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現實——紅色小鎮照金的綠色行旅
- 發佈時間:2015-03-17 10:58:2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西安3月17日電(記者鄭昕)初春的渭北高原大都處於一片蒼莽的深灰色之中,走在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的山間小路,已經能夠看見一些新芽,正拼了命從土裏冒出綠色。
1933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在照金建立了西北地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開展建黨、建軍、建政工作,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如今,這裡的人們正走在新型城鎮化的道路上,享受到與城裏人相同公共服務的同時,依然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在照金鎮,幾代老區群眾的人居夢想,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無傷痕開發”,是這裡從2012年8月新型城鎮化建設伊始,就定下來的理念和原則。“讓照金人在綠色的海洋中微笑”,已成為這裡居民生活的寫照。
無損傷,在照金不只意味著不推山、不砍樹,而是根據地形地貌和生態特點,調整建築物位置,利用天然地形打造了景觀和水系,保留並充分利用原有綠地和樹木。隨著“山、水、樹”和“街、巷、院”空間格局的立體融合,具有本地文化元素的景觀體系躍然眼前。
發建設過程中,照金鎮全力保留當地的每一片原始風貌。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外1933廣場的改擴建過程中,廣場北側的小山包按規劃本來需要推平硬化,但最終他們保留下這片茂密的小樹林,達到了更加自然的景觀效果。如今,這片被保留下來的山包,成為廣場鴿的棲息地,照料這些鴿子的,是土生土長的照金女孩朱錦。她2012年大學畢業後曾在新疆打工,聽説村裏成立了旅遊開發公司,在2013年回到家鄉上班。兩年時間裏,她從一般職員成長為照金村紅色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項目副總經理,月薪翻了幾倍。
朱錦説,她當時在新疆只是水泥廠的過磅員,在這裡她不僅負責接待遊客,還兼顧景區一些遊樂設施的管理,溝通、協調能力都有了提升,“我在家鄉有了更多的成長。”
目前在照金鎮就業的大學生有61人,其中回鄉工作的大學生有15人,他們已成為服務家鄉建設的生力軍。與年輕人一樣,村裏一些年齡偏大、無能力和條件創業的村民,也都接受培訓和管理,老有所為,在商業街就業。
綠色,是這座小鎮外表的顏色;紅色,則是照金心中的顏色。
“紅色即民生”,這是照金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綱領。從舊農村到新城鎮,從貧窮到富裕,照金革命老區實現了跨越發展。
照金地區留存著薛家寨、紅軍洞、陳家坡會議舊址等革命遺址,紅色旅遊資源的優勢,決定了照金鎮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把保護革命舊址、城鄉統籌發展和著力改善民生相結合。做火紅色教育、做強紅色旅遊,再加上豐富的自然風光,以文化旅遊業、服務業為引領的産業,已成為老區振興、群眾安居樂業的動力與保障。
“紅色是旗幟、民生是根本、産業是支援,照金是‘中國夢’基層實踐的重要嘗試。”陜西文化産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勇説,紅色是照金的靈魂,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篳路藍縷,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如今推行新型城鎮化建設,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日子,仍是照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前我們住的平房吃水都成問題,要幾家人合打一口井。現在住進了120平方米的單元樓,水電氣暖俱全,公攤面積和物業費用都很少,住在村上和住在城裏一樣。”對於照金的變化,村民梁萬營有著深刻的體會。
梁萬營現在帶領一個小工程隊,同時,他還流轉了自家的7畝土地、認購了鎮上紅色文化創意區的70平方米商鋪,再加上村組的分紅,梁萬營每年的總收入達到12萬元。
2014年,照金鎮區實現每人平均純收入1.5萬元,遠高出陜西省2014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7932元。
隨著教育、醫療、文化設施的改善,老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活生産方式正在迅速改變。去年,梁萬營把在40公里外的耀州區上小學的女兒接回鎮上。“照金中心小學的老師大都是本科生,設施也不比區上的差,孩子在身邊,我工作也有勁頭。”他説。
綠色與紅色交織,讓照金這座人口一萬出頭的小鎮激發出追求更優質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潛能與熱情,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鎮區與景區的融合,讓就地城鎮化的群眾“脫地”不“失業”,成為這片煥發著新生的土地的真正主人。
2013年以來,照金以旅遊安排當地就業、創業已達2000人,非農産業的集聚效應逐步顯現。
其實,照金不只有紅和綠,照金國家丹霞地質公園山體的棕色,照金牧場雛菊開遍山野時的黃色,照金國際滑雪場冬日積雪的白色,都為這座小鎮增添了更多鮮艷。如今,這個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地,這個國畫《溪山行旅圖》的創作啟發地,正在成為陜西以至全國文化旅遊的新熱點。
自2013年8月開放至今,照金鎮已累計接待遊客15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近3.2億元。
夕陽西下,放學的孩子們哼著歌,走過1933廣場上的紅五星雕塑。他們背後遠山上豎立著的“照金”和火炬標識牌,在陽光照射下泛起迷人的金光。
所謂“日照錦衣,遍地似金”。瞧,這是照金的又一種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