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向和熱點

  • 發佈時間:2015-03-23 04:10:5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21日舉辦的2015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700多名中外嘉賓以“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為主題,就全球經濟趨勢、中國未來改革等重大和話題進行了廣泛討論。在廣受關注的世界經濟領域,代表們在論壇的多項活動中熱議了世界經濟趨勢、全球貿易體系建設、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全球能源問題等熱點話題。

  全球經濟趨勢向好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弗裏·薩克斯表示,世界經濟比一年前更健康,現在已經進入新的階段:美、日、英和歐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在穩定經濟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石油價格的下挫短期支援了經濟,而技術行業極具活力,對宏觀經濟有部分顛覆作用。

  他同時指出,許多經濟體在投資結構方面還存在巨大的不平衡,需要在勞動力、基礎設施、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本等多方面均衡進行投資,但大部分的經濟體只是在做其中部分投資。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保羅·羅默認為,不必對當前經濟發展過於悲觀。全球一體化、科技的發展、創新的共用等方面都在發生積極的結構變革。目前需要做的是在穩定政策的基礎上應對結構性的挑戰。

  德銀聯席CEO于爾根·費琛在發言中説,新常態在全球也同樣存在,只是各個國家定義不同,但大部分定義包括穩定、效率、和諧和發展等。

  他認為未來的6個月全球24個主要央行仍會採取量化寬鬆的政策。雖然歐洲現在還沒有回到可持續的增長軌道上,但由於前所未有規模的量寬已經開始實施,預計今年所有歐元區成員都會出現正增長。他認為,歐洲的問題是由於成員機制有很大的差異,所以統一的貨幣政策其實並不能在各個國家得到統一的執行。因此,他認為歐元區國家放棄一部分主權是未來實現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

  對全球經濟增長,他認為今年會比去年更好。而對未來五年,則有信心認為全球經濟會取得很好的進展,當然仍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則認為,歐盟相對世界經濟而言更為緩慢的增長未來可能還會繼續。複雜的結構性改革,主要是勞動力市場改革,及促進競爭、推動智慧、放鬆管制、加大對基礎及應用科學技術的投資等方面的改革,對提振經濟非常有效。

  促進包容公正的自由貿易

  國際貿易和可持續發展中心總裁梅林德表示,經濟危機發生之後,世界更加複雜,21世紀經濟體的互聯性越來越強,各國越來越融入到世界經濟當中。

  他指出,在雙邊和多邊貿易談判活躍的今天,世貿組織仍然是最好的全球貿易治理組織之一。全球市場一體化需要不同國家的非同質化,要考慮到各國經濟的不同點或者是多樣性,要把不同的因素融入到世貿組織和全球貿易的龐大體系中,在議程當中要把每一個國家的個體性全都考慮進去。

  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也表示,WTO是數百個自由貿易協定中最具有包容性的。要讓貿易更具包容性,貿易規則及其應用必須更加公平。

  參加討論的中外嘉賓都認為,區域性貿易協定和WTO並不衝突,反而能互相支援和幫助。區域貿易協議達成後,有助於在WTO更多成員間達成協定。

  英國康橋大學教授彼得·諾蘭則表示,基礎設施對貿易發展至關重要。但過去30多年,與基礎設施相關的全球高技術産品市場由發達國家企業主宰,中國國企應加強應對。

  應對新型治理體系挑戰

  92歲高齡的亨利·基辛格博士表示,現在國際秩序完全改變,一些地區的變革會影響其他地區。過去中國是世界最富有和最有組織的國家,不是崛起國家,常與中國打交道的人也不認為中國把自己視為崛起國家。中美之間新型大國關係的挑戰是,如何使這一改變內涵更為豐富。守成大國和崛起大國間必然會爆發衝突,一些領域的挑戰只有通過全球合作才能應對,這是中美兩國超越衝突、開啟國際秩序新模式的動力所在。美國外交政策不受個人偏好影響,有完整的體系,無論誰贏得2016年大選,外交政策的基本元素不會變,中美應繼續加強合作和對話。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表示,人民幣的國際化必定發生,並對全球經濟有利,而美元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已經不合時宜。但理想的改革方法不是讓人民幣等其他貨幣成為儲備貨幣,而是設立國際儲備貨幣。

  他還表示,全球治理方面,中國崛起應當成為正和遊戲,而非零和遊戲。而理想的世界不應該是兩個超級大國統治的G2,而應該是G193,即聽取所有人的聲音,來解決全球性問題。

  能源市場格局發生巨變

  近來,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急劇變化對全球經濟産生了不小的影響。

  荷蘭皇家殼牌公司首席執行官范伯登認為,全球能源市場的格局正在發生大變動。美國産量的增加以及歐佩克國家不願或者沒有準備好去減産,使得全球供應充足,而能源需求放緩。現在供應過剩大概有1.5倍。而地緣政治因素也影響著這一市場格局。

  他認為,全球能源署他們預測能源需求在2040年可能會減少1/3,這將促使能源公司考慮如何去提高能效,實現供求的平衡。當然,也需要政府來採取有效的措施,來實現能源結構的轉換,這不光是制定目標就能做到的。

  他還表示,美國的頁巖氣經歷了較大的衝擊,但是這個行業的創新以及吸取教訓的能力可能被低估了,低油價可能會加速其創新,在非常規的油氣領域,美國還會有增長。

  神華集團董事長張玉卓認為,目前超低石油和煤炭價格是不可持續的;從長遠來講能源的清潔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世界能源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供需關係問題,污染問題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世界能源格局的變化趨勢是:低碳化趨勢,能源消費的重心向東方轉移,世界能源地緣政治複雜化,美國能源獨立進程影響深遠,新一輪能源技術革命正在孕育中。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楊華也表示,供需關係逐步回歸理性是導致本輪油價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但是油價的劇烈變化與供需關係的變化幅度並不完全吻合,説明石油依然帶有一般商品所不具備的多重屬性,即政治和金融屬性依然對價格産生影響,地緣政治、美元匯率、投機交易也導致了國際油價承受壓力。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貿易現代化大背景下,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將推動全球石油供需和價格的不斷自我校正,在變化中形成新的平衡。

  他還表示,多極化、多元化的世界油氣格局正在重塑。隨著油氣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石油需求增長的亞洲國家將成為産油國市場競爭的焦點,從而加速世界石油貿易的重心轉移。

  迎接可持續發展時期

  薩克斯教授表示,世界經濟將進入可持續發展時期。可持續發展就是如何協調經濟增長、社會平等以及環境可持續性。

  聯合國今年將用“可持續發展目標”(SDG)替換“新千年發展目標”(MDG)。在9月份,193個聯合國會員國將通過這一新的目標。

  他表示,在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中,中國將起到領導作用,將發揮非常積極的獨特作用。無論是美國、中國還是歐洲都需要新的增長模式,才能實現安全增長。

  他表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為可持續發展融資方面將是一個完美的示範。他同時強調要在全球推動可持續發展技術的合作。

  他還表示,時代已經發生變化,在設立全世界共同的發展目標後,各國應該以協同一致的方式來採取各自的行動。他批評美國在這個問題上的拖拉和不作為。他認為,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中美兩國如果能夠走在前面,就有可能帶動其他國家加入這一行列。

  與會代表對中國提出建設的區域性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都十分歡迎,認為AIIB非常重要,完全合適,對於整個區域的發展也十分重要。

  薩克斯教授還表示,在非洲也需要有類似的基礎設施投資機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