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600米的變電所
- 發佈時間:2015-03-30 06:16:1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群像素描
幹柴灘高鐵變電所是國內海拔最高的高鐵變電所,地處祁連山脈,海拔3600米。幹柴灘變電所的7名職工,平均年齡不到27歲。他們克服交通不便、生活艱苦等困難,年復一年的堅守在這裡,巡視設備,檢查饋線電流,隨時盯控設備運作狀態和參數的變動,確保高鐵供電安全。
天山祁連一線牽。從甘肅蘭州市登上蘭新高鐵,兩個多小時後,便進入祁連山腹地。藍天白雲下的茫茫雪山荒原,沖刷著無數旅客的目光。
沒有人會注意到,在進入海拔3600米的祁連山隧道群之前,車窗外一閃而過的幹柴灘高鐵變電所。在這個孤零零的院子裏,看著外面飛馳而去的列車,31歲的值班員薛亮最期盼的事是“能找個人説説話”。
2月26日,《經濟日報》記者來到這個國內海拔最高的高鐵變電所,探訪值守在這裡的蘭鐵職工。
上下班走個路,
咋這麼難
我們與蘭州鐵路局嘉峪關供電段高鐵供電車間的黨總支書記柴寶平會合,一起前往幹柴灘。沿著兩旁積雪未融的國道227線前行,3個多小時後,汽車駛出國道,拐入一條便道向祁連山深處駛去。看著越來越近的高鐵大橋,記者一陣欣喜:終於到了!沒想到司機卻將車停在一處白茫茫的雪地前,指著前方告訴我們:“還有兩公里多路,前面雪太厚,車開不了,得走進去。”
在沒過腳踝的雪地裏,沿著高鐵圍欄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了半個多小時,終於看見變電所。遠遠的,有個人從變電所大門裏出來,在雪地裏踉踉蹌蹌地小跑著迎了上來。他就是薛亮。
走進變電所,除了高大的供電設備,就是一排米黃色的平房了。“今天你們來的路,就是我們平時上班的路。”對於幹柴灘變電所的職工來説,最頭痛的就是上下班繞不開的這段路,“從來沒想到過上下班的路會這麼長、這麼難走。”28歲的所長付明哲説起這段路總會發出一聲長嘆。
變電所裏7個人,分別住在3個相距數百公里的地方。每次上班,大家都要在上午10點前趕到位於張掖的高鐵供電車間集中乘坐工程車。住在嘉峪關的李莉莉、李月敏和方賢順等幾個人得在淩晨5點半起床趕車,住在蘭州的薛亮則早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經奔波在路上,住在張掖的付明哲也得早早起床準備上班期間的生活用品,列好採購清單。
菜市場是上班前必去的地方,不怕凍的馬鈴薯、白菜最受他們青睞。“若是想吃個嬌貴些的蔬菜,要做很多準備,往往還要把圍脖取下來,裹在蔬菜上抵禦一路的嚴寒。”作為車間的黨總支書記,柴寶平和車間主任每次交接班都會輪流送當班職工到幹柴灘,從國道到簡易公路再到便道,一路峰迴路轉,前前後後得有4個多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所裏,“今天天氣好,咱們走得還算順利,最怕遇上大雪封山,接班的人進不去,值班的人就得忍饑挨餓等著。”
守在海拔3600米的地方,周邊是荒無人煙的大山,每次值班到了最後一兩天,變電所的職工是咬牙堅持。
去年12月20日,幹柴灘迎來了一場深得沒過小腿的大雪。車間幹部急得團團轉,大雪封山,汽車沒法走,接班的上不去,下班的回不來。值班的職工帶去的蔬菜已經吃光了,只剩下應急的幾袋速食麵,桶裝飲用水也見了底,只能拿水窖底下帶著泥漿的渾水沉澱後對付。直到三四天后,道路勉強可以通行,柴寶平連忙帶著接班的職工趕到幹柴灘。值守了10多天的薛亮手裏還拿著用來巡視供電設備的望遠鏡,站在大門口望眼欲穿,終於見到接班的同志,撲上來就擁在了一起。
與薛亮搭檔值班的24歲河北姑娘劉淩霄,前年從學校畢業後就來到蘭州鐵路局。這個不善言談的小姑娘對最近一次來值班印象深刻:“本來正月初一就該我們接班了,可是大雪封路,有的地方雪沒過膝蓋,車進不來,山上吃的也不多了。正月初三,我跟薛亮坐火車到門源縣,又乘坐計程車到國道口,背著蔬菜和日用品步行進山,從下午5點左右,一直走到晚上8點多才到所裏。”
