭三個村還是不折不扣的窮窩窩,對窮慣了的村民而言,在村裏走上致富的道路就如同“傳説”一樣遙遠。
三年後的今天,這三個村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年來,青島農業大學“第一書記”累計爭取各類資金、物資折款1600余萬元,實施村莊道路改造、水利設施修建、文化廣場建設等民生工程66項,開展扶貧濟困、捐資助學、大學生“三下鄉”等惠民活動40余次,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100多項。同時,建立了青島農業大學棗莊綜合試驗站、教學科研基地和7個專家大院、4個試驗基地,選派專家對全區村黨組織書記進行專題輔導,組織60名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和鎮村幹部到青島進行集中培訓,有力推動了全區農村土地使用産權制度改革,鍛造了新引擎,打造了新平臺,增添了新動力。
三年何以有如此大的變化?
陽春三月,科技日報記者走進青島農業大學,走進山亭區徐莊鎮的西七里河、武王莊、趙山頭三個村,進行了探秘。
把課題論文寫在大地上
1月28日,棗莊市山亭區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姬偉鋒等一行,向青島農業大學送來了感謝信,對該校三年來在“第一書記”幫扶工作中為山亭區做出的貢獻表示感謝,對該校3批9位“第一書記”做出的突出成績表示感謝。
3年前的2012年4月,山東省從171個省直單位選派582名“第一書記”,到全省最貧困的農村抓黨建促脫貧,青島農業大學就是這一工作任務的承擔單位之一。
服務社會、服務三農,是青島農業大學的責任與使命。青島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寶篤認為,學校選派“第一書記”到全省最貧困的農村抓黨建促脫貧,就是“農”字號高校的本職工作,責無旁貸。
為改變對口幫扶的西七里河、武王莊、趙山頭三個村落後面貌、讓村民脫貧致富,從青島農業大學走出的3批9位“第一書記”都把這樣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內化於心,外化于行。第一批“第一書記”肖傳強説,帶著這樣的認識進了武王莊村以後,迅速轉變工作角色,人到心到,很快和當地幹部群眾打成一片,很快就走遍了武王莊村的每一個山頭,每一塊土地,訪問了“五老”和困難群眾,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這裡是青島農大最好的課堂,把研究課題與論文寫在大地上。第二批“第一書記”唐傳成深有體會地説,自“第一書記”進駐幫包村之後,青島農業大學便成了三個村莊的大本營,這三個村莊則成了學校的工作站,學校專家教授則成了山亭區的“常客”,就連學校的大學生們也時刻的牽掛著這裡。每年寒暑假,由學校大學生組織的各種形式的實踐團隊,開進這些山村,送科技、送文化……用他們的方式助力“第一書記”的工作。
在研究分析了第一批“第一書記”的調研資料後,學校馬上根據當地産業實際,組織專家對當地花椒小葉病、板栗空殼病等病害、蟲害進行研究,提高作物産量。8名專家成立板栗雄花功能性食品研究課題組,專題研究板栗雄花營養物質的提純分離,實現變廢為寶。“草莓教授”姜卓俊實地調研當地情況,為草莓産業化發展提供技術指導和保障;合作社學院王勇教授在不用報銷路費,不要一分錢講課費的情況下專程來山亭為村黨支部書記培訓班上授課。學校組織多個領域的專家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專題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幫扶村三年的發展規劃,實施“延長農副産品産業鏈、發展生態農業”的幫扶工程,實現農民增産增收。
把技術送到千家萬戶
把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把知識送到農民的心坎上,讓學校專家教授長期活躍在生産一線,在服務中了解生産的需求,也在服務中挖掘科研課題,這是青島農業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作風與傳統。
幫扶三年來,李寶篤多次率學校專家團隊赴山亭實地考察發現,山亭地區,儘管山多地少、土地資源有限,但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具備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良好基礎。他表示,學校要積極持續地探索有效途徑和載體,從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新農民培訓、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技術成果轉化以及推進與涉農企業合作等方面入手,推動當地現代農業的建設,把高校的優勢儘快轉化為推進當地經濟發展、百姓致富的動力,為山亭區以及棗莊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三年來,青島農業大學充分發揮人才、技術、專業等優勢,堅持“立足幫扶村、輻射全鎮街、帶動山亭區”的“大幫扶”理念,實施造血式智力扶貧,先後建立了棗莊綜合試驗站、教學科研基地、合作社黨建工作研究促進會、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試驗基地、青島農業大學(滕州)農村改革發展研究院,組織農業專家現場授課,為全區培訓農村黨組織書記和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技術農民1000余人,組織外出考察100多人次,組織大學生來村進行社會實踐200多人次,指導建立了7個專家大院和4個專業合作社,推廣核桃、玉米、小麥、花生等優良品種500多畝。
“第一書記”們工作中都積極利用這次幫包的機會,著力構架起學校和社會聯繫的橋梁,把學校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在山亭農村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展現出來,做好社會服務,造福山亭百姓。肖傳強説。
棗莊市山亭區區委書記王常勝很有感觸地評價説:“青島農業大學的‘大幫扶’有力推動了山亭區農村改革、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把幫扶做成“不結題”的大課題
讓積貧積弱的山村三年大變樣,變身充滿希望發展後勁十足的新農村,後進面貌不改變,幫包單位不脫鉤、幹部不撤回。這是青島農業大學“第一書記”幫扶工作的硬性要求。
青島農業大學派人進村開展幫扶工作,立足的是三個村莊,著眼的則是整個山亭區以及一系列“山亭區”發展路子的大課題。這對於學校的學科建設、科研立項以及幹部培養鍛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此,學校建立“第一書記”工作彙報制度,校黨委專題會議研究幫扶工作有關事宜,聽取“第一書記”工作彙報,確立了調查研究、科技助力、教育提升、項目推動、科學規劃“五大工程”,紮實推進各項幫扶工作。以“第一書記”幫扶工作為平臺,把高校的知識、技術送到農村千家萬戶,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水準。青島農業大學校長宋希雲説,為切實抓好幫扶工作,學校成立“第一書記”工作領導小組,為幫扶工作開展提供組織保障。成立幫扶工作專家顧問團等組織,為幫扶工作開展提供制度保障。學校組織基層黨建、農學、植保、園林園藝、食品加工、動物養殖等方面的16名專家教授成立“青島農業大學選派‘第一書記’抓黨建、促脫貧工作專家顧問團”為“第一書記”工作開展提供政策諮詢、技術指導和理論支援。
工作中,9位“第一書記”正是這樣扎紮實實地執行著學校的大課題思路。“幫包村就是我們工作的圓心”,第三批“第一書記”韓強説,“我們的目標是能趟出可借鑒的新路子,讓致富的種子開遍這樣的田野……”
一包三年不脫鉤,總有一天要離開,如今,青島農業大學的第三批“第一書記”也到了要離開的時間,但心卻永遠和村民在一起。青島農業大學要做好永不卸任的“第一書記”,把這個“不結題”大課題一直做下去,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希望所在。李寶篤説。
如今,青島農業大學第二輪“第一書記”即將開赴新的村莊開展幫扶工作。新的一年,他們將一任接著一任幹,堅定不移地當好黨的政策宣傳隊、農村黨建工作隊、脫貧致富服務隊,接棒推進學校的“大課題”,為農村擺脫貧困留下一筆永遠也帶不走的財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