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合作破解亞洲發展難題
- 發佈時間:2015-03-30 21:29:45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雖然以“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已經落下帷幕,但是這次盛會讓世界聽到了中國對亞洲未來的思考:邁向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亞投行,都成為了今年博鰲論壇的熱詞。它們之所以能夠熱起來,正是因為這些戰略都體現出中國開放的姿態,以及將亞洲地區國家結成“命運共同體”的努力。
激活亞洲潛力
“亞洲是世界經濟最大的引擎。”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評價亞洲如今的重要性。
何茂春説,從經濟體而言,世界的第二、三、四大經濟體都在亞洲,中、日、韓、印這些以前或者現在經濟增長迅速的經濟體都在亞洲;從資源來説,亞洲擁有中東等地區的石油大國;從市場來講,無論是東南亞國家還是中國、印度,消費市場潛力巨大的國家也在亞洲。“無論是製造業、能源,還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抑或是文化、教育等産業的發展,亞洲皆有潛在的活力。隨著區域一體化、全球經濟一體化掀起潮流,這些都會被激活,發揮産能效應。”何茂春直言,亞洲既有資源也有市場,既有技術也有人才,相比歐、美、非、拉美等地區而言,絕大多數國家處在經濟上升期。
何茂春認為,除此之外,亞洲還有著巨大的融資和投資的能力,亞洲絕大多數地區對於基礎設施建設有著巨大的需求,金融體系的完善將促進亞洲地區互聯互通的建設,更進一步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亞投行的成立就是最好的方式。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何自力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對亞洲區域發展意義重大,是破解亞洲區域發展難題的重大戰略舉措。
何自力指出,雖然上世紀70和80年代日本、新加坡、南韓及中國香港、台灣的崛起創造了“亞洲奇跡”,但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亞洲經濟增速有所減緩,區域經濟發展也面臨諸多難題。
何自力指出,這些問題包括:此前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速都逐漸減緩,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區域內各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和發展比較滯後的國家並存;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不高,凝聚力不強。“如何破解亞洲區域發展難題,是所有亞洲國家為實現共同發展而亟待解決的課題。”何自力認為,中國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建立亞投行及絲路基金,正是最好的突破口。
拉動區域經濟發展
相比此前諸多國際區域合作推進的艱難,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籌建實施起來卻出奇地順利。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它們是經濟發展的新契機,這種積極影響惠及亞洲多區域,甚至全球。“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區域經濟合作,這一突破口選擇得十分精準。”何自力如此感嘆道。
基礎設施落後是亞洲多數國家普遍面臨的發展瓶頸。
何茂春説:“這兩年來,我帶領課題組分五條線路對中亞、南亞、東南亞、非洲、中東歐、歐盟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從考察情況來看,‘一帶一路’的總體趨勢還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也存在超乎想像的障礙,這些障礙主要集中在交通設施、文化宗教、制度、貿易和通關清算方式和通信等六大領域。”
何茂春説:“亞洲國家的發展有快有慢,只有實現互聯互通,才能有效解決亞洲國家存在的問題。”
何自力也指出,“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拉動整個經濟發展的聯動效應”。中國倡議建設“一帶一路”、建立亞投行及絲路基金,重點是發展基礎設施,長遠目標是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準、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何自力認為,中國倡議建立“一帶一路”和建立亞投行,幫助亞洲各國解決基礎設施落後難題,正是抓住了制約亞洲發展的主要矛盾,為亞洲各國實現共同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因而受到亞洲各國的高度重視和支援。
何自力説:“可以預期,在‘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推動下,亞洲區域合作將在投資、貿易、金融、能源、戰略性新興産業、教育、文化、生態保護及政治領域全方位展開,亞洲區域合作將實現歷史性跨越,一個高度合作、深度融合、充滿活力的新亞洲即將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此外,亞洲區域加速合作也利好世界經濟走出金融危機陰影。何自力説,亞投行倡議契合中國、沿線國家和本地區發展需要,符合有關各方共同利益,順應了地區和全球合作潮流,必然會引領世界經濟朝著有利於世界各國的方向發展。“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的,體現了西方國家的利益要求和意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則難以得到真正體現。”何自力説,中國倡導實施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籌建也是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積極嘗試,是落實互利共贏國際關係新準則的具體實踐。
何自力認為,“從亞洲和西方大國普遍支援和積極參與的熱烈反應來看,中國倡導的互利共贏國際關係新準則贏得了世人的普遍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