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築成廣廈千萬間 貴州百姓俱歡顏

  • 發佈時間:2015-03-24 08:33:33  來源:貴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周 清

  築成廣廈千萬間,讓貴州百姓俱歡顏。

  近年來,我省不遺餘力致力於保障性住房建設,成績斐然。

  2014年,中央下達我省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任務40.01萬套。

  40.01萬套,這一數字有一個更深層的解讀:是我省歷年任務量之最,居全國第六、西部第二;是我省2007年至2013年7年任務總量的近50%;是2012年、2013年任務量之和。

  截至2014年12月底,我省2014年新建任務已全部開工,基本建成16.93萬套,分配15.5萬套,完成投資299.55億元,分別為任務的100%、112.27%、140.66%和199.7%。

  數字背後,是我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分主動作為、全面推動的鏗鏘足音。

  古語有雲:謀定而後動。

  2014年,省住建廳修編《貴州省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規劃(2014—2020年)》。規劃中明確提出:全省從2014年到2020年,用7年時間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196.39萬套。其中,公共租賃住房60.04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136.35萬戶。

  《規劃》出臺,保障房建設藍圖繪就,貴州整裝出發。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貴州省住房保障工作要走在前列。省住建廳制定了“早謀劃、早安排、早開工”的戰略部署。

  2014年6月,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下發《關於做好2015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庫建設和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提前完善2015年項目土地、規劃、施工等各項建設手續。

  萬事俱備,為2015年新建任務在2014年底開工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已開工建設2015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26.96萬套,佔年度實物開工建設目標任務的66.92%。

  資金是推動保障性安居工程順利推進的一大保障。

  2014年,我省爭取國家各類補助資金151.59億元,佔全國的7.66%。其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中央補助資金46.06億元,全國第二,西部第一。

  國家補助“供血”是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渠道之一。省住建廳創新機制,深化政銀合作,自主“造血”,進一步推動了這項工程。

  2014年,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財政廳與國家開發銀行貴州省分行簽訂《開發性金融支援貴州棚戶區改造合作備忘錄》。國家開發銀行貴州省分行在2014年—2017年期間,為我省各類棚戶區改造提供全方位的融資、融智支援,明確首批項目貸款合同總額為470.53億元。

  同時建立互派幹部挂職機制,推進合作備忘錄落地和實施。2014年國家開發銀行貴州省分行對全省棚戶區改造項目新增授信886.53億元。

  多渠道發力,全力推動,保障性安居工程已成為貴州又一個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公租房內、棚戶區搬遷戶、受惠的“三線”企業職工無不拍手稱讚。

  2015年,全省將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50.22萬套,任務量再創歷史新高,居全國第三,西部第一。其中,新增公共租賃住房15.28萬套、城市棚戶區改造34.49萬戶、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0.39萬、墾區危舊房改造565戶;新增住房租賃補貼1.16萬戶;基本建成任務17.02萬套;分配14.54萬套。

  桐木嶺小區讓住戶居有所樂

  2月11日,貴陽天氣一改往日的陰霾,暖風微醺,春節的氣息在各處瀰漫。沐浴在陽光中的桐木嶺幸福小區公租房,透著一片安寧祥和。

  陽光穿過花窗,灑滿了趙益林的客廳。陽臺上,幾盆綠色植物生機勃勃。屋內,暖意融融。73歲的趙益林立於桌前揮毫潑墨,忙著為小區的鄰居們準備春聯。

  灑金宣上,筆走龍蛇,濃濃的年味從春聯上暈開。擱下筆,趙益林滿意的點點頭。他説,這樣的日子説不出的舒坦。

  為給城市軌道交通“讓路”,2013年10月,趙益林從世居的南明區搬到了桐木嶺幸福小區。50平方米的公租房,格局清晰,“五臟俱全”。

  “小區條件很好,而且每個月只要200塊房租。”對於幸福小區公租房,趙益林滿是稱讚。

  記者跟著趙益林的腳步在幸福小區轉了轉。

  小區道路乾淨整潔,花壇內,不知名的植物綠意盎然。小區幼兒園正對著趙益林的家,小區圖書館設在幼兒園二樓。趙益林説,天氣溫暖的時候,來小區圖書館看書的人絡繹不絕。小區外不遠處,花溪河支流靜靜流淌,河水清澈見底。夏天的時候,趙益林隔三差五便和鄰居前來游泳。

  “在這兒沒有大城市的喧囂、擁擠,很清凈,出門不遠就有菜場、超市、銀行、醫院,交通也很方便。”趙益林指著小區之外蜿蜒而過的大道告訴記者。

  在桐木嶺公租房小區,居有所住只是最基本的保障。

  “為了讓小區居民住得‘省心、放心、舒心’,貴陽市公共住宅投資建設集團在桐木嶺小區成立了物業管理公司,每年出資110萬元用於小區管理。”成城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項目主任趙忠獻告訴記者,物管公司旨在讓公租房住戶住得舒適安心

