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二元造成農村發展失衡
- 發佈時間:2015-03-18 00:31:0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網路熱傳的王博士回家見聞記,勾起了筆者對農村艱苦歲月的回憶。筆者有切膚之痛——自己家鄉也正被這種“不祥”氛圍籠罩著,不知前行的路將走向何方?當然,王博士所描述的現象不僅僅符合筆者的家鄉,也是當下中國農村正在發生發展失衡的普遍現象。從王博士見聞記能引發網路熱傳和民眾廣泛關注的情勢,足以説明農村發展失衡已成嚴重社會問題,已引起越來越多有識之士擔憂。
應該説,王博士對農村發展失衡現象的觀察全面清晰,從農村空心化、婚姻物欲化、住房攀比化等多個層面進行了生動描述,給人如臨其境的強烈現場感。同時,王博士對農村人情的世俗化、功利化、隔閡化等方面問題也進行了深刻剖析,全面展現了親情、溫情、鄉情在新生代農民群體身上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是身份炫耀以及誰掙錢多就是英雄的現實利益觀。筆者十分贊同王博士這些分析和觀點,但依然覺得王博士見聞欠全面、欠深刻,讀後讓人感覺意猶未盡。
筆者還想補充幾方面:一是農村讀書人越來越少。筆者家鄉考上大中專學校大都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80年代末、90後讀上高中甚至大學的人已是鳳毛麟角,不少文化程度不高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好逸惡勞,從事小偷小摸甚至打砸搶等刑事犯罪活動,成了城市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甚至在南方某市,家鄉的民工已經被打上了身份標簽,常遭招工單位拒絕;二是農村人居生態環境越來越差。近年物質生活有所提高,但農村垃圾卻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在一些農村,房前屋後、河邊溪溝到處生活垃圾成堆,人經過時惡臭難聞,且這種現象至今處於無人管狀態,當地方政府形象工程搞了不少,可沒有多少人對鄉村環境衛生管理投注更多精力;三是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單調。雖説農村電視普及了,但電影、戲劇表演等傳統文化娛樂節目下鄉卻少了;加之對留守農村人員缺乏正確生活引導,農村賭博風愈演愈烈;尤其一些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村民吸販毒、嫖娼等醜惡社會現象有所抬頭;四是農村人情負擔越來越重。儘管農村空心化現象加劇,但農村婚喪嫁娶、建房、升學當兵、生日宴等等宴慶活動氾濫,人情變味,成了搜刮錢財的“道具”,“隨份子”禮金越來越高,不少家庭被人情債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債臺高築;五是田地荒蕪越來越多。由於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缺乏足夠務農人數,儘管有各類涉農補貼,但種養殖業比較效益低下,農民無心農事,且不少90後農民根本不會種田。在筆者家鄉,大量田地被撂荒,荒蕪的田地不少於30%,且這種狀況還在變得越發糟糕。
而造成當前農村發展失衡不能怨農民,發展失衡的根在中國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是被城鄉巨大差距逼出來的。首先,各類公共基礎設施投入城市優於農村。大量醫療、教育、公共交通、養老保障、娛樂等設施投放在城鎮,且這種現象還有加劇趨勢。致使在教育教學資源、就業機會、收入增長、生活文化娛樂等方面,城市與農村存在巨大鴻溝和極端不平等,這成了農村發展失衡的催化劑。其次,工農業産品價格“剪刀差”不是縮小,而是在擴大,使農副産品越來越低於它自身價值,工業産品越來越大於它的價值。改革開放30多年來,撇開大型工業産品不説,就説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服裝、生活資料以及農藥、化肥等等,其價格上漲幅度遠大於農副産品上漲幅度。儘管政府對農業種養殖業實行了相應政策補貼,但依然無法抵消涉農工業産品價格上漲,農民仍無法改變事實上被“剝削”地位;再次,農村讀書無用論、婚姻及其他方面相互攀比,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受醫療、住房、高等教育等多項改革誘發的“城市病”感染而致。看病貴看病難,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高等教育産業化,收費劇增,不少專業設置不對口,難以適應社會需要,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就意味著失業;城市生活高昂的房價,買套房需要幾代人努力,等等,這都是將人們一切行為方式和價值標準引向“向錢看”歧途的“禍首”。這些社會通病,不僅扭曲著城市人正常生活觀,也深深影響著農民工思維方式和生活行為,讓進城務工農民效倣和推廣。
儘管農村發展失衡或沒落程度正在加深,但筆者深信這一切只是中國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提高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隨著國家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加快設施,國家加大對農村教育、醫療、交通、水利設施等公共基礎設施投入,農村生活面貌將發生歷史性改觀,農村文明生態也將有實質性突破。而且,隨著農民文化教育程度提高、新型農業産業化發展,農業種養殖業抗風險能力及比較效益會不斷提高,農業將成為養家糊口的産業,必將讓農民安心農村創業。尤其隨著人民生活水準改善,對生活環境要求提高,農村會吸引更多民間資本投資創業及城市居民向農村遷徙和原有農民工回歸。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