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南昌棚改緣何“不差錢”

  • 發佈時間:2015-03-30 06:15:5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伴隨我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內部二元矛盾也在日益凸顯。不少城市新城高樓聳立,金融商貿日益繁盛;老城區則是棚戶區、低窪危舊房連片,遺落在高樓大廈的陰影裏,有的已經成為社會的隱患、群眾的隱痛、政府的隱憂。

  2013年,江西省南昌市啟動了大規模棚改、舊改工程,民生熱點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住房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城市二元結構之困逐步消融。請看本報記者來自南昌基層一線的調研——

  新城的煩惱與老城的困惑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每天早上八一大橋不要那麼堵,這樣我就可以至少多睡15分鐘。”王浩是南昌市豫章小學四年級學生,家住紅谷灘新區。為了不遲到,他每天早上7時不到就要趕往位於老城區的學校。

  小王浩的夢想讓他的父親王先生百般糾結。10年前,響應南昌市建設、繁榮新城區的號召,王先生一家告別生活了20年的老城區,搬進一江之隔的紅谷灘新區。“那時新區雖然配套差了點,但空氣品質、居住環境都是老城區無法相比的。”但讓王先生沒想到的是,高起點規劃建設的新城區也遭遇了成長的煩惱。

  來自南昌市公安局紅谷灘分局戶政大隊的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紅谷灘常住人口僅有54766人,而截至2014年底,紅谷灘常住人口已超過50萬人,增長了近10倍。人口的增長打亂了這座新城的發展節奏:一方面,日漸繁榮的金融、商貿以及工作、居住環境,吸引著老城居民趨之若鶩;另一方面,優質的醫療、教育等資源仍然集中在老城區,現有的公共服務體系無法滿足新城居民所需。

  老城居民也有“困惑”。市民埋怨:“新區變化大,老城欠賬多。”10餘年間,南昌市將人力、物力、財力集中投向了新區建設,但在城市的另一端,大面積的棚戶區、低窪危舊房和城中村,遺落在高樓大廈的陰影裏。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儘管具備市民身份,但在公共服務、就業、居住、生産生活等方面並未真正享受市民待遇,他們離城市很近,卻又很遠。

  今年66歲的周明望大爺,就是其中的代表。從南昌市十字街路口一座星級酒店後面的小路進去,不到100米的距離,就能看到一大片低矮的房屋,處處可見泥巴和竹子糊成的墻壁,腐爛的木柱,殘破的瓦片。周明望指著十字街99號一棟老式筒子樓,告訴記者,這就是他家的老房子。“這裡原來有35戶,最近十來年,房子越來越破,生活愈發不便,有些住戶實在是‘堅持’不下去,東拼西湊買了房,或搬出去租房住了。”周明望説,雖然心裏對新房充滿期待,可他明白,以自己的收入和年齡,這個夢想很遙遠。在十字街362號一棟磚木結構的房子裏,今年90歲高齡的秦大姺,已經居住了70多個年頭。秦奶奶的小兒子告訴記者,他家的房子一年四季都陰暗潮濕,見不到太陽,下雨的時候,外面下大雨,裏面就下小雨。“最麻煩的是,由於房子沒有衛生間,上個廁所要10分鐘才能走到外面的公共廁所,而洗澡只能用澡盆將就一下。”

  2013年,南昌棚戶區居民的生活迎來了轉機。當年,南昌市正式啟動史上規模最大的棚戶區改造工程,計劃到2017年,改造288個棚戶區,總佔地面積約4.7萬畝,房屋建築面積約2058萬平方米,涉及約9.6萬戶、36.5萬人。

  新辦法讓資金問題迎刃而解

  “經過多年的城市棚戶區改造,容易改造的、商業開發價值大的地塊基本改造完畢。現在留下的城市棚戶區,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多數在城市邊緣地帶,商業開發價值較低;有的雖然在城市中心,但房屋密度大,改造成本高、難度大。”南昌市委常委、副市長劉建洋坦言,作為一個中部並不發達的省會城市,資金短缺一度成為城市發展的短板。

  據測算,南昌要在5年內完成1439萬平方米的棚改任務,尚有300億元至400億元的資金缺口。以青雲譜區為例,十字街棚改后土地出讓收益預計不到20億元,改造資金需要35億元,而區財政收入去年僅8億元,區級財力難以填補資金缺口。