  從趙忠獻的介紹裏得知,桐木嶺公租房小區內多數住戶是空巢老人、殘疾人等。

  “我們物業管理公司會定期組織人員到府為這些特殊困難家庭打掃衛生、維修電器。現在正值冬季,用火安全是個大問題,小區保安也會抽時間檢查他們家中的電路。”

  “小區還有很多活動哩。”趙益林告訴記者,他還在前不久的小區春節聯歡會中表演了好幾個節目。

  2014年,貴陽市委、市政府把住房保障民生工作列入全市各級黨政“一把手”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規模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貴陽市已基本建成公租房46586套254.6萬平方米;竣工35534套179.79萬平方米,分配32056套,佔竣工量的90.21%,完成投資26.56億元。

  “保障性住房不僅僅要注重建設,更要注重管理。”這是貴陽市住房保障處始終堅持的一大原則。

  貴陽市保障房小區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發展理念,以建設“和諧社區、美麗家園”為目標,以創新社區服務管理為載體,以提升低收入家庭生活品質為重點,不斷豐富保障性住房社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工作內涵,積極構建“人性化、立體化”的保障性住房服務管理新模式。

  在公租房小區因地制宜建設“鄰里中心”、商業服務場所、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開展就業培訓進社區、法律服務進社區、道德講堂進社區活動,增加小菜場、小超市、小理髮店、小餐館、小報刊等“五小”就業崗位,增強住房保障家庭的歸屬感、幸福感和尊嚴感。

  “近年來,市公共住宅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在桐木嶺保障房小區已資助困難住戶就業、就醫、子女讀大學等近10人,資助金額近1.5萬元;對小區內殘疾人群等提供保潔、維修、採買等無償志願服務上百次;聯合貴陽市總工會為納入住房保障的家庭提供就業崗位50余個;市文化部門累計向保障家庭免費發放兒童話劇、相聲文藝演出門票200余張。”透過趙忠獻老人的介紹,記者感受到了桐木嶺小區住戶的幸福生活。

  棚戶區改造搬得出住得下

  彭家灣棚戶區是貴州省最大的棚戶區,是貴陽市流動人口主要聚居地之一,名副其實的“城中村”。污水橫流、垃圾成堆、蚊蠅肆虐、治安紊亂,這是曾經的彭家灣給人的印象。

  2010年7月,彭家灣棚戶區改造工程啟動,彭家灣棚戶區開始了她的華麗轉身之路。重生之中,昔日的彭家灣成了今日的花果園。

  跟花果園聯繫在一起的是“綠色生態小區”、“智慧化樓宇、城市綠肺、地標性建築”等頗具“高、大、上”感覺的詞彙。

  “以BT建設模式,同步啟動‘三橫一縱五立交’的市政路網建設,建成以後的新城不僅能成為容納4萬餘戶的生態小區,還將成為貴陽市西向和南向交通轉換和組織的重要節點。”貴陽市棚戶區改造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

  春節之後,氣溫回升,暖風催得花早開。大紅的燈籠、喜慶的春聯、處處是濃濃的年味。花果園,已經成為貴州省棚戶區改造的典型案例。

  “棚戶區改造不僅要讓居者有其屋,更要做好居民的安置和後續發展工作。”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陳勇説,棚戶區改造要堅持百姓搬得出、住得下的理念。

  按照這一理念,貴陽市在棚戶區改造中堅持優先解決居民的住房安置、培訓就業、創業幫扶、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讓居民有房住、能工作、有保障,切實消除棚戶區居民的後顧之憂。

  在漁安安井棚改項目中,200多名棚戶區無業居民成為了物業管理公司員工,500多人被項目投資商聘用從事保安、物管、保潔等工作,找到了謀生出路。

  貴陽市觀山湖城中村改造,以可持續的思路幫助居民解決生計問題。

  “我們採取戶均240平方米的標準對村民進行安置,其中配套安置20平方米的商業,既解決村民居住問題,又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觀山湖城中村改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貴陽市還採取産城互動來解決“城中村”百姓的就業問題。把城鎮化建設與産業發展有機結合,把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作為推動工作的著力點,超前規劃改造區域內教育、醫療、就業、交通、市場等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配套功能,並以發展服務業為重點幫助安置家庭就業;推行“3個20萬”政策幫助創辦微小企業,支援有條件的群眾創業。

  近年來,貴陽市積極探索“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市場運作”、“政府讓利、企業微利、群眾得利”、“市統籌、區為主、同標準、快推進”的棚戶區改造模式,大力實施棚戶區改造,有效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收到了環境改善提升、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安定、市民幸福指數提升的良好效果。

  2011年,貴陽市政府將197個項目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之中,改造面積達1794萬平方米,建設總規模9585萬平方米,涉及棚戶區城中村家庭10萬餘戶、約30萬人。

