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減少排放應對氣溫上升

  • 發佈時間:2015-03-24 05:13:3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世紀中葉以來,中國變暖幅度幾乎是全球的兩倍;本世紀以來,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準的8倍。我國適應氣候變化任務十分繁重。我們必須調整能源結構,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保障氣候安全。這將對經濟發展産生比較大的影響——

  氣候正在悄然變化

  3月20日前後,我國華北黃淮地區籠罩在一片霧霾之中。長深高速江蘇連雲港段能見度很低,行駛的車輛不得不放慢速度,成千上萬單分散在各地的交易行為因為這場霧霾天氣延滯。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正在飽受暴風雪天氣的困擾,僅3月20日一天,全美4000余架次進出港航班被迫取消或延誤,學校、觀光設施關門,商店、工廠停工。據統計,至2015年2月中旬,暴風雪造成美國10億到20億美元的損失。春暖花開的3月,種種氣候“怪狀”時刻提醒著人們,氣候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並已經深刻地影響到我們的經濟生活。

  為什麼氣候正變得越來越“怪”?“這歸根于全球氣候變暖。”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解釋道。“隨著氣候變暖,溫度越來越高,北極海冰大範圍快速消融,北極的海變成了一個少冰的海洋,夏天吸收大量熱量,冬天將熱量釋放出來。受加拿大西北部高壓影響,冬天,來自北極的冷空氣頻繁而強烈地侵襲美國和亞洲東部,因此不光美國,日本、南韓乃至中國的東北部,這個冬天都在不停地下雪。”

  權威報告指出,自1950年以來,科學家們觀測到許多氣候變化在幾十年乃至上千年時間尺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積雪和冰量已減少,海平面已上升,溫室氣體濃度已增加。極端的高溫熱浪可能成為常態,暴雨的頻率可能會增加。

  不幸的是,這種變暖的趨勢仍將持續下去。對比1998年前後的海洋溫度圖,太平洋海域大面積的紅色變成了藍色,太平洋由暖海溫轉變為冷海溫。“冷海溫的結果是海洋從大氣中吸收熱量,並將這些熱量儲存起來。這樣大氣升溫的趨勢就變慢了。但是冷暖海溫轉換週期是40年,也就是説在促使全球變暖趨勢線上,海洋如同一個制動器,不斷地給它減速又加速。初步估計,3年之後,海洋將向暖海溫轉換,那時候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加上暖的海洋會加劇全球變暖,夏天會更熱,冬天也會變暖。”丁一匯説。

  氣候紅線倒逼減排

  什麼導致了氣候變暖?“2013年發佈的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導致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半以上的全球變暖,這一結論的可能性在95%以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説,“在人為因素中,造成氣候變化的直接因子就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據統計,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大氣濃度至少已上升到過去80萬年以來前所未有的水準。自工業化以來,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40%,這首先是由於化石燃料的排放,其次才是其他因素。海洋吸收了大約30%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這導致了海洋酸化。

  溫室氣體排放將會造成地球進一步增暖,並導致氣候系統組成部分發生變化。氣候專家表示,相對於1850年至1900年,21世紀末全球表面溫度變化可能超過1.5℃,甚至有可能超過2℃。

  “科學家們提出了2℃臨界值(與工業化前水準相比的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維持在2℃以下),一旦溫度增長的幅度超過了2℃,負面影響會明顯地增加,人類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所以任何國家都必須採取措施,不能逾越2℃的氣候界限。”丁一匯説,若氣溫升幅達到或超過4℃,不僅會導致大量瀕危物種滅絕,發生影響大和範圍廣的極端氣候事件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以新的排放情景計算,如果全世界共同努力進行強有力的減排,溫度上升可能不會超過2℃,至少在一百年之內不會超過2℃。但是如果全世界不進行強有力的減排,或者只有中等力度的減排,可能在本世紀的後期就會超過2℃。”丁一匯説。

  氣候紅線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命題。“2℃以內的溫控目標要求我們必須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就影響到化石能源的消費,迫使我們必須調整能源結構,使煤炭和其他的化石能源消費能夠大幅度地降低,使能源生産和消費的成本上升,這對整個經濟發展將會産生比較大的影響。”潘家華説,“工業革命三百年的時間,我們把化石能源已經消耗殆盡,今後我們必須依靠可再生的自然資源。”

  氣候安全任務繁重

  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氣候種類多且複雜多變,氣候差異大。上世紀中葉以來,我國氣候發生了顯著變化,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23℃,變暖幅度幾乎是全球的兩倍,高溫、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增強。本世紀以來,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準的8倍。“適應氣候變化任務十分繁重。”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説。

  然而,許多人只有擔憂沒有行動。氣候專家表示,目前而言,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和能力還普遍薄弱,特別是我國正處於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一些地方往往選擇優先發展經濟而忽略了氣候的承載力。

  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佈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將降低主要氣候敏感脆弱領域、區域和人群的脆弱性,提高社會公眾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普及適應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等明確列為2020年中國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保障氣候安全不能僅靠政策,還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潘家華説。“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節能減排,例如階梯電價讓消費者意識到消耗更多就需要支付更多的錢,這樣能有效遏制浪費。另外,現在全國推行的碳排放交易,也是以比較低的成本來實現減排。”

  實際上,氣候資源本身就是一種可以被利用的清潔能源。我國陸地表面每年接受太陽輻射能量相當於18000億噸標準煤,全國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日照在2200小時以上。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高級工程師申彥波説,在我國陸地60%的區域內,光伏發電的效益很好;即便在太陽能資源最差的四川盆地,其太陽能利用條件亦好過北歐的一些國家——而北歐諸國利用太陽能的水準一直處於世界前列。

  人們還可以“向天祈水”。數據顯示,我國平均年雲水資源(含水汽)約為22萬億噸,可開發的雲水資源每年達2800億噸,相當於7個三峽水庫。但當下利用率僅為20%左右,開發潛力巨大。此外,我國風能資源分佈範圍廣、蘊藏量豐富。

  對於我國而言,氣候資源還有很大的利用空間,在合理利用及保護氣候資源的這條道路上,我國正在逐步實現與自然和諧發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