  “以前都是把任務壓到區裏,規定每個區的任務。説實話,區財政是吃飯財政,棚改改一塊就虧一塊,怎麼能有積極性?”劉建洋説。

  在這種情況下,南昌市提出了“市級統籌、分區分造、封閉運作、動態平衡”的辦法來破解資金難題。“讓區裏直接從考慮盈虧的‘算盤’裏解脫出來,專心做徵遷工作,市裏來統籌,以優補劣、以肥補瘦,分區分造。封閉運作,就是將原來分散在各個區的棚改資金全部封閉放在市土地儲備中心賬戶上,全市統籌棚改的收支平衡。”劉建洋説,以青雲譜區為例,十字街棚改拆遷總面積350畝,可出讓用地120畝,通過市場招拍挂可得資金18.7億元,而棚改資金共需21.6億元,一進一齣還差2.9億元。同在青雲譜區,象湖東岸棚改拆遷總面積260畝,可出讓用地120畝,通過市場招拍挂可得資金9.6億元,棚改資金需3億元,一進一齣還賺6.6億元。

  從長遠來看,綜合平衡可以消除個別項目虧損以及短期虧損的問題。但從近期看,長遠的收益並不能立即變現,徵遷補償必須先於土地掛牌出讓工作一步。為解決啟動之初的房屋徵收資金墊付問題,南昌市創造性地提出“1+6+X”模式,通過市場化運作多方籌措。

  記者了解到,1指的是南昌市土地儲備中心,6是南昌市六個國有平臺,X則是社會資本,通過隨意組合,擇優選取,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形成可持續迴圈。比如象山路棚改採用的是1加X模式,X選擇的是綠地集團。十字街棚改因為沒有社會資本敢試水,採用的模式就是1,以土地收儲的名義融資。萬壽宮棚改則是典型的6,由市政控股、城投、軌道公司、旅遊集團、水投和昌公控股等6個國有平臺結合各自的優勢來參與改造。

  棚戶區改造,並不只有“資金”這道檻要過,規劃理念、技術支撐、管理力量都是重要的一環。“我們引進了X以後,一些先進的理念、成熟的開發模式以及城市經營的業態,都對我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比如我們在象山南路棚改中,綠地集團提前介入,在拆遷過程中,綠地集團就已經進行了規劃方案的國際招標,結合城市規劃去彌補城市的功能,不給今後留下遺憾。”劉建洋説。

  舊城復興 雙城生活更精彩

  通常人們都認為難在動遷,實際上,動遷之後建更難。

  2014年,南昌市實施了青山湖西岸、象山南路沿線等21個項目,改造戶數達2.1萬戶。隨著一批棚戶區地塊動遷工作的結束,問題接踵而至:動遷完的地塊如何來改造?對於舊城改造,南昌市委、市政府十分謹慎,提出了舊城復興計劃,即對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區域進行拆遷、改造、投資和建設,使之重新發展和繁榮。

  為此,南昌市根據改造地塊上建築物性質的不同,提出拆、改、留三條“腿”走路的改造辦法。

  對一些沒有保護價值的建築,南昌市在拆的同時更多考慮的是産業佈局和功能提升。為此,南昌市規定棚戶區改造後用於開發的地塊,商業地塊與功能性地塊比例要達到4:6。這條紅線的設置,限制了各城區一味開發房地産,加快了産城融合步伐;對於舊改過程中那些沒必要拆除的建築,南昌市進行的是改造式保留;對於那些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則一留到底。如東湖區青山南路棚戶區改造項目,在完成居民就地安置的基礎上,引進了國內500強企業,著手打造中部地區黃金及衍生産品交易中心。而在南昌市萬壽宮棚戶區,許多破舊的房子已經被拆除,而有些具有文化價值的建築,被畫上醒目的三角形符號,據南昌市舊改指揮部負責人介紹,南昌有意在此新建一個商業文化旅遊區,在發展經貿的同時,保護好這片區域的文化古跡。

  舊城改造是有形的,但是其對於一個城市提升而言,卻是無形的。棚改、舊改在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的同時,也漸漸成為延伸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巨大推力。

  九龍湖新城,是南昌市打造的又一個嶄新版塊。對於它的走向,“出生”之時,南昌市委、市政府就已經規劃好了路。目前,與棚戶區安置房、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建設同步,新城的各種商業配套也拔地而起。南昌萬達文化旅遊城、南昌綠地國際博覽城、九龍湖聯泰智慧城三大項目入駐,考慮更多的是相關配套。

  開發商們有前瞻性眼光,南昌市委、市政府同樣有“舍得”理念。在九龍湖新城,市裏拿出寶貴的土地資源,著力配置好教育、衛生、商業、市民中心等公共服務資源,使新城區不僅是人口的導入地,更是幸福指數的導入地。“像南昌外國語學校、省婦幼保健院等這樣的名校、名醫院已經開始著手在九龍湖新城建分校、分院。按照規劃,九龍湖新城面積將達100平方公里,可容納80萬人口,提供就業崗位50萬個。”南昌市重點工程管理辦公室房建處負責人周興府説。

  一手抓繁榮發展新城,一手抓改造提升老城,並以新城建設帶動老城改造,以老城改造支撐新城建設,南昌正在加速形成“新老聯動、兩岸共輝”的城市發展新格局,為百姓打造精彩的“雙城”生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