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造農村網際網路金融新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3-23 03:31:2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唐園結何蘭生焦宏吳曉燕施維孫永健魯明

  “通過農行甘肅分行的‘四融’平臺,我賣出去的馬鈴薯有滿滿30卡車。”去年冬天,在“馬鈴薯之鄉”的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46歲的李家堡鎮農民安必漢還是頭一次沒出村,借助農行的網路産銷平臺把馬鈴薯賣了出去。

  給安必漢帶來生意的“四融”平臺,是農行甘肅分行為三農發展專門設計研發的“金穗e融”系統,該系統集融通、融資、融智、融商“四融”功能于一體,通過終端版、PC版、手機版三種載體,提供覆蓋産前、産中、産後的全過程、全方位、全領域的普惠金融服務,精準支援三農發展的每一個環節。

  從2007年被農總行確定為服務三農和三農事業部制改革雙試點行起,到雙聯惠農貸款的推出,至如今“四融”平臺的建設,農行甘肅分行扎紮實實深耕農村金融7年有餘,不僅給隴原大地貧瘠的農村土地上注入了澎湃的金融血液,為貧困農民提供了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支撐,更探索出一條實現三農發展與農行自身建設雙贏的有效路子,用實實在在的努力證明:農村金融大有可為。

  農行姓“農”,農情就是“行”情

  ——“四融”平臺在農民金融饑渴中應運而生

  甘肅鄉村多數地處偏遠,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裏,由於貧困,這裡的農民特別是邊遠山區的群眾資訊閉塞、資金匱乏,處於農村金融服務的邊緣,同樣由於貧困,發展産業缺資訊、缺技術、缺能力、缺資金、缺銷路等問題突出。有些地區一度是金融服務的盲點,農民往往要奔波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到鄉鎮、縣城辦理存取款業務,往返不僅費時費力,更費錢。由於這些地區的金融服務成本高,商業金融機構一度只是有選擇性地介入或根本不願介入,金融信貸支援也是以好戶、大戶等條件較好的農戶和沿川、沿路等交通便利的村莊為主。

  甘肅許多地方三農發展不但面臨著自然條件的制約,金融基礎設施薄弱、基礎金融供給不足,一直是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瓶頸,這裡的三農發展如同她十年九旱的土地一樣,比全國其他地區更需要金融服務的滋潤。

  “服務三農是農行最大的行情和永恒的主題。面對甘肅省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發揮好金融服務三農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家隊’、主力軍作用。”農行甘肅分行行長南韓強説,“這些年,我們認真踐行面向三農的發展定位,始終堅持把服務三農放在全行工作的中心位置,沉下身子,靜下心來,持續探尋服務三農的新方法、新路徑、新手段,努力提高金融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水準。”

  對於甘肅農戶特別是貧困戶而言,除了渴望便捷的基礎金融服務外,他們還迫切希望解決發展産業上缺資金、技術、能力的難題。農行甘肅分行行長助理徐楊春説,應對這一問題,農行甘肅分行創新打造特色鮮明、層次分明的産品體系,讓各類三農客戶特別是貧困農民貸款進得來、貸得到、辦得快、還得起。

  讓農民能貸款、貸到款,還要讓農民會用貸款,才能保證還得上貸款。但是,在甘肅的貧困鄉村,農民發展産業缺知識技術、能力弱的情況較為普遍。農行甘肅分行農戶金融部總經理周佔斌説,金融是農行服務三農的紐帶,在“四融”平臺上線前,分行的三農金融輔導員採取業務同步輔導和集中宣講輔導的方式,向農民宣講三農政策、生産經營技術和基礎金融知識,並且注重對特色主導産業生産技術的培訓和典型致富案例的分析。目前輔導貧困農民300余萬人次,解決了16萬多個種養業問題,有效提高了貧困農民發展水準和致富能力。

  甘肅既是農産品産銷大省,也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大宗農産品滯銷的情況幾乎每年都有。“面對農産品滯銷,我們借助自身電子網路聯結城鄉、客戶遍佈全國、資訊資源豐富的優勢而建設的‘融商’平臺,可以説是把農行打造成了三農的‘電商’,目的就是要有效突破農産品供求雙方資訊不對稱的問題,解決農村商品流通領域買難、賣難問題。”農行甘肅分行網際網路金融部負責人李正輝説,“融商”平臺包括“金穗e銷”和“惠農生資e購”兩個電子商務平臺,前者主要是甘肅特色農産品的銷售平臺,後者則是為品牌農資企業與農戶搭橋牽線,既幫助農資企業客戶銷售農資,又幫助農民便利購買到生産資料。

