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生是積“量”成“質”的過程

  • 發佈時間:2015-03-28 08:32:4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古滕客

  中國首位卡夫卡文學獎得主閻連科,在其散文新著《走在別人的路上:閻連科語思錄》中,努力進行自我的追尋,説出心靈的真話。

  本書是閻連科心路歷程的再現。全書分“與其在土地上等待一種命運”、“在別人的路上,在身份的夾縫裏”、“躲在711園子裏看四季”、“人生是一個積量成質的過程”、“文學可以讓人重新活過來”等7部分,重新梳理了其作為一名作家,從出發到經歷各種徬徨,終於又找到自我的心路歷程。

  閻連科的文字始終逃不開故土、鄉親等生命的來源。他帶人們回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感受那個年代獨有的色彩。回到了他的故土,父輩的生老病死,奮鬥與落寞,無疑是中國一代農人的縮影和寫照。他説出了真心話:“許多時候我對那塊土地的恨超過我對那塊土地的愛。而又在許多時候,我對那塊土地的愛,又超過對那塊土地的恨。這種矛盾,這種混亂的情感和困惑,其實也就是一個字——怨。”抒發了一種重新擁抱生命本根的心情。

  閻連科對我們所處的世界和時代的深刻思考,是寫作者靈魂的徘徊。他坦言,寫作是為了對抗生活中的恐懼。對生命、疾病等的恐懼是肉體上無法克服的,但人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心靈世界,能夠在精神上、在自己的世界裏去對抗。而寫作正是提供了這樣一個途徑。焦慮,是一個作家寫作的種子。甚至焦慮的起點,本就決定著一個作家氣象的大小,決定著一部作品的格局和風格,決定著一部作品的方向和成敗。但中國文化的中心哲學是“中庸”,而不是個性。文學的意義在於個性,而不是中庸。這是今天中國作家在整個中國文化和文學上的矛盾,而不是某個人和某種文學主義與中國文化的不合。

  閻連科的散文有著溫暖而堅定的內核,展示的是對生命的善意與真誠,如涓涓暖流穿透人心,讓我們的內心柔軟、安寧,最終更加強大。如他所説,寫散文,寫小説,不可能像舞臺劇那樣呼喚著、表演著;也不可能像電影那樣,在鏡頭前表演和對生活與人物進行最逼真的模倣。散文或小説中,交付內心的渠道,甚至不是語言和構思,不是人物和故事,更不是技巧和技術。最好的交付方法是,從實寫來,“讓你和土地融在一塊兒;把你的心交給土地就行了”。此刻,閻連科褪去了小説中所有嫺熟的寫作技巧,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讓人時時動容的瞬間。

  閻連科的思考直射民族精神的核心,能讓所有年齡段的讀者産生共鳴。所以,這部語思錄,與其説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精神漫遊,毋寧説是切近社會人生的指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