  如今的貴陽市,棚戶區正在加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充滿現代氣息的新城。

  走進花果園濕地公園,早開的鮮花散發的微微香氣在空氣若有若無。常青綠植掩映之下,孩童的嬉笑聲四處回蕩。若不是曾經的彭家灣住戶介紹,誰曾想到這裡曾經垃圾成堆。環顧四週,“花果園”之名名副其實。

  這得益於貴陽市棚戶區改造堅持環境同步,把基礎設施和項目開發捆綁實施。在改建過程中重點突出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著力打造人與城鎮、人與自然、城鎮與自然相得益彰的生態家園。

  截至2014年7月底,貴陽市38個集中成片棚戶區改造項目全部開工,安置房開工10487套,房屋徵收累計簽約10395戶,佔目標任務的92.4%。

  “三線”企業職工 “我終於有個家了”

  1966年,20齣頭的丁寶印和同事隨七冶建築公司從遼寧背井離鄉來到遵義搞三線建設。幾十年的勞作,城市在他們的汗水裏一天天成長,丁寶印和同事卻在遵義艱辛租房、“四處漂泊”。

  2014年12月27日,79歲的丁寶印搬進了遵義市忠莊河公租房,結束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漂泊史”。住進新家的丁寶印激動地告訴記者:“我終於有個家了。”

  2月11日,小年夜。丁寶印一家歡聚新家,忙碌著準備團圓飯。女兒和兒媳在廚房裏忙碌著,北方的烙餅香味和著南方的香腸香味散在新家各個角落。客廳餐桌上,南方菜與北方菜交錯擺著。

  看著新家,感受著團圓的溫馨,丁寶印無比的感慨:“‘漂泊’了半生,住進這家裏,心裏才真正踏實了。”

  丁寶印向記者講述了他近五十年的“漂泊史”:

  1966年,我和同事跟隨公司來遵義搞三線建設。到來的時候,只見大片荒地上一個廠房和員工宿舍孤零零的立在那兒。石頭砌墻、茅草蓋頂、泥巴地,還只有6平方米多一點,屋內鋪床,從屋檐支一個塑膠棚做廚房。這就是職工宿舍了。

  一到雨天,雨水從屋頂漏下來,滿屋的黃泥。冬天更是難過,風從石頭縫隙吹進來,冷得直哆嗦。我們一家四口人在茅草屋裏一住就是6年多。

  1972年,廠區學校搬遷,我們住進了廢棄學校的教室裏。從6平方米多的茅草屋搬進了30平方米的教室。教室被改成一個簡單的臥室,學校走廊成了我們的“廚房”。衛生間離得老遠。這房子一住就是20多年。

  1998年,在教育局工作的女兒終於分到了一套房子。我們一家人搬到了女兒的房子裏,雖然擠了點,比之前的房子卻是極大的改善了。

  日子才沒過了幾年,2006年,女兒的房子卻要拆遷。我帶著一家人開始了四處租房住的日子。

  好不容易租到的房子,過得一年多房東又收回了。那一段時間,我們一家像是無根的浮萍一樣,從一處飄到另一處。

  我們心裏都空落落的,總是害怕房東什麼時候又讓我們搬家。

  現在好了,總算有了個自己的家。

  簡短的故事裏,丁寶印幾度哽咽。直到最後,他的臉上才有了些笑容。他長長地嘆了口氣説:“辛酸的日子總算是過去了。”

  2010年12月,貴州省冶金建設公司忠莊河廉租房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總建築面積近9萬平方米,總投資1.8億元。2014年8月,項目竣工,1096戶辦理了入住手續。

  截至2014年12月底,遵義市基本建成20490套保障性住房及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分配保障性住房21110套,新增發放租賃補貼3033戶,均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

  公租房同樣讓貴州安吉航空精密鑄造有限責任公司職工在棚戶區改造工程中受益。

  半個多世紀前,一大批涵蓋國防科技、能源、冶金、機械電子等的大型建設項目落戶貴州。本著“先生産、後生活”的指導思想,幹部職工在深山、深溝裏,在筒子樓和“幹打壘”中,為貴州經濟發展做出了特別的貢獻。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批“三線”企業或破産、或轉讓、或倒閉,無力解決職工住房問題。

  2014年4月,貴州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棚戶區改造的實施意見》,突出幫扶三線企業,解決職工住房困難。針對“三線”企業明確提出了“三個傾斜”的原則:保障性住房房源計劃傾斜;補助資金傾斜;基礎配套設施傾斜。

  棚戶區改造需要大量的資金,錢從何來?

  “依託政府信用組建了省級融資平臺,以資金運用保本微利的開發性金融為棚戶區改造‘供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陳勇回答説。

  截至2014年12月底,已實施“三線”企業棚戶區改造6.86萬套。至2020年,全省預計還將實施“三線”企業棚戶區改造6.7萬戶,幫助更多的“三線”企業職工搬出深溝、出棚進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