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魅力:何以成為外資第一流入國

  • 發佈時間:2015-03-26 08:02:1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坊間,時有外資出走的傳聞,但最新出爐的數據與之相反。據報,去年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1196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外資流入國。外資為什麼而來?這吸引力又藏在哪?值得研究。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2015年中國將修訂外商投資相關法律,“更加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健全外商投資監管體系,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如果是這樣,未來外資會怎麼做?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亞夫

  ■2014年,在國際投資環境趨於激烈、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困難和挑戰下,我國吸收外資總體規模保持穩定,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達1196億美元,同比增長1.7%,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第一大流入國。2015年前2個月,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831家,同比增長38.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81.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

  ■統計數據顯示,外資流入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並未減弱,表明瞭外商對華投資增長動力未減,中國仍是全球範圍內對外國直接投資最具吸引力的經濟體,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和增長最快的市場。由於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中國經濟正在從中低端水準邁向中高端水準,外商對華投資的含金量也隨之不斷提高。

  ■中國經濟發展亟須高水準使用外資。近年來的數據顯示,在保持總量穩定增長的同時,外商投資的結構和品質持續改善,流入中國的資金出現了結構性的改變,從流向製造業轉向了服務業,從勞動密集型産業轉向了技術密集型産業。對於中國來講,一些外商投資企業從低附加值的低端生産環節“遷離”,而更多的外商企業則繼續加大投資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兩者進退之間,不斷提升的是外商投資的“含金量”。 今後中國使用外資將更多依靠法律、制度、政策和服務等軟環境建設,依靠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擴大開放。

  外商投資是中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目前中國吸引外資的結構正在深度調整,第一産業和第二産業佔比下降,在製造業中,通訊設備、電腦、電子設備、交通運輸設備等高端製造業吸收外資保持較好規模;而醫療、養老、物流運輸和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將進一步擴大開放。

  未來中國使用外資仍具有較大空間,在新形勢下,應深化國內外資本合作,提升産業鏈高端對外資的吸引力,大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並對跨國公司的運營進行規範和引導,進一步釋放中國使用外資的潛力和活力,確保新時期在華外資企業和中國經濟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我國使用外資有哪些特點

  據商務部統計, 2014年我國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23778家,同比增長4.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363.7億元人民幣。按美元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95.6億美元,同比增長1.7%(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下同)。12月當月,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2482家,同比增長6.1%;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18.7億元人民幣,按美元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3.2億美元,同比增長10.3%。全年吸收外資有以下特點:

  1.使用外資規模穩中有進

  2014年實際使用外資1195.6億美元,同比增長1.7%,高於美國、歐盟、俄羅斯、巴西等主要經濟體,連續23年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據《全球投資趨勢報告》報道,2014年中國成為外國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國,為2003年以來首次超越美國贏得這一桂冠。2015年前2個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831家,同比增長38.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81.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

  2.主要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總體保持穩定

  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實際投入外資金額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我國香港、新加坡、我國台灣、日本、南韓、美國、德國、英國、法國、荷蘭)合計投入1125.9億美元,佔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94.2%,同比增長2.7%。

  其中,南韓和英國對華投資增長較快,實際投入金額分別為39.7億美元和13.5億美元,同比增長29.8%和28%。日本對華投資265.7億元人民幣(折合43.3億美元),同比下降38.8%;美國對華投資163.6億元人民幣(折合26.6億美元),同比下降20.6%。另外,內地與香港的經貿關係更加緊密。2014年香港對內地投資額佔內地吸收外資總額的68%,高出歷年累計比重18.7個百分點。

  3.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保持較快增長

  2014年,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068.1億元人民幣(折合662.4億美元),同比增長7.8%,在全國總量中所佔比重為55.4%,高出製造業22個百分點,成為吸收外資新增長點。資金密集度進一步提升。2014年新設企業平均合同外資金額812萬美元,比2013年(713萬美元)提高13.9%。

  在服務業中,分銷服務業、運輸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規模較大。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452.5億元人民幣(折合399.4億美元),同比下降12.3%,在全國總量中所佔比重為33.4%。其中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業實際使用外資規模較大。

  4.中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增長較快,東、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規模穩定

  在外向型産業轉移的帶動下,外資區域佈局日趨合理。2014年,東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014.9億元人民幣(折合979.2億美元),同比增長1.1%;中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66.9億元人民幣(折合108.6億美元),同比增長7.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佔比升至9.1%;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61.6億元人民幣(折合107.8億美元),同比增長1.6%。中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佔比為18.1%,比2013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