  2007年10月,農行甘肅分行被農總行確定為服務三農和三農事業部制改革雙試點行,在全國率先踏上了農村金融服務創新之路。

  2009年,農行甘肅分行在全省率先實施“戶有卡、村有點、賬有錢”的“村村通”工程。

  2011年以來,為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面實施“金穗惠農通”工程,依託代理渠道和電子化平臺,在村衛生所(室)、便利店、電信移動網點等場所設立惠農服務點,搭建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服務網路。到2014年末,惠農服務點覆蓋了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同年4月26日,該行聯合甘肅省衛生廳推出了可識別新農合參合農戶身份、省內異地實時結算的“金穗惠農新農合聯名卡”,開創農行與省級衛生部門全面合作、全省推廣的先河,使甘肅農民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省範圍內繳費刷卡、報銷入卡,先看病、後付費,讓農民既享受到了國家的惠農政策,又能使用便捷的金融服務。

  2012年,為解決農民産前缺資金問題,農行甘肅分行以“融資難、融資貴”為突破口,與甘肅省財政廳攜手,創新推出配合甘肅省委“雙聯”行動的專屬信貸産品——“雙聯惠農貸款”,將放貸對象主要鎖定在甘肅省內三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從當年起,連續5年,每年安排60億元的專項信貸資金,支援全省58個貧困縣、8790個貧困村的貧困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生産。

  2013年,為切實解決農民發展産業過程中缺資訊、缺技能的問題,農行甘肅分行組建起了一支由農行客戶經理、擔保調查團隊、專家庫和鄉村幹部組成的6000多人的輔導團隊,開展集中輔導,送三農知識、送致富技能、送金融産品到府,幫助貧困農戶發展致富産業。

  2014年,該行在推出“雙聯惠農貸款”的基礎上,又創新推出了兩項涉農個貸産品:主要支援農村住房建設、災後重建和移民搬遷的“農民住建安居貸”,和主要支援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的“農民致富小康貸”……

  “通過這些年的試點、探索、創新,我們搭建起了一個為較為完整的服務三農的體系,這個體系主要包含了四個方面:工作體系,渠道體系,産品體系,服務體系。”南韓強説,“從做實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到打造‘四融’平臺,既是我們對金融服務三農方式不斷創新、探索的過程,也是我們對服務三農認識和責任不斷強化、昇華的過程。”

  為農要知農,知農才能助農

  ——“四融”平臺在創新金融服務中所有解決農民缺資金、短技能、找市場的難題

  “看著觸摸屏,按照提示輸入號碼,操作很直觀,簡單的幾個步驟操作完後,馬上就收到了手機繳費成功的短信提示,特別方便。”

  2014年12月13日記者來到安定區李家堡鎮一家超市時,當地農民徐文娟正在設立於超市內的“四融”平臺終端設備前進行取款、手機繳費等業務。她告訴記者:“現在,存取錢和交電話費這樣的小事情,我再也不用跑十幾裏地到定西城裏去了。”

  村民們剛取完錢,一條來自農行客服的提示短信就發到了這家超市老闆、負責超市內“四融”平臺終端設備運營的劉旺林的手機上。每一台終端設備都會有一張以設備運營負責人為戶名註冊的農行儲蓄卡,村民取錢由他先支付現金,農行會將相應金額轉入他的賬號;村民存錢由他先收取,過後農行會從他的賬號劃走該筆交易金額。劉旺林説,“四融”平臺比轉賬電話功能更強大,而且是村民們比較容易熟悉的觸摸式操作,十分直觀簡便,幾分鐘就學會用了。

  “這些年我們初步走出了一條面向三農與商業運作有機結合的新路子,這為我們在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新時期,創新金融服務三農手段和方式打下了紮實基礎,更提供了重要支撐。”南韓強認為,當前,金融服務三農應從傳統的信貸業務向統籌破解群眾“産前缺資金、産中短技能、産後通市場”的綜合性金融服務轉型。為此,2014年初,農行甘肅分行緊跟全國小康社會建設和甘肅扶貧攻堅新形勢,積極打造自身服務三農的“升級版”,在堅持和發揚已有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和模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有的渠道、産品、資源,以網際網路為橋梁,打造集融通、融資、融智、融商于一體的“四融”平臺。

  “‘四融’平臺除了能為農民群眾提供小額存取現、賬戶查詢、轉賬結算等基礎金融業務外,還可以辦理新農合、新農保、話費、水電費等代繳費業務,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並且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降低了交易成本。”農行甘肅分行網際網路金融部負責人李正輝説,“四融”平臺正式上線後,分行在定西市和平涼市的4個縣區展開了試點,並針對農村地區電腦及家用網路普及率低的情況,將終端設備鋪設到行政村,下一步,分行將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四融”平臺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

  為了有效緩解農民的融資難題,助力農業産業發展,“四融”平臺積極主動對接現代農業、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領域。同時隨著平臺應用不斷成熟,將逐步載入貸款品種,豐富自助服務功能。

