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莽莽蒼山迎新生

  • 發佈時間:2015-03-21 03:21:1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黃俊毅

  春雨如絲,杜鵑綻放,遊人撐著傘,興致勃勃地在山間流連。這是浙江省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近日的一個場景。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武義縣西聯鄉,森林覆蓋率達99%,是近年興起的旅遊名勝。當地人都知道,其實它就是武義縣國有林場。

  國有林場變成森林公園,折射出我國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在改革中的變化。

  林業曾經很輝煌

  武義縣林場成立於1956年,像這樣的國有林場,全國有幾千個。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為了消滅荒山、綠化祖國,在國有宜林荒山面積較大的無林、少林地區,陸續投資創辦了4000多個以造林為主的國有林場。為生産木材和管理森林,又在東北、內蒙古、西南、西北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了一批國有林區。其中,黑龍江、吉林、內蒙古87個國有林業局組成了重點國有林區。那時,國有林場按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管理,每年由中央財政下撥事業費1億多元、基本建設資金1億多元。重點國有林區實行政企合一、社企合一的體制,日子也不錯。

  53歲的王風山是武義縣國有林場護林員。説起30年前的日子,他雙眼立即煥發出興奮的光彩。不僅是王風山,只要提及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曾經的輝煌,全國林業職工都引以為傲。

  國有林場大多興辦在偏遠、交通不便的生態環境脆弱和惡劣地區,生産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特別是建場初期,沒有任何家底可言,全靠白手起家。廣大國有林場職工為了國家生態建設,無私奉獻,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染綠了祖國座座荒山,孕育了“塞罕壩精神”、“原山精神”,涌現出了王有德、孫建博、鄭培宏等一大批英模人物。“西部黃土高原地區有國有林場913個,沙漠和風沙前沿有503個,大型水庫周圍有223個。我國國有林場大多分佈在重點生態區和生態脆弱地區,構築了國土生態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木材安全、物種安全、糧食安全,促進國家經濟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國家林業局國有林場和林木種苗工作總站總站長楊超説。60多年來,重點國有林區累計提供商品材近11億立方米,累計上繳利稅240多億元,為新中國的建立、發展和原始積累作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生態建設方面也功不可沒。

  推進改革勢在必行

  1981年,國家財政體制改革,實行“分灶”吃飯。原由中央財政直接管理的國有林場事業費逐級下放,國有林場成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上世紀90年代,一些地方政府進一步中斷了應當給予國有林場的投入和扶持政策,將國有林場作為生産性事業單位進行管理,經費實行自收自支。國有林場既不像事業單位也不像企業,得不到事業單位正常發展應享受的扶持政策,也得不到企業應享有的自主權和靈活、完善的經濟政策。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林場由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改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林場沒有別的收入,只能靠砍樹賣錢。樹大一棵砍一棵,到後來半大樹也砍光了。”武義縣國有林場場長張秀岳説。1999年,武義林場嘗試“分戶經營”,從14個林區中拿出兩個,均分給全場327位職工。上班的只留10多人,其餘“保留身份”,自謀活路。

  雖然每人分到一片林子,但樹砍光了,有山也沒法養家,只得外出打零工。林業職工大多文化底子薄,技術能力弱,掙的錢基本上只夠一家生活。

  “1996年至2003年期間,因生態轉型,國有林場陷入發展困境,連續多年出現了全行業虧損局面,資産負債率不斷提高,有20多萬職工基本處於待業狀態。特別是2000年以來,隨著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採取了禁伐限伐政策,國有林場木材産量大幅調減,木材加工等項目受到明顯擠壓,收入明顯減少,職工生活日益困難。”楊超説。

  與國有林場一樣,國有林區也深陷困境。由於政企合一、社企合一的體制,政府和社會職能的開支都由企業承擔,重點國有林區不堪重負,資源日趨枯竭。以內蒙古森工集團為例,到2007年末,履行社會職能的從業人員已近3萬人,社會事業年支出高達5億元,而職工工資僅相當於社會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目前重點國有林區可採資源蓄積量只有2.68億立方米,且森林資源品質差,喬木林平均每公頃蓄積為101立方米,遠遠低於當地原始林區200至400立方米的每公頃蓄積,特別是中幼齡林平均每公頃蓄積更低。與開發初期相比,大興安嶺林區林緣向北退縮了140多公里,濕地面積減少了一半以上。

  改革注入新活力

  王風山的困難日子終於熬到頭了。2014年,他從林場拿到8萬餘元工資,治病可按醫保報銷,父母每人每月還有3000元退休金。這些得益於國有林場改革試點。

  2013年8月5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林業局在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湖南和甘肅等7省國有林場正式啟動改革試點。武義縣國有林場經費開支被列入財政預算,實行收支兩條線。

  “去年我們上交收入200萬元,財政下撥給我們600多萬元。”張秀岳説。除了400萬元純收入之外,林場3萬畝林地每年還能拿到80萬元公益林補貼。更讓張秀岳高興的是,牛頭山成立國家森林公園,林場林地作為森林景觀,每年每畝可獲得幾十元的旅遊純收入。大家沒了後顧之憂,一心一意造林護林。

  趙樹叢説,過去一年,各試點省國有林場改革各項工作紮實推進。目前,江西、浙江、甘肅、山東、河北試點地區國有林場絕大部分已界定為公益服務事業單位,在職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參保率均已達到99%,分別比改革前提高了15個百分點和29個百分點,學校、醫院等社會職能基本剝離。江西、浙江、甘肅、河北等省還落實了省級改革專項資金。

  這些年,重點國有林區改革也一直在探索。2005年以來,吉林森工集團、大興安嶺林業集團、龍江森工集團、內蒙古森工集團都進行了輔業剝離改制的改革探索。吉林森工集團通過改制,實現了森林經營業與加工業分離、主業與輔業分離,形成了産權明晰、責權明確的管理體制,到2012年,集團資産總額比2005年增長388%;木材採伐減少,森林保護和撫育加強,木材收入下降到僅佔全部收入的12.6%。據了解,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後,中央投入1100多億元,使重點國有林區實現了森林資源由過度消耗向恢復性增長的轉變。

  “國有林場、林區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中央出臺的《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為繼續深化改革指明瞭方向。”趙樹叢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