  5.各項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促進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數量顯著增長。2014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38萬家,同比增長4.4%,扭轉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自貿試驗區試點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大力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建立了“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外資管理模式,提高了投資便利化水準,極大激發市場投資熱情。2014年上海自貿試驗區合同外資金額約佔上海市的三成,金融、文化等自貿試驗區擴大開放措施引領上海市引資快速增長,服務業使用外資佔比超過九成。

  6.外商投資企業經營狀態穩定,盈利和納稅好于全國平均水準

  2014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4%,佔全國總額的46.1%。根據國家統計局和稅務總局數據,2014年1-11月,規模以上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7萬億元,增長10.3%,高於全國平均增幅5個百分點。2014年1-9月,外商投資企業繳納稅收1.9萬億元,增長8.6%,比全國稅收增幅高1個百分點,佔全國稅收收入的比重為 19.4%,比2013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

  7.國家級經開區總體發展態勢良好

  2014年1—9月,215家國家級經開區地區生産總值、第二産業增加值、第三産業增加值、財政收入、稅收收入、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均為兩位數增長(分別為12.7%、13.5%、14.7%、15%、13.3%、15.5%)。

  多種因素疊加促成我國使用外資平穩增長

  1.本屆政府積極推動的各項改革,利於吸引外資的增長

  為吸引外資,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大了經濟結構調整,拉動國內有效需求,給實體經濟帶來制度紅利,這對於擴大對外開放,改善投資環境起到重要作用。當前,中國經濟正步入“新常態”歷史階段,進一步推動結構調整轉型,實施對內、對外開放的“雙開放”,促進外資請進來和中資走出去的“雙聯動”,實現全球經濟再平衡和國內經濟再平衡的“雙平衡”,使世界從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獲得了增長紅利。

  2.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各項改革,有力促進了吸收外資規模和品質提升

  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促進了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數量顯著增長。2014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38萬家,同比增長4.4%,扭轉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提高了投資便利化水準,極大激發了市場投資熱情。

  3.投資者對華投資的信心依然較強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戰略地位更加重要,仍是國際投資的首選地,不少跨國企業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擴大在華的業務。

  4.我國引資的綜合優勢仍然突出

  中國社會穩定的制度優勢、內需巨大的市場優勢、不斷增長的人才優勢、日益突出的配套優勢、良好的基礎設施等眾多優勢,不斷加快的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進程,都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國吸引外資前景仍然樂觀

  從世界經濟看,全球跨國投資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近幾年的發展呈下行趨勢,目前還沒有反彈的跡象。受新興市場勞動成本上升等影響,一些製造商近年來將勞動密集型産業遷至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但通過多種因素分析,未來我國使用外資的優勢仍然存在,使用外資的領域仍有一定的拓展空間。主要依據是:

  1.中國經濟的地位和實力,決定了使用外資的空間仍然較大

  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市場規模空前擴大,營商環境持續改善,隨著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其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發展階段演進的趨勢更明顯,這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無疑是越來越強大的。尤其是近10年來中國使用外資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促進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對世界經濟也産生了深遠影響。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國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中國長期依賴的低成本要素優勢大幅弱化,國內市場競爭加劇,政府加強了對部分領域的監管;另一方面,巨大的市場規模、完善的産業配套、不斷簡化的監管程式等仍使中國市場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在外部,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加大引資力度對中國形成了較大挑戰,中國使用外資進入結構調整期和優化加速期,中國使用外資仍具有較大空間,

  2.吸引外資的政治經濟環境穩定,優勢依然明顯

  首先,國內政治穩定、市場規模日益擴大,産業配套能力不斷增強,各領域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對全球資本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其次,中國現階段人口紅利並未消失,在勞動力數量保持優勢的同時,勞動力素質近年來明顯提高。通過教育和培訓,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工成本仍是中國的5倍至6倍,製造業回流仍未成趨勢。此外,中國不斷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外商投資權益和智慧財産權保護,營商環境將持續改善。

  3.使用外資綜合優勢將進一步趨強

  從使用外資的優勢看,雖然傳統優勢在弱化,但市場優勢逐步增強。隨著我國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國內消費市場進一步擴大。根據商務部提出的發展目標,“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左右,2015年將達到32萬億元;生産資料銷售額年均增長16%左右,2015年達到76萬億元。這對跨國資本來説,不論是開拓中國市場,還是將其作為面向全球的出口基地,都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在擴大內需、穩定經濟增長的新形勢下,我國使用外資的綜合優勢有了新內容。首先,我國使用外資新理念已經確立,即從單純追求規模速度轉向品質效益轉變;其次,支撐我國使用外資的制度機制發生深刻變化,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市場準入不斷放開,政府服務不斷提升,政策法律不斷完善;再次,我國對外開放30多年來,形成了較好的産業集聚優勢,在配套體系、市場規模和技術投入方面都具有較大優勢;最後,我國市場廣闊,市場層次多、消費基數大且市場開發水準還處於較低水準。

