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大時代裏的中國經濟:必須信奉改革務必把握大勢

  • 發佈時間:2014-11-11 07:13:5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減負 徐 駿作(新華社發) 簡政放權是中國經濟改革的主要思路之一。

  減負 簡政放權是中國經濟改革的主要思路之一。

失衡   徐 駿作(新華社發) 中國經濟改革要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品質的平衡。

  失衡 中國經濟改革要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品質的平衡。

權力“入籠”   徐 駿作(新華社發)   10月8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新一輪財稅改革將政府權力關入“籠子”。

  權力“入籠” 10月8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新一輪財稅改革將政府權力關入“籠子”。

改革巨輪   圖片來源:網路

  改革巨輪   圖片來源:網路

  從十八大到APEC

  讀懂大時代裏的中國經濟(中國深改專題報道①)

  2014年的11月,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來的恰逢其時。

  這一屆APEC會議在北京召開之時,中國的十八大剛剛過去兩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剛剛過去一年,而十八屆四中全會才過去10來天。

  如果在未來回望這個時代,會發現這的確是個大時代。從十八大到APEC北京會議的兩年間,中國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更多的變革正在發生。中國經濟唯一不變的是改革,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中國經濟正在與世界實現良性互動,中國經濟有著法治精神保駕護航……如果總結這兩年的中國經濟,我們會發現一些可喜的趨勢與變化。

  讀懂中國經濟

  必須信奉改革

  11月9日,在2014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演講中,24次提到“改革”。

  這絕非巧合,數字有時候很能説明問題。

  在《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改革”二字出現了137次。而在被視為“全面深改元年”的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77次提到“改革”,並直言“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

  如果我們關注每一條改革措施,會發現,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60項改革任務,幾乎已經全面啟動,其中的任何一項,所帶來的影響都難以估量。

  不妨先説説公平。

  2013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3個“1億人”,數字大於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人口數。

  與之相伴的是戶籍制度改革,今年7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指出,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讓每一個人享受公平的公共福利,通過公平刺激發展,中國改革決心很足。

  改革進入的是深水區,這意味著破除利益阻礙,需要的不僅是規劃良好的藍圖,還要有破冰的勇氣。

  被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形容為“系統性重構”的財稅體制改革,輿論廣為關注的央企改革,將節省上千億“三公經費”的公車改革……細數過去一年多來的改革,啃硬骨頭是常態。

  在APEC開始前一週,習近平剛剛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關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進展和可複製改革試點經驗的推廣意見》、《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像這樣的會議,在這個“全面深改元年”中,已經開了6次之多,涉及到的都是大問題,都是事關全局、影響長遠的重大改革,應聲落地,馬上就開始實施。

  “快馬加鞭,一鼓作氣,這樣的強度使人們對改革更有信心。”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表示。

  改革的力度體現在簡政放權中,“看得見的手”管得少了,市場的活力開始“井噴”。

  據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新聞發言人李章澤透露,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到今年9月,國務院已分7批取消和下放了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這意味著,作為國家部委權力象徵的審批權,已經有四成下放,而這一過程仍在繼續。

  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一旨在降低準入門檻、減少籌建成本、主動簡政放權的政策,正在不斷地釋放紅利。在11月9日的演講中,習近平也不無自豪地表示,由於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3個季度新增企業數量較去年增長60%以上。

  當下中國經濟的顯著特徵,是相信市場的力量,並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同樣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市場”二字出現81次之多,中國對市場的作用如何理解?《決定》中的話在過去一年被反覆引用:“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當然,改革一定會有阻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褚松燕認為,哪怕阻力再大,本屆政府也擁有突破一切障礙的決心。從目前的改革措施來看,本屆政府是遵循了輕重緩急和優先順序來把不同的事情進行排序,並強調改革會進一步推進。“也就是讓一些阻力和障礙感受到壓力,不要再存僥倖心理,政府的決心和信心是很足的。”

  讀懂中國經濟

  務必把握大勢

  在上任以來的講話中,習近平經常強調把握“大勢”的重要性,這一思路體現在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中,也體現在了中國與世界的合作共贏中。

  所謂“大勢”,既有中國經濟本身的發展方式,亦有中國經濟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當前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徵,那就是“三期疊加”,意為當下處於“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狀態。

  增速的換擋期,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也是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必須面臨的。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增大,支撐經濟增長的要素正在發生變化。

  中國經濟正在加速進行結構調整,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選擇。“唯GDP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的中國,不僅重視速度,也重視品質;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結構調整就要面臨“陣痛”,必須痛下決心,相信市場的力量,解決當下的問題。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這一時期是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在産生紅利的同時,政策的累積效應和溢出效應仍在發揮作用,對於經濟結構繼續産生深遠影響。

  陣痛期的中國經濟,依然有著讓世界稱讚的活力。

  我們看到,伴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通過努力實現中國夢的過程無比實在。今年9月,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上市,成為美股歷史上規模最大的IPO(首次公開募股),在上市路演中,曾經對馬雲嗤之以鼻的投資者們,用巨大的熱情迎接了他和他所講述的“中國故事”,在紐約華爾道夫酒店的路演午餐會上,現場排隊的人們光是等電梯就需要30分鐘。

  中國的發展能給世界帶來什麼?世界又將如何分享中國發展帶來的巨大機遇?