最渴望的,
是有個人説説話
幹柴灘變電所的7名職工,平均年齡不到27歲。按照兩班倒的制度,4名老職工分兩組,每個班在所裏待8天。任務就是隔6小時巡視一次設備,檢查饋線電流,隨時盯控設備運作狀態和參數的變動。遇上三四天一次的夜間停電作業,他們就得整夜守在主控室,直到線路作業完成。
這點活兒在薛亮眼裏倒不算啥,他最怕的是沒人説話,“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一待就是8天,兩個人守在這裡,半天就把所有話説完了,剩下的7天半時間,幾乎沒啥話了,太冷清。”
晚上6點巡視完設備,付明哲、薛亮就在廚房忙開了,在高海拔地區做飯,水總是燒不開,麵條也煮不熟,變電所裏的主食基本上都是高壓鍋壓出來的米飯。人多熱鬧,薛亮也多炒了兩個菜,“這附近雖然景色好,但我們平時連這院子都不能出去,看見你們特別高興。”
幹柴灘變電所周圍方圓10多公里內少有人跡,手機信號也時有時無。所裏能夠保持和外界聯繫的,就是主控室裏的那兩部鐵路辦公電話。“有時候,靜得心裏著急的時候,我們就去院子裏四處找信號,和家裏人説上幾句話。”樂觀的薛亮笑著説,他們偶爾也會用辦公電話撥通其他高鐵變電所的電話,“就為了聽個人聲,互相鼓勵一下。”
吃過晚飯,幹柴灘的夜晚降臨。這裡年平均氣溫只有0.8℃,冬季絕大部分時間氣溫都在零下15℃左右,極端最低溫度低至零下30.6℃。午夜零時,薛亮悄悄起床,捂得嚴嚴實實地出門看設備。
“每次去院子裏巡視設備,我們都會盡可能把自己裹到最嚴實,只露一雙眼睛。”走在院子裏,薛亮説,“只要有一點護不好,就有可能凍傷。在高海拔地區最怕的就是感冒,不及時治療會引起肺氣腫。這裡比較偏僻,有個緊急情況都出不去。”
比起冷,幹柴灘的靜更加讓人難以接受。走在院子裏,除了電流聲,一點聲音也沒有。“白天還好,隔一會兒就能過去一輛火車弄出點兒響聲來,晚上就只有嗡嗡的電流聲了。”薛亮説,冬天干柴灘上基本看不見什麼動物,“有次看見一隻肥大的草原鼠,讓我興奮了半天,趕緊用手機拍下來留著慢慢看。”
在幹柴灘,
找到了家的感覺
“以前在家提兩袋面上5樓一點問題都沒有,在這裡不行,幹什麼都不能急,不能使大勁,隨便幹點活就胸悶氣短嗓子痛。但遇到體力活咱還得上,總不能讓小姑娘們去幹吧。”薛亮説起話來乾脆直爽。
“家裏離得遠,所裏的同事不但教我學業務,還在生活上特別照顧,我已經在所裏找到了家的感覺。”家在內蒙古集寧的新工李月敏,在所裏是個好“廚娘”,麵食、炒菜樣樣精通。她説,就像在家裏一樣,特別喜歡給大家做點好吃的。
在幹柴灘,家的感覺不僅僅是在一個鍋裏攪勺子。
有一次,當班的李月敏感冒了,吃什麼藥也不見好。沒過兩天,方賢順也感冒了,症狀比李月敏還嚴重。一起當班的李莉莉為他們端湯送水,喂藥掖被。看他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李莉莉馬上將病情報告正在休息的所長付明哲。當天下午,付明哲和車間幹部就帶著藥趕到了所裏,付明哲留下替班,車間幹部將他倆接下山救治。
休息的時候,他們喜歡翻翻手機裏的照片。劉淩霄的手機裏,存著不少同事在所裏幹活的照片,有拖地、抹瓷磚、擦傢具的,也有在所裏巡視設備、接聽電話的,“我沒事時看看這些照片,心裏就覺得挺溫暖的,這些照片見證著我們在幹柴灘的付出,也許有一天我離開這裡,會挺懷念的。”李月敏的手機裏,有一張特別的照片,是高鐵開通那天,她拍到的航拍飛機。她拿這張照片給同事們看,“在他們航拍的鏡頭裏,也拍到了我們變電所的樣子吧?”
第二天早上,一場大雪又悄無聲息地來到了幹柴灘。走出變電所的院子,遠處的大山與眼前的路都裹成了白茫茫一片,前一天我們走過的腳印已經被雪花覆蓋。送我們出來後,薛亮和劉淩霄站在變電所門口,看著漫天飛舞的雪花,有點傷感地説,“雪再這麼下,過兩天我們又不能按時交接班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