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醫學是門綜合性的藝術

  • 發佈時間:2015-03-28 01:31:5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 強楊燕群

  “醫學就是科學”是人們長期以來的普識,也是近百年來一次又一次、一步又一步形成的習慣性概念。但很多專家卻就此表達了不同看法。特別是在網際網路上,關於醫學的科學之爭更是熱烈。醫學大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近年來每年在全國巡迴醫學報告上百場。他結合自己從醫40年的經驗,對醫學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討。那麼,醫學與科學的關係究竟如何呢?近日,我們對樊代明院士進行了專訪。

   醫學涵蓋了包括科學在內的多種範疇

  科技日報:請您介紹一下,醫學到底是不是科學?怎麼理解醫學這個概念?

  樊代明:我認為,醫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也不是單純的哲學,醫學充滿了科學和哲學,還涵蓋有社會學、人學、藝術、心理學等等。因而,我們不可以籠統地用科學的範疇來解釋醫學,也不可以簡單地用科學的標準來要求醫生。

  將醫學視為科學的一個分枝或隸屬於科學、服從於科學,甚至把醫學視為醫學科學的簡稱,看來是不恰當的,甚至有失偏頗。醫學不僅重視事物高度的普遍性,而且重視人體結構、功能及疾病的異質性或稱獨特性。醫學是通過長期大量不間斷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檢驗,最終形成最大可能適合人體保健、康復和各種疾病診療的知識體系。因此,醫學要遠比科學複雜。科學可以按照已奠定的精確的理論基礎去分析甚至推測某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變化,但醫學目前由於對生命本質的無知,故多數的理論和實踐還是盲人摸象,霧裏看花。

  科技日報:現代醫學採用了很多科學的方法,如循證醫學等,但將其用到臨床中去就會出現偏差,甚至錯誤。這是為什麼?

  樊代明:進入現代醫學階段,無論對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還是做臨床藥品或療法的試驗,只要經過倫理委員會批准,就可以放到人群中去直接研究。這在科學上是可行的,是正確的。但是受試對象的數量和觀察的指標依然是十分有限的,依然是小群體,依然是抽樣。因而,所獲數據的代表性是十分有限的。循證醫學作為一種科學方法是正確的,但引入醫學領域來用,實際上是將帶有顯著異質性的大量個體看成是同質性人群,因而發生錯誤。它沒有考慮到人體的異質性,而異質性會導致同病不同症、同病不同害、同病不同果、同藥不同效。

  醫學是直接為人體服務的。從邏輯上講,或按科學的要求,任何試驗和療法都應在人體內進行才最真實。但我們不能這麼做,因為涉及到倫理和人道問題。因此,任何療法在進入人體前,都應該在人體外得到證實。人體外的實驗包括實驗室研究和動物體內實驗。所有體外實驗,包括動物體內的試驗所得的結果,它們是科學的,但用到人體,用到醫學都只能是作參考,不然我們把科學的結論直接引入臨床實踐是會出問題的。

   醫學與科學有著眾多顯著不同

  科技日報:我們經常會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來比喻庸醫,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醫學卻分類越來越細。如何理解醫學和科學在這種變化中的關係?

  樊代明: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説“對於一個醫生來説,了解一個患者,比了解一個患者患什麼病重要”。

  同樣一種致病機制,作用於某一器官出了問題,那它不會只局限在這個器官,還會導致全身的器官也出現病理變化。現代的實驗方法,多按科學的要求,分別把各部分的某些要素從整體中抽出來,在分離狀態下研究其真相,其實難以反映密不可分的整體狀態下的表現形式。我們在局部看到的現象,儘管是科學的,但只有整合到整體中得出的結果才真實,才叫醫學。

  自從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後,西醫學的研究就逐漸從宏觀向微觀發展,因為人們要找到生命的真諦,也想找到疾病的本質。但生命只能在一定層面上表現出來。因此,太細未必能説明生命的本質問題。同樣,太細未必能揭示疾病的真正病因。病人是完整的整體,其生理表現或病理表現只大多發生在宏觀層面上,所以我們一定要關注層次和層面,只有這樣可能抓住主要矛盾,治愈疾病。

  科技日報:科學研究的結論要靠大量準確的數據來支撐,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醫學嗎?在醫學界數據等於事實嗎?