  “我們的祖先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創造了許多互聯互通的奇跡。絲綢之路就是一個典範。”11月8日,習近平出席並主持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時表示。

  “一帶一路”,正是世界共用中國改革發展成果的最好機遇。自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來,應者眾多。中國的發展,符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會與沿線國家優勢互補,將為沿線國家提供新的機遇,已經成為共識。

  APEC會議期間,在《聯通引領發展 夥伴聚焦合作》的講話中,習近平宣佈,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並表示絲路基金是開放的,歡迎亞洲域內外的投資者積極參與。這無疑顯示了中國對於“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性與決心。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國以開放的姿態,向世界解疑釋惑,以發展為紐帶,將“中國夢”與“世界夢”聯繫在一起。

  2014年7月15日,金磚國家的《福塔萊薩宣言》宣佈,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由5個創始成員平均出資,總部設在中國上海。

  人民幣國際化同樣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已經從2009年的區區35.8億元,到今年前三季度就超過4.8萬億元的規模。儘管仍有不少障礙需要破除,但央行副行長胡曉煉總結説,經過這一從無到有的過程,人民幣國際化“煥發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活力”。

  讀懂中國經濟

  需理解新常態

  2014年,“新常態”一詞被習近平在至少3個場合提及後,成為海內外觀察者理解中國經濟的關鍵詞。

  同樣是在11月9日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他表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半年前的5月,他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

  “現在國際上有一種擔心,怕中國經濟增速一旦降下來,會對世界造成很大的影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錶示。所以,有專家認為,習近平在如此重要的場合闡述新常態,是在給世界經濟吃“定心丸”。

  習近平概括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三大特點:“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事實上,這三大特點,正是理解當下中國經濟的鑰匙。

  中國經濟面臨著下行壓力,這是經濟數據中體現出來的事實。據統計,今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7.3%。國家統計局認為,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運作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

  發展速度“下臺階”,效益“上臺階”,在專家看來,新常態之下,其明顯特徵就是增長速度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今年以來,在各地採訪時,本報記者發現,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騰籠換鳥”,正在成為各地發展方式的“新常態”。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對記者表示,當前經濟結構中産業分化和區域分化越來越明顯,提質增效的成果明顯。

  例如,自去年以來,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連續多個季度超過第二産業,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佔了GDP比重的46.6%,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再如,2010年以來投資增長逐步放緩,今年投資增速延續放緩態勢,但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長提速明顯,為穩增長貢獻良多。

  中國經濟如何實現驅動方式的轉變?在專家看來,中國經濟正在從過去依賴資源投入和廉價勞動力的方式中,逐步轉向創新驅動,科技和經營模式等多方面的創新,都成為新的驅動力。以今年上半年為例,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行業生産增速同比大幅回落,但生物藥品製造、工業機器人等領域成為了新的增長點。

  新常態下,經濟改革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點,頂層設計的作用已在發揮巨大威力。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規劃的藍圖,中國改革蹄急步穩,無論是下放權力,還是具體的改革措施,都有著清晰的目標與時間表。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經驗,“摸著石頭過河”同樣在發揮重要作用。最為典型的是上海自貿區,這一改革的先行者,已經為中國改革探索出了不少可複製的改革經驗,有的已經推向全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就出臺了相應的推廣意見。

  而在各地,對於改革的“試點”追求方興未艾。例如,在土地改革、公車改革、教育改革等多個改革“硬骨頭”上,許多省份都在陸續推出或申請試點。

  事實上,改革試點的作用已經顯現。例如,此前在上海自貿區率先試點的工商登記實繳制變認繳制、企業年檢改為年度公示等改革舉措,已在全國範圍正式實施。而自貿區這一試點本身,也成為全國多地所效倣的對象。

  剛剛過去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也將通過“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為經濟新常態保駕護航。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看來,“依法治國”頂層設計的基本輪廓已逐步明晰,這有利於全面推動中國經濟轉型成為國際化高水準的市場經濟法治國家。

  在張茉楠看來,“公共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的問題,導致改革阻力與日俱增,而從國際經驗看,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轉型能否成功,一個法治、公平、市場化的體制能否搭建常常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一個更為強大、更為健康的中國經濟,值得世界期待。

  鏈 接

  三中全會《決定》經濟改革部分新提法

  ◆完善産權保護制度。産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産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産權同樣不可侵犯。

  ◆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推進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削減資質認定項目,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把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逐步改為認繳登記制。

  ◆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優惠政策行為,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

  ◆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政府定價範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路型自然壟斷環節,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

  ◆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

  ◆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産力佈局優化,減緩經濟週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産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産、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

  ◆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範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

  ◆加強智慧財産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智慧財産權法院。

  ◆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實施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審核預算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

  ◆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