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博物館發展步入法治化軌道

  • 發佈時間:2015-03-21 03:21:3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博物館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重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取得了較大發展,但也凸顯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博物館尤其是非國有博物館制度不健全,其設立、變更和終止程式需要進一步規範;有的文物藏品還存在安全隱患,藏品管理水準有待進一步提高;非國有博物館在設立條件、人員技術職稱評定、稅收優惠等方面與國有博物館還存在不一致。

  《博物館條例》于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條例》規定,國家在博物館的設立條件、提供社會服務、規範管理、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財稅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對待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並鼓勵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

  賦予非國有博物館“平等身份”

  由社會力量利用民間收藏的文物等依法設立並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被稱為“民辦博物館”,或“私人博物館”“民營博物館”,以區別於國有博物館。

  近年來,我國非國有博物館發展迅猛。2008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是2970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佔10.7%。到了2013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達4165家,非國有博物館佔比19.5%。

  “國有企業設立的博物館雖然其資産屬於國有,但按照現行政策不能取得事業單位身份,只能依法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與傳統意義上的民辦博物館歸屬同一范疇,由此導致對民辦博物館的認識、管理和政策出現了一些混亂。”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説,新頒布的《條例》明確規定,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國有資産設立的博物館為非國有博物館,國有企業創辦的博物館也因此可合理地歸屬於國有博物館範疇。

  《條例》規定,國家在博物館的設立條件、提供社會服務、規範管理、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財稅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對待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

  “不區分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體現了國家在性質、職能、責任、權益等方面公平對待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的原則。”段勇説。

  另外,由於不同類型博物館在監管機構和登記管理制度方面的差異,《條例》對博物館的設立、變更、終止程式分別作了規定。其中,國有博物館的設立、變更、終止應當依照有關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並向館址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備案。設立藏品不屬於古生物化石的非國有博物館,應當向館址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備案,提交有關材料,並到有關登記管理機關依法辦理法人登記手續;其變更、終止應當到有關登記管理機關依法辦理變更登記、登出登記,並向館址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備案。藏品屬於古生物化石的博物館,其設立、變更、終止應當遵守有關古生物化石保護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並向館址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備案。

  斬斷非法來歷不明的藏品之鏈

  藏品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基礎。在加強藏品管理方面,新頒布的《條例》在藏品取得、藏品安全保護、藏品使用管理、藏品處置等方面作出明確規範。

  “《條例》規定禁止博物館取得來源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對於任何一座博物館而言,這都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既屬於法律明令禁止的範疇,也是博物館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底線,更是世界各國在博物館收藏方面的公認立場。”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安來順説。

  我國博物館館藏文物數量巨大,品類繁多。據統計,我國文物系統的博物館擁有藏品數量超過3000余萬件(套),非國有博物館等也都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文物。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受利益驅動,文化遺産從考古挖掘到保護都存在挑戰。如果博物館沒能守住這一底線,使之成為非法盜掘的棲息地和終點站,博物館的社會角色也會隨之遭受質疑,向公眾傳遞負面信號。”安來順説。

  “一些非國有博物館在吸納藏品與管理方面問題層出不窮。”上海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教授呂建昌指出,藏品來源不清、魚龍混雜,甚至有不少是國家明令禁止的非法收藏,日常管理也混亂無序。隨著條例的頒布,非國有博物館將在管理上走入正軌,嚴格“自律”與“他律”,那些接近法律禁區的灰色地帶將不可再觸碰。

  同時,《條例》專門規定,對珍貴藏品和易損藏品要設立專庫或者專用設備保存;博物館要對屬於文物的藏品單獨設置檔案並報文物主管部門備案;屬於國有文物、非國有文物中的珍貴文物和國家規定禁止出境的其他文物的藏品,不得出境,不得轉讓、出租、質押給外國人。

  “沒有藏品保護就談不上博物館功能的發揮和文化的傳承,博物館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建立在藏品保護的基礎之上。”安來順認為,在品類繁多的藏品中,文物藏品由於其脆弱性、偶發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點,區別於其他藏品,需要特殊保護。

  開發藏品自身文化和經濟價值

  目前,有的博物館面臨經費緊張問題,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僅靠政府資金支援難以滿足運營需求,但館藏藏品自身的文化內涵和經濟價值卻未得到充分開發。

  《條例》規定,鼓勵博物館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自身發展;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遊等産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産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

  “博物館為實現資産保值增值,持續開展公益慈善事業,可合法、安全、有效地從事經營性活動。但是博物館從事經營性活動不得違反和削弱公益組織的宗旨和使命。”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認為,博物館經營性活動的規模應以公益事業的合理髮展為目的,以從事公益事業的支出為必要限度,且應與博物館的實際情況相適應。

  此次頒布的《博物館條例》明確了博物館在不違背其非營利屬性、不脫離其宗旨使命的前提下,可以開展經營性活動。

  中國文物報社社長李耀申説,做好經營是博物館解決自我生存之道的普遍做法。事實上,國際上許多博物館的生存也不完全依賴政府。如美國的博物館一般獲得非政府組織、個人捐贈等財力支援外,缺口部分則通過舉辦特展或巡展、開發經營文化産品等來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

  在金錦萍看來,博物館從事經營性活動,應恪守“禁止利益分配原則”,扣除合理成本之後,收益需繼續用於博物館的公益宗旨和目的,不得分配給任何組織和個人。

  金錦萍認為,博物館需謹慎選擇經營性活動的領域和方式,避免從事高風險的投資活動;建構風險控制機制,適時提取風險準備金;博物館的理事會需盡到謹慎投資人的注意義務。

  “目前,我國博物館在開展經營性活動方面還比較滯後,規模小且種類不多。期待在政府的支援下,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探索發展新路徑,在增強博物館自身造血能力的同時,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李耀申説。

  美國博物館

  美國的博物館非常多,有公立也有私立,屬於非盈利公益事業機構,大多數博物館有自己的基金會負責籌款,資金來源包括政府專項撥款,各種企業或者私人贊助,各種社會捐款等等。博物館以多種方式經營性籌款,但堅持自主經營,嚴格規定個人和贊助商捐款使用範圍。

  美國的博物館非常注重向社會開放,吸引社會各界參與,大多數大規模的博物館都有舉辦各種公共活動的場所,有多种經營項目。如,個人或贊助商可以以多種形式為博物館捐款,包括以個人名義設展廳,博物館將捐獻者的名字銘刻在展廳門外。

  儘管經營方式多樣,但是博物館非常重視自主經營權,對所有資金的使用都有嚴格限制。比如個人捐獻的展館博物館有統一的名牌,不能根據個人意見自己決定字體大小或者名牌樣式。

  英國博物館

  在英國,所有的國立博物館都是免費開放的,運營經費都是依靠國家撥款,根本沒有門票收入。

  近兩年來,英國的博物館都在面臨經費緊張的問題。在免費開放形勢下,博物館以文化産品經營和臨時展覽的門票收入為主要的收入來源。比如博物館開發各類紀念品,此外大多博物館還提供餐飲服務,為觀眾提供休息場所,還有咖啡、茶等飲料及其他食品。

  同時,舉辦特展也能為博物館賺取些經費。雖然常展不能賣票,但臨時性的商業展覽卻不在限制之列。這些特展一方面可以獲得社會贊助,另一方面可以靠出售門票取得收入。

  (席 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