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火車司機薛軍的四本駕照

  • 發佈時間:2015-03-21 03:21:2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物小傳

  薛軍是濟南鐵路局濟南機務段的火車司機,他鑽勁十足,認真鑽研業務,用27年考下“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動車組”四種車型的駕照,運送旅客達1100多萬人次,安全行車250多萬公里。

  火車駕照不好考,一般考取一本駕照需要花費三五年的時間。而在濟南鐵路局濟南機務段,有一名叫薛軍的火車司機,卻同時擁有“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動車組”四種車型的駕照。

  薛軍的4本駕照摞在一起有20毫米高。跨越這20毫米,薛軍用了整整27年。在這27年間,薛軍與火車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先後駕駛過“前進、東風、韶山、和諧”系列的18種機型,見證了中國鐵路從“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到“動車組”的發展歷程。這些年,他運送的旅客達1100多萬人次,安全行車25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62.5圈。

  薛軍的童年是枕著火車的“咣當咣當”聲度過的。他家住在鐵道邊上,一放學就攀上圍墻,眺望“呼哧呼哧”喘著粗氣的龐然大物,拖著長長的車廂,雄壯威猛地一路鳴笛向前。當時,火車司機探出多半個身子、脖子上扎著白毛巾的畫面,定格在他童年的記憶深處:“這才是男子漢從事的職業。”

  1985年,鐵路系統在社會上招工,剛走出校門的薛軍如願跨入“鐵路藍”的海洋。

  然而,現實並非薛軍想像的浪漫。他被安排的第一份工作是蒸汽機車司爐,就是一锨一锨往蒸汽機車爐膛裏添煤。薛軍的第一锨煤,一粒也沒填進爐膛,揚滿了整個駕駛室。“鏟煤、踩踏板、爐門打開、投煤,這幾個動作必須一氣呵成。蒸汽機車穩定性差,人站都站不穩,鏟滿一锨煤,掄圓了臂膀,踏板沒踩著,爐門沒開,那只能是烏金四散了。”薛軍回憶道。當時的煤很濕,一鏟煤大約有5公斤,到了上坡路段,平均每秒鐘要往爐膛裏送一鏟煤才能保證動力。鏟煤的時候還要講究速度,一分鐘要鏟煤70锨左右,一個班次下來至少四五噸。這同時還不能耽誤確認氣壓、水位等輔助性工作,下了班,人都快要散架了。

  “一個班次12個小時幹下來,除了牙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那時有人編了段順口溜:‘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撿炭的,走跟前一看是機務段的。’説的就是我們司爐工。”薛軍笑著説,有一次,他母親給他送飯,愣是半天都沒認出他來。

  與其他工友相比,薛軍鑽勁十足,別人在閒暇之餘喝茶聊天時,他總是抱著業務書籍埋頭苦讀,不斷“充電”。細心的他發現,投煤時只有形成三面高一面低的簸箕型爐床,煤炭燃燒才最充分,火車動力最強勁。他總結出蒸汽機車“一觸、二摸、三聞、四看”檢車法,在整個機務段推廣。

  在當時,由司爐轉為司機,要通過理論、鉗工、投炭、給油等一系列考試。稍有不慎,安全行車紀錄就歸零,一切還得從頭開始。有很多司爐工終生沒有通過司機的考試。可是薛軍硬是憑著那股子鑽勁兒,在1987年考取了蒸汽機車駕駛證。“感謝那段當司爐工的艱苦歲月,如今無論遇到多大的挫折,我都能從容應對。”薛軍説。

  後來,內燃機車代替了蒸汽機車,時速也從60公里提高到90公里。“在內燃機車內部的電氣間、機械間、冷卻間作業,在前後司機室操縱,就像住進了三室兩廳的大房子,內燃機車不吃‘粗糧’——煤,而改吃‘細糧’——油了,工作服比以前乾淨了許多。”1992年考取了內燃機車駕照的薛軍,笑稱自己“鳥槍換炮”。

  但內燃機車排山倒海的噪聲,令薛軍不勝其煩:“機器發動後震耳欲聾,駕駛室內兩人説話基本靠比劃和‘吼’;除了吵,還有難聞的柴油味。開完一趟車,從頭到腳都是油味。還沒進家門,家裏人就知道我回來了。”這期間,薛軍沒有停止鑽研,自學了大量柴油機、電氣方面的相關知識。他創立的內燃機車“利用動能”闖坡法和“柴油機轉速控制”節油法獲得好評。

  2006年,全國鐵路大提速,電力機車開始以120公里的時速奔跑在齊魯大地上。這一年,薛軍考取了電力機車駕駛證。司機室裏配備了冰箱、微波爐、電暖氣、空調等設施,讓薛軍享受到更加現代化的機車環境。勤奮好學的薛軍又首創了電力機車“低手柄、低電流”平穩起車法。

  不等細細品味,電力機車帶來的驚喜很快又被高鐵的快速崛起所替代。2008年,薛軍過五關、斬六將,考取了動車組駕駛證,成為操縱350公里時速的動車組司機。“這是從業以來最難的一次考試,像‘新華字典’一樣厚的‘技規’,必須全文背誦,連標點符號都不能錯,90分才算及格。動車組司機也最具挑戰性,過去,有手‘絕活’能用10年;現在,動車組高科技的車載設備不斷升級,這逼著我不斷學習。”坐在駕駛室裏,穿著潔白的制服,享受著貼地飛行般的感覺,薛軍説:“速度快了,更需要冷靜穩健的心理素質和嫺熟過硬的技術能力。”前不久,薛軍總結的動車組“一清、二想、三看、一朗誦”防錯漏安全作業法,在濟南鐵路局機務系統推廣,成為火車司機們與機車交流的共同語言。

  “告別蒸汽機車,我們用了百年時間;而從內燃機車到電力機車再到動車和高鐵,卻只用了10多年。原來開車靠體力,現在開車靠智力;過去馬車能跟蒸汽火車賽跑,現在高鐵都能跟飛機比試,老百姓享受到的是現代化帶來的實惠與便利。”薛軍為自己親歷了這個歷史性的變化倍感自豪。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