  “‘四融’平臺能幫助農民實現自助辦理‘雙聯惠農貸款’、‘自助迴圈貸款’、‘貼心貸’等貸款業務。”李正輝説,分行推出“雙聯惠農貸款”以來,已發放貸款136億元,幫助20多萬貧困戶得到了實惠,發展了生産。

  靜寧縣細巷鄉文屏村果農李志新對“雙聯惠農貸款”一直心存感激。他告訴記者,2012年底,妻子突發心臟病,急需8萬元手術費,而當時恰巧家裏果樹種植也要用錢,情急之下,他向當地農行求助,並申請“雙聯惠農貸款”。“申請完第三天,我就拿到了5萬元貸款。聽説農行要在每個村都安裝‘四融’平臺設備,那以後辦貸款就能更快更方便了。”

  “我省哪些農作物良種可享受補貼政策?”“國家為什麼要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補貼政策?”……在平涼市靜寧縣仁大鄉南門村,村民陳克明每次來到“四融”平臺終端前,都要點擊“惠農融智”圖標,打開裏邊的頁面瀏覽一陣兒。記者看到,其中有關於國家惠農政策的詳盡解釋,有種養技術的介紹,還有甘肅省農牧廳三農服務熱線12316上來自農業、林業、畜牧等與甘肅特色産業相關領域的豐富的專家庫可共選擇諮詢。“每次一打開頁面,各種政策、技術像進了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一樣琳瑯滿目,想了解什麼東西,就由著你去選。”陳克明説。這是農行以惠農服務點為主陣地,除在全省打造1.6萬個“農民大學堂”外,在“四融”平臺上為農民增加了一條釋疑解惑的新渠道,農民可線上向專家諮詢或留言請教,徹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事關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和核心瓶頸,‘四融’平臺都有相應的考慮和設計。”南韓強説,“融通”平臺旨在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融資”平臺著力破解三農領域産前缺資金的難題,“融智”平臺主要突破農民産中短能力的瓶頸,“融商”平臺則為千家萬戶的農民搭建了對接市場的大通道,解決他們産後通市場的問題。

  這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傳統金融的範疇,成為新時期金融支農概念的全新拓展和演繹。

  在資金、科技、網際網路融合中實現強農富農

  ——“四融”平臺聚焦農村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為農民提供普惠金融服務

  “四融”平臺上線之後,有人驚呼:怎麼農行也要做電商了嗎?實際上,“四融”平臺雖然為農民搭建了對接市場的通道,但是與傳統電商比,有著很大的不同:一是平臺定位不同。傳統電商是商業運營平臺,“四融”平臺則屬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二是服務對象不同;傳統電商主要針對城市群體,“四融”平臺面向三農客戶,同時又聯接城鄉兩個市場,延伸到與三農息息相關的各個領域;三是銷售模式不同,“四融”平臺除兼具傳統的B2B、B2C、C2C模式外,還支援C2B模式,銷售企業可線上收購農産品,並支援自動匹配供求資訊、議價購銷等模式;四是支付方式不同,傳統電商為第三方支付或直接支付,“四融”平臺則由買家先付款至農行中間賬戶,待收貨確認後系統自動將貨款轉至賣家賬戶;五是功能內容不同,傳統電商只能提供商務仲介,而“四融”平臺除此之外還能提供支付仲介、信用仲介、資訊仲介服務。

  “‘四融’平臺聚焦農村網際網路金融市場,深入拓展這片‘新藍海’,能夠為廣大農民群眾包括貧困農戶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現代金融服務和綜合社會服務,將會深刻影響農民生産生活,對三農事業發展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南韓強説。

  “‘四融’平臺的運作,將有助於銀行通過農民等個體的交易行為,豐富農民個人的信用記錄,從而建立有效的農村徵信體系,為銀行有的放矢地投放信貸資金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靜寧縣副縣長李鴻堅説,這將對緩解農民融資難題提供幫助。

  就此,徐楊春告訴記者,作為農村網際網路金融服務的新模式,“四融”平臺將觸角延伸至服務三農的每一個環節,把三農金融服務“一網打盡”,對於每一個註冊使用平臺的農戶,農行都可以對農戶的交易流量、數據進行細緻分析,從而判斷其信用狀況,進而為其有針對性地進行授信。農行可通過對這種大數據的分析,提供“貼心貸”業務。

