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初現結構平衡跡象

  • 發佈時間:2015-03-30 06:14:5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訪英國金融管理局前主席阿代爾·特納勳爵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調整和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中國經濟出現增速放緩。這一在穩定增長基礎上更加強調高品質發展的“新常態”,引起了越來越多海外學者的關注。就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理解和未來發展前景,英國新經濟思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金融管理局前主席阿代爾·特納勳爵近日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採訪。

  特納認為,中國經濟體量如此之大,其向中高收入國家的轉變不可能單純通過出口拉動實現。因此,正如中國政府強調的,中國經濟必須進一步平衡其內部結構,將經濟增長更多轉變為消費驅動;同時應為金融體系引入更多的市場紀律,降低信貸刺激政策的後續影響。

  特納表示,中國經濟經歷的這一轉型是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此前,雖有日本、南韓、新加坡等亞洲“趕超國家”成功躋身至發達經濟體的先例,但這些國家本身的經濟體量與中國不可同日而語,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也與當前中國存在差距,其轉型面臨的挑戰和困難也必然不在同一級別上。然而,特納認為,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並不會必然造成中國和世界經濟的衰退。對於未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特納表示,雖然體量巨大的中國經濟轉型前所未有,但是至少有以下三點因素能夠為中國經濟平穩轉型提供支撐。

  一是中國自身人口結構變化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勞動力人口將呈現縮減趨勢。預測顯示,2015年至2025年中國15歲至30歲就業人口有可能下降25%。這意味著中國勞動力市場實際工資水準將不斷提升,為消費驅動型經濟提供動力。與此同時,農村仍有超過3億勞動力,未來仍將會有大量勞動力轉移至城市,推動城鎮化發展。此外,總體勞動力人口的下降也將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降低政府通過信貸擴張和基建投資消化勞動力供給的動機。

  二是中國政府自身債務結構相對健康。中國中央政府債務水準相對較低,在2013年底僅為GDP的22%。雖然當前中國政府在處理金融體系問題中一直強調發揮市場的關鍵作用,但是政府部門強大的財政實力和政策空間是能夠為中國金融體系改革提供穩壓器作用的。

  三是“一帶一路”等重大舉措的推出也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帶動了産能的快速提升。在新常態下,“一帶一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推出,也將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和中國經濟穩增長提供動力。

  特納認為,現階段的中國經濟已經展現出了結構再平衡的初步跡象。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製造業;2014年,居民消費佔GDP比重進一步提升,最終消費在GDP中的比重也超過了投資的比重。在經濟政策方面,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也開始重新調整經濟增速目標的重要性,將更多發揮市場作用和引入市場紀律作為經濟政策的重點。這將進一步增強市場對於中國經濟再平衡發展趨勢的認可和判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