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製造從模倣到自主研發:智慧手機只是一個縮影

  • 發佈時間:2015-03-27 11:1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可能是唯一從‘借鑒型經濟體’發展為具有獨立研發創新能力的經濟體的國家。”近日,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法蘭克福大學經濟理論史終身教授貝爾特拉姆?舍福爾德發表觀點説。

  “模倣─吸收─創新”,歷來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學習並趕超的最便捷模式。那麼,在“工業4.0”時代來臨之際,中國又該如何抓住歷史的機遇,真正實現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跨越,在國際競爭中更具競爭力?

  從“拿來主義”到自主研發

  3月中旬,在印尼最東邊的東努省古邦市,剛下飛機坐上大巴的本報記者,就被一面碩大的OPPO廣告牌吸引了。在這座安靜的海濱城市裏,到處都能看到中國智慧手機的店面和廣告。幾天后記者來到菲律賓,也有同樣感受。在首都馬尼拉最大的商場“SM亞洲商城”,華為、聯想、OPPO等中國品牌的櫃檯前都有絡繹不絕的顧客。亞洲商城的店員告訴本報記者,中國的手機“很好賣”。相對於蘋果、三星等國際品牌,中國智慧手機價格低、系統順暢、品質好,正以高性價比受到當地顧客的歡迎。

  智慧手機只是“中國智造”的一個縮影。不到10年前,以手機為代表的中國製造業,還長時間被“山寨”的標簽所困擾;而聯合國機構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3月19日的報告已經顯示,2014年,中國華為是全球申請國際專利最多的公司,中興通訊排行第三。而在過去的2014年,中國全國的專利申請增量也位居世界第一。

  被譽為“中國新名片”的高鐵、航太等,更是以良好的性價比、優異而穩定的性能表現,在世界裝備製造業中打出了一抹“中國亮色”。要知道,在這些領域,中國曾經模倣和吸收了德、日、俄、美等國的技術,並加以消化吸收,最終結出了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碩果。

  正是這樣的表現,讓《經濟學人》對中國感到樂觀。該雜誌3月14日的封面報道説,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到了一定時候,中國就會因後勁不足而將製造業的“接力棒”交給其他國家,讓大家輪流坐莊製造繁榮;但事實恰好相反,“中國把‘接力棒’捏得更緊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製造2025”的概念引發外界熱議。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落實這一戰略,對於推動中國製造由大變強,使中國製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託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準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必須“自己來”

  “如果中國真正想成為一個充滿經濟活力的國家,就必須鼓勵創新。中國要放棄只是模倣西方的做法,必須‘自己來’。這是一個不可避免和自然會發生的過程,這可以將中國轉變為一個創新型經濟體,這個經濟體會更依賴國內的創新産業,更依賴個人以及民營企業的創造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如是説。

  從山寨式的“拿來主義”到“自己來”,不僅具備技術自主的國家戰略意義,更有提升中國製造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現實意義。事實上,在汽車、智慧晶片、清潔能源技術等領域,中國和國際的技術差距依然存在,要真正實現“中國智造”,依然“道阻且長”。

  因此,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提出,要順應“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以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新技術。

  “大家知道我們現在很多東西都是外來的,但是新的機遇來了,不管從技術、商業模式還是組織模式上,新一輪的工業革命裏,我們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需要銳意創新。我們國家一直在堅持創新驅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的突躍式發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熊群力表示。記者 申孟哲 劉少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