  樊代明:誰都知道,科學是注重數據、注重證據,數據就是證據;而醫學則不然,因為數據不一定是證據,臨床醫生每天碰到的是“數據複數據,數據何其多,哪個更真實,誰也不好説”。因為數據不是人體,數據不是疾病,數據不一定是診斷證據,數據也不一定是治療效果。醫學工作者在用醫學數據診療疾病或從事研究時一定要綜合判斷,慎思而為,因為數據可能反映事實,也可能偏離事實,從而誤導醫生的判斷。診斷疾病需要醫學數據分析,但必須是紮實可信的數據。這對於科學來講可能已足夠了,但對醫學來説,這還不行,因為還需要有經驗的臨床醫生來分析和判斷。我們只能用科學的方法來利用數據,盡可能地逼近醫學的事實,但決不能直接與醫學的事實畫等號。

  科技日報:在科學領域我們看重證據。而在看病時,我們卻更加信服老的專家教授。那麼您認為經驗在醫學中能起多大的作用?

  樊代明:科學強調客觀存在的證據,而醫學除此之外,還強調主觀獲取的經驗。這种經驗可能缺乏普用性,甚至缺乏科學要求的嚴謹性,有時甚至不符合邏輯,但是經驗很有用。要想成為好醫生,必須同老師腳跟腳地看,手把手地學,因為醫學所需的經驗,從書本上是看不到學不來的,這是醫學家與科學家,比如數學家間顯著的區別。

  經驗對醫學是十分重要的,遵循經驗是目前醫學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人類如果要完全依靠證據去戰勝疾病,那麼目前能夠治愈的疾病少得可憐。在醫學上好多經驗性的東西到現在還説不清楚,但有效,有用,這就是醫學與科學間的差別。

  醫學的發展不應受到科學束縛

  科技日報:科學對醫學的發展究竟該起什麼作用?您提出的整合醫學又是怎麼回事?

  樊代明:醫學與科學屬於兩個不同的“范示”,有不可通約性。它們有很多不同,比如個體與群體、體內與體外、外環境與內環境、局部與整體、微觀與宏觀、靜態與動態、瞬間與長期、客觀與主觀、數據與事實……科學的巨大進步,把科學推上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但“醫學就是科學”這種普識,導致醫學的本質將被科學修改;醫學的特性將被科學轉變,複雜的醫學將被單純的科學取代,醫務工作者將成為科研工作者;醫學院將成為科學院;病人不再是醫生關懷呵護的人群而將成為科學家實驗研究的對象。這既不是醫學發源的初衷,更不是醫學發展的目的。

  正因為如此,我認為應高度關注如下幾個問題:可用科學的理論幫扶醫學,但不能用之束縛醫學;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醫學,但不能用之誤解醫學;可用科學的數據(或技術)助診疾病,但不能用之取代醫生;可用科學的共識形成指南,但不能用之以偏概全。

  最近,我們一直在提倡整合醫學。我認為整合醫學不僅要求我們把現在已知各生物因素加以整合,而且要將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等也加以整合;不僅要求我們將現存與生命相關領域最先進的科學發現加以整合,而且要求我們將現存與醫療相關各專科最有效的臨床經驗加以整合;不僅要以呈線性表現的自然科學的單元思維考慮問題,而且要以呈非線性表現的哲學的多元思維來分析問題。通過這種單元思維向多元思維的提升,構建更全面、更系統、更合理、更符合生命規律、更適合人體健康維護和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的新的醫學知識體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