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冬窩子的“調色師”

  • 發佈時間:2015-03-21 03:21:2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喬文匯

  人物小傳

  薛華是烏魯木齊鐵路局奎屯工務段蘇古爾線路車間主任。他與當地牧民友好相處,並儘自己所能幫助牧民解決問題,成為牧民的好朋友。他所在的車間每年都要清除道岔和路基積雪,在他的帶領下,車間職工平均每年清雪130多公里,連年實現了“用汗水換品質,用責任保安全”的目標。

  軌道車向南蜿蜒穿行在新疆精伊霍鐵路線上,駛過阿恰爾站,開始奮力爬向北天山深處,一路均是隧道、橋梁。終於,列車駛入一處山谷,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映入眼簾,蘇古爾車站到了。

  一位瘦高的漢子迎上來,面容清癯,後背微駝,憨憨地笑著,他叫薛華。自2009年連接精河、伊寧和霍爾果斯的精伊霍鐵路開通以來,他一直擔任烏魯木齊鐵路局奎屯工務段蘇古爾線路車間主任。

  蘇古爾是哈薩克族牧民的冬牧場,也就是“冬窩子”。紅色的國旗、黃色的衣衫、綠色的家園……從車間成立時起,單調、寂靜的山谷就開始閃耀一抹抹動人的亮色,而薛華正是這冬窩子的“調色師”。

  天山深處紅旗飄

  在蘇古爾線路車間的院子裏,飄揚著一面五星紅旗。國旗襯托下,天山更顯雄偉。自車間成立至今,每逢週一,車間都要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全體職工整裝列隊,唱響國歌,嘹亮的歌聲在山谷間久久回蕩。

  國旗、歌聲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薛華邀請他們來參加升旗儀式。後來,又有牧民自發參與。相約國旗下,薛華向牧民講解安全知識,宣傳黨的政策,成為牧民們心目中黨的“卡德爾”(幹部的意思)。

  冬窩子沒有學校,牧民的孩子長大了要翻越天山,到尼勒克縣上學。一些家長擔心剛到入學年齡的孩子不能照顧自己,就等到孩子十幾歲時才送出去。薛華得知這一情況後,決定用軌道車接送孩子們。

  徵得上級同意,他到牧民家走訪,動員家長送孩子上學。每週一,十幾名孩子在蘇古爾站臺登上軌道車,週五從尼勒克縣坐車回家。孩子們乘坐這輛特殊的“校車”,求學路上充滿了歡笑聲。

  以前,每年三四月份,牧民們會趕著牛羊從蘇古爾出發,經過3天3夜,轉到春牧場。路途艱辛,一些體弱的牲畜倒在路上,甚至還可能出現人員傷亡。

  “怎麼能讓路途更順暢呢?”在保證行車安全的情況下,薛華和同事們打開了北天山隧道旁的輔洞,並護送牧民通過。這樣,僅半天時間就順利穿過了天山,沒有牲畜死傷。

  “薛主任真是我們牧民的好兄弟!”伊寧縣阿吾利亞鄉牧民艾米爾艾力·比拉力笑著説,“我們知道他很忙,但一定要請他到家裏坐一坐。他再不來嘛,我們該肚子脹(生氣)嘍!”

  最美不過黃衣衫

  工務段一線職工身穿黃色工作服,“黃衣衫”成了冬窩子裏最忙碌的一群人,也是最受蘇古爾牧民歡迎的人。

  蘇古爾線路車間負責天山深處112公里線路、5個站場、33座隧道、40座橋梁及附屬設備的保養與維修工作。“線路地處高山,多數由橋梁、隧道群組成,養護維修難度大,安全隱患點多。”奎屯工務段段長龍東升説,“精伊霍鐵路開通以來,蘇古爾線路車間負責的線路品質一直保持穩定,非常不易。”

  山區降雪期長,清除道岔和路基積雪是車間必須做好的重點工作。在薛華的帶領下,車間職工冬季冒著嚴寒,平均每年清雪130多公里,連年實現了“用汗水換品質,用責任保安全”的目標。

  保安全不僅是鐵路職工的事,也需要周邊群眾參與。精伊霍鐵路兩側安裝了防護柵欄,冬窩子裏的牧民要繞行較遠的涵洞才能到達放牧草場。起初,很多牧民為了方便,就設法拆開防護欄,直接越過線路,對列車安全運作造成很大隱患。

  “牧民的生活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如果只是簡單制止,反而適得其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入戶宣傳。”在工作之餘,薛華與少數民族同事逐家逐戶到牧民家發放宣傳單,有時走訪一戶家要走三四個小時的山路。很快,破壞防護網的現象消失了,有的牧民還當起了巡護隊員。葉爾太·努爾哈拉提説:“我在放牧時就帶著工具,隨時修理損壞的設施。”

  最美不過黃衣衫。隨著與牧民交往的深入,薛華成了廣大牧民的好朋友。“以心換心,善良、淳樸的牧民把鐵路職工當成知心人、一家人。能夠實現安全行車,有他們的一份功勞。”薛華説。

  共建和諧綠家園

  冬窩子交通不便,吃菜成了難題。原來,車間職工要到110多公里外的精河縣採購。為了解決吃菜難,在工作之餘,薛華帶領大家開闢了一片片菜園。他們從遠處背來土,再摻上羊糞,鋪在空地上,種上了茄子、辣椒、馬鈴薯等蔬菜;還搭建了蔬菜大棚,養了雞鴨等家禽。

  在蘇古爾,記者看到職工精心製作的一座簡易水車,正從小河裏取水澆地。在車間院子裏,裝點著廢舊彈條、扣板、螺絲、墊板等材料製作的同心環、警示鐘等。職工郜媛説:“大家都把單位當成家,這些工藝品是我們利用業餘時間製成的。”雖然時值寒冬,但不難想像夏秋花草繁盛、果菜滿園的景象,大山裏洋溢著生機。

  解決了職工的吃菜難,薛華沒有忘記牧民。沒地方買菜,牧民吃肉多吃菜少,飲食結構不合理,薛華就手把手教他們種馬鈴薯。説起2010年首次收穫的心情,牧民葉爾肯拜·阿依提克記憶猶新:“1畝地刨出了2噸圓蛋子,除了自家吃、送給其他牧民,還賣了一些,用賺到的錢給妻子瑪麗婭買了禮物。”現在,葉爾肯拜·阿依提克種了3畝地,種地技術越來越高,獲得了牧業以外的收入。“這得感謝都拉特·別克。”他説。

  薛華被牧民們尊稱為“都拉特·別克”。在哈薩克語裏,“別克”是部落首領、擁有權威的意思,“都拉特”是哈薩克族一個最大部落的名字。“我感到很榮幸,”39歲的薛華説,“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卻被牧民們牢記在心。鐵道線上有我的青春年華,我要做好本職工作,也要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跟牧民永遠是一家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