  4.服務業領域仍有較大空間,將超越製造業成為我國使用外資第一産業

  近年來,為帶動國家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吸收外資的品質,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了服務業的加快發展。2014年在經濟增長中,服務業增加值達306739億元,比上年增長8.1%,快於製造業(增長7.3%)0.8個百分點。與此中時,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也加快增長,高於全國平均增幅,取代製造業成為我國使用外資的第一大産業。

  自2011年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佔比首次超過製造業比重以來,服務業已經成為吸收外資新增長點。2014年服務業吸收外資佔比上升,達到55.4%,高出製造業22個百分點,達662.3億美元。這也反映出外資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在擴大內需、拓展國際市場中,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潛力巨大。未來服務業比重的提升,將進一步擴展使用外資的空間。

  5.廣大西部地區的拓展空間巨大

  未來我國使用外資存在區域新優勢,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産業發展逐步向中西部傾斜。同時,支援邊境合作區和跨境合作區、支援沿邊合作開放、鼓勵外資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設立研發中心等一系列支援政策,都將為我國使用外資帶來新機遇。

  如何從結構上優化使用外資

  應該看到,在當前全球經濟總體低迷的大背景下,外部不確定性因素還是比較多的,國內經濟保持持續穩定發展還面臨比較大的壓力,我國吸收外資總體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由於勞動力工資和生産成本持續上升,部分勞動密集型低端製造業的外資企業將生産基地遷往低收入國家。

  因此,下一步需要圍繞穩定規模、優化結構、提升水準來採取更有針對性的開放措施,深化國內外資本合作,提升産業鏈高端對外資的吸引力,大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並對跨國公司的運營進行規範和引導,進一步釋放中國使用外資的潛力和活力,確保新時期在華外資企業和中國經濟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1.深化服務業開放,培育外商增長新優勢

  在積極促進服務業改革的基礎上,清晰定位服務業産業競爭力,擴大和深化服務業開放水準。要不斷完善服務業使用外資的法律法規,研究出臺規範服務業並購的政策,規範服務業準入制度,引入戰略投資者,積極穩妥地擴大服務業市場準入,推動壟斷性服務行業改革的深化。

  出臺服務業使用外資的行業導向政策,將研發、資訊、金融、物流及供應鏈、市場行銷等列入優先鼓勵的範圍,加大優惠政策支援力度,加強與服務型跨國公司的戰略合作,支援有條件的企業與跨國公司建立戰略聯盟,推動我國服務業核心能力和企業經營管理水準的全面提升。

  2.建立戰略性外資管理體制

  要認識到新形勢下外商投資的重要性,解放思想,形成有效吸收外商投資的整體氛圍。有關部門要轉變觀念,創新外資管理體制機制,由全面的外資審批制度走向戰略性的管理體制,逐漸取消全面的合同章程審批,制定外資準入行業政策,從而科學引導外資進入;同時應將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後的服務工作,切實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

  3.健全相關法規制度,引導和規範外資並購

  從全球範圍的國際直接投資看,以並購方式投資規模佔投資總規模的70%以上。在我國吸收外資中,跨國並購也佔一定比例,但遠小于其他發達國家吸收外資的並購規模。我們要適應全球跨國並購加快發展的趨勢,抓住跨國並購給上海承接産業轉移和創新吸收外資方式等方面帶來的機遇;同時要更加注重完善政府監管,鼓勵公平競爭,引導和規範外資並購健康發展,防範壟斷並購,保持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控制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4.加大創新力度,提高使用外資的規模與品質

  要加強對外資的技術要求,優化産業結構,大力引進深加工業和技術密集型項目,努力實現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項目轉移、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重點瞄準跨國公司、世界500強企業,鼓勵和吸引跨國公司來我國設立生産製造基地、配套基地,以及物流採購中心、研發中心、管理營運中心和地區總部。引導和鼓勵內資企業加強與跨國公司配套合作,逐步進入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産行銷網路,促使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準、更高增值含量的生産製造、研發和行銷等産品價值增值環節轉移到國內。

  5.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中西部外資水準

  目前中西部外資規模和水準都處於較低的層次,大規模吸收外商投資的難點還很多。因此,要積極研究中西部吸收外商投資中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發揮中西部勞動力、土地、能源等優勢,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切實解決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的瓶頸問題,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增加投資。鼓勵中西部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中西部和東部地區採取各種方式共建開發區。同時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力量,完善政策法律環境和産業配套能力,積極為外商在當地落戶提供便捷完善的管理和後續服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