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進程中要確保糧食安全
- 發佈時間:2015-03-30 02:31:25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操戈鄧衛哲
3月27日,在博鰲亞洲論壇舉行的第二場涉農分論壇上,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呼籲:“在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必須絕對保障國民口糧供給,保障農民利益。”
這場分論壇的主題雖為“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業、農村、農民”,但與會嘉賓更多關注的是當大批農民離開土地,特別是在城鎮化過程當中怎樣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給出一組數據:雖然去年我國糧食産量超過12100億斤,實現“十一連增”,但也應注意到我國糧食進口總量逐年增加,去年已超過1億噸,水稻、小麥、玉米、糖、棉、肉的進口額早在2012年就全部突破了200萬噸;大豆的進口額去年更是超過7000萬噸,佔到世界大豆産量的七成以上。
“這就是為什麼國家三番五次強調要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陳章良説,我國目前耕地面積大概24.5億畝,但是進口了1億噸糧食,據測算,這1億噸糧食約相當於7億畝土地的産量,把世界上7億畝土地生産出的糧食給中國人,也就是説要養活所有中國人需要31.5億畝土地種糧。
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海聞分析,我國目前糧食進口量佔總消費量的10%左右,世界每人平均耕地面積是0.26公頃,中國現在是0.1公頃。中國每人平均土地面積低於世界平均水準是現實狀況。而在城鎮化過程中,一方面是農業人口要減少,同時又要增加土地使用,因此,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保住農業用地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不能在城鎮化當中浪費農業用地,這可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土地地力不足是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又一重大挑戰。”劉永好擔心,目前我國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準的1倍多,如果繼續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糧食生産將陷入惡性迴圈。劉永好把糧食分為口糧和非口糧,他認為,國家應重點保證水稻、玉米等口糧生産用地,將政府各項補貼集中向口糧生産傾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人口糧供給。
國際知名食品原材料供應商嘉吉公司董事會副主席PaulConway認為,中國不應把糧食安全跟自給自足等同掛鉤,中國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已經非常了不起。但從長期來講是不行的,水本身就是一個有限的資源,長期過度使用將對耕地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因此,中國應把自己納入到全球糧食供應系統,積極參加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化制度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認為,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保護農産品生産的兩個基本線,一是主要農産品的自給率,二是大多數農産品的自給率,這是一個安全線。
農民日報三農改革研究院有關專家認為,城鎮化過程中,農業、農村、農民三個要素中的核心是農民。要以人為本,不要老是想著要為農民做什麼,而應該多聽聽農民需要什麼。要充分遵重農民的意願,切實解決農民關切的問題。現在進城務工的農民最關切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是子女教育、社保和廉租房保障等,也就是被“城鎮化”的農民能否真正“市民化”的問題。而農民市民化應該從現有的在城市裏有穩定工作的務工者開始,給他們提供廉租房、子女教育、社保等。目前外出打工的農民至少有4億人,試想一下,如果讓這4億農民能實現市民化,餘下的4億農民和農村及農業的問題就比較好協調解決了。這是最便捷、成本最低、也是最有效的城鎮化途徑。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