  更吸引靜寧縣仁大鄉村民陳進軍的是,“有了這個平臺,要賣蘋果在網上就能完成交易。”2014年12月14日記者見到陳進軍時,他剛在“四融”平台中的“惠農融商”平臺上發佈了一條蘋果預售資訊,“種類:紅富士;規格:80mm;早晚熟:晚熟;預售單價:11元/公斤;預售數量:5000公斤。”陳進軍説,以前,到了蘋果銷售季節,許多住在山裏的果農要麼守在家裏的果園等客商,要麼頻繁地往鎮上跑,與各個收購點或外地客商商量價錢,或打探銷路。現在資訊發佈後,果農只要等著客戶來電話,雙方電話談妥價格後,30%的訂貨款就會轉入農行設立的中間賬戶。成交後,買家確認付款,這些訂貨款會與剩餘70%的貨款一同轉入果農個人的賬戶內。而且,整個交易過程不使用現金,安全又方便。

  “‘四融’平臺通過建立農産品專業交易平臺,將有助於行業人士、資訊、資金匯集,這將在有效突破農産品滯銷難題的同時,也降低了客商實地考察及交易的成本和風險。”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産銷協會會長劉大江説。

  “如今,定西的馬鈴薯正是提升發展的關鍵期,這個平臺對我們農民而言,就像是乾旱的苗兒遇上了及時雨。”安定區李家堡鎮李家堡村的村支書杜振利説,“如今,科技、網際網路這些東西離農民不再遙遠,不僅僅是馬鈴薯,種植豌豆等作物的農戶也應加入到這個平台中來,享受平臺帶來便利條件的同時,又能增加收入。”

  靜寧縣仁大鄉解放村的蘋果收購商李滿元説:“自從註冊使用‘四融’平臺後,我的交易額比去年同期多了近三成,平臺不僅方便了買賣雙方,還有效遏制了假幣的流通。”同樣喜出望外的還有靜寧縣慶源果品有限公司的經理何利軍:短短兩個多月時間,設在該公司的平臺終端註冊用戶就達613戶,先後發佈交易資訊520多條,並與來自重慶、成都等地的客商成功交易458筆,總交易額達6247萬元。

  記者採訪發現,雖然投産上線的時間並不長,但農行甘肅分行服務三農的“四融”平臺正在釋放多重效應。

  “截至目前,分行‘四融’平臺累計註冊客戶13702戶,客戶借助‘惠農融商’平臺成功交易2397筆,交易額達4.33億元,發佈購銷資訊13709條;各地農民在‘惠農融通’平臺完成交易2049筆,交易額達600.33萬元。”南韓強説,“下一步,我們力爭到2016年全面完成‘四融’平臺設備的布放和系統功能的全面優化,將之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惠農服務品牌,使分行服務三農和普惠金融服務水準顯著提升。”

  現在,農行甘肅分行在內部搭建起了一整套服務三農的行政組織架構體系,將全省86個縣區中的70個劃入三農事業部業務範圍,分行約54%的存款、46%的貸款、52%的人員、一半以上的網點機構在三農事業部,對其實行單獨的資本配置、績效考核、風險撥備、信貸管理的體制流程、風險防控機制和人力資源配置,並且搭建了寬平臺、廣覆蓋的渠道體系,力爭使縣、鄉、村都有金融網點服務渠道,為全省2000萬農民提供全功能的基礎金融服務。同時,農行甘肅分行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服務體系和層次分明的産品體系,針對不同群體,打造不同特點的金融産品,實施差異化、特色化服務,滿足他們的金融需求,已經成為農行甘肅分行的一大特色。

  “四融”平臺的啟示

  多年來,作為一家姓“農”的國有商業銀行,農行甘肅分行懷著對三農事業深厚感情,勇於敢於擔當,立足甘肅農村為全國農行系統探索出了不少創新經驗。在新的時期,該行推出“四融”平臺,以全新的理念為三農提供全方位、全鏈條式的金融服務,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是精準把握了金融服務三農精髓。農行甘肅分行作為金融機構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知農事、懂農情”,準確掌握農村、農業和農民發展瓶頸和需求所在,創新産品和服務方式,精準服務,更重要的是利用金融杠桿撬動三農産業發展,特別是整合資源資金支援貧困地區扶貧攻堅,促進農民創業和涉農企業的發展,為農村城鎮化、扶貧攻堅乃至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服務與保障。

  二是探索了破解農民融資難的新方式、新思路。農行甘肅分行推出的“四融”平臺,可實現利用網際網路金融匯聚整合農村信用資訊的優勢,推進農村的徵信體系建設,讓農民、合作社及龍頭企業的信用狀況通過大數據分析做到可識別、可認定,讓銀行能更進一步簡化辦貸流程,快捷、準確地把貸款投向誠信可靠的農村客戶,既推動了産業發展,又積累了優質客戶,達到雙贏目的。

  三是帶著感情一任接著一任幹。農行甘肅分行的“四融”平臺是通過多年來的金融服務三農,特別是在對甘肅貧困地區的服務中找到的一條適合農村金融服務的有效載體和抓手,是農行甘肅分行歷屆領導班子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胸襟的體現,彰顯了農行“大行德廣,伴你成長”的深刻內涵。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