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怎樣推進農業現代化

  • 發佈時間:2015-03-16 15:07: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對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在農村人口流動性增強、農民分工分業加快、農業生産集約程度提高的共同作用下,我國進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機遇期。我們應充分利用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給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新機遇,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

  全面認識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對於“三農”發展既是新機遇,也是新挑戰。農業現代化的內容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漸豐富的。當前,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産過程的機械化、水利化和電氣化等,而且拓展到生産條件、生産技術、生産標準、生産組織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是完善農業産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經營管理體系、品質保障體系和資源保護體系的過程,也是推進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突破技術制約、化解自然風險、減輕資源壓力和消除環境污染的過程。

  我國農業現代化既有類似于其他國家(如農業資源稟賦豐富的美國、加拿大,農業資源稟賦不足的以色列、荷蘭,農業資源稟賦介於它們之間的法國、德國)之處,又有自己的特色。全面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需要借鑒國際經驗,更需要自主創新,就是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稟賦條件,做好主要農産品生産的優先序和區域佈局,構建種養加、産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和商業化的作業外包服務體系,實現穩定糧食生産、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提高農業發展可持續性的有機統一。

  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任務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否完成,可用全要素生産率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來衡量。我國全要素生産率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相比有20多個百分點的差距,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還要做很多工作。例如,在資源環境約束下,實現農産品供需平衡、農業競爭力提升與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統一,必須加快技術創新,促進技術對資本、土地、勞動力的替代。又如,提高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必須優化農業産業體系,以需求為導向,以制度、組織創新為手段,以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約束,優化農業佈局規劃,形成符合資源、生態和市場要求的農業産業體系。重點打造糧食生産核心區,增加産能、穩定産量、提高效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當前,國內主要農産品價格普遍高於進口農産品價格。在這一嚴峻現實下,越來越多的農民不願從事超小規模農業經營,這為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供了條件。據調查,農業經營規模至少要達到30畝,才能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生活水準不低於主要勞動力在非農部門就業的農戶。這就需要從提高農民非農就業技能和非農就業收入的穩定性入手,促使農民轉移就業和土地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細化農業生産結構。目前,經濟作物生産的市場定位和專業化、區域化特徵越來越清晰,但糧食作物生産尚未形成口糧、飼料糧和牧草的三元生産結構。牧草對光熱利用更充分,合成的生物量更多,耐旱省水,可以在降雨量少的半乾旱地區種植,是保持水土的理想作物。“十三五”期間,可以在繼續強化糧食生産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農業生産結構。第一,推進飼料糧生産。我國目前玉米總産量的70%以上用作飼料,若其中一半改種高賴氨酸、高油玉米和青貯玉米,既可提高飼料糧的品質,又可提高經濟效益。第二,推進豆科牧草生産。我國有9億畝中低産田,如果其中1億畝改種豆科牧草,就既能改善飼料結構,又能減少水資源消耗,還能減輕改造中低産田的任務。第三,在天然草地上播撒草種。我國40億畝草場中至少有4億畝適宜採用該措施,平均産草量可增加20%,相當於增加近億畝草場。

  拓展農業多種功能。農業除了具有農産品供給功能,還具有調節氣候、凈化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和休閒、教育等文化服務功能。農業功能拓展越充分,農業産業體系就越健全,農民增收渠道就越通暢。“十三五”期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拓展農業功能:以微生物資源産業化為抓手,將植物、動物二維農業拓展為植物、動物、微生物三維農業;以海藻資源産業化為抓手,將陸地農業拓展為陸地與海洋交融農業;以國民日益增長的遊憩需求為抓手,合理有序開發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農家生活以及農耕歷史文化、民族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旅遊資源,促進第一産業和第三産業有機結合;以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為抓手,推進生態建設産業化,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

  增強農業發展可持續性。我國是土地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家,農民重視化學品對土地的替代。化學品投入能夠有效提高農産品産量,但化肥、農藥和薄膜的過量使用影響農産品品質和農田生態環境。這種高耗肥(藥、膜)、高耗水、高耗能的農業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持續。農業是一個具有顯著外部性的産業。提高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需要對增強農業正外部性的行為給予足額補償,對增強農業負外部性的行為進行經濟處罰,實現外部收益(或成本)內部化。

  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保障措施

  進一步向農民賦權。勞動力是最活躍的生産力。把農民創新活力和創收潛力充分激發出來,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所在。30多年來,農村改革的主線是向農民賦權。改革初期,賦予農民自主經營承包地的權利,很快就解決了農民自身溫飽和國家農産品短缺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賦予農民在農村從事非農産業的權利,創造了鄉鎮工業佔據我國工業半壁江山的奇跡。20世紀90年代以來,允許和鼓勵農民進城就業,農民工已成為我國工人階級的主力軍。“十三五”期間,可以賦予農民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參與城鎮化的權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與資本合作,既能使農民得到持續的農村建設用地股權收入,又能降低工業化、城鎮化的土地成本和融資難度,增強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力。

  加強農民人力資本投資。考慮到農業具有弱質性,國家近些年持續增加農業補貼。從根本上説,其政策取向不僅是消除農業弱質性的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消除農業的弱質性。“十三五”期間,應從提高農民素質、完善農業産業體系著眼,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使其主動掌握所需知識、技能、經驗和資訊,形成依靠人力資本投資興農、富農、惠農的局面。

  深化農地制度改革。近些年,農地流轉越來越活躍。隨著農地流轉規模的擴大、流轉形式的增多,現行農地産權安排已無法滿足農民需求。對於土地流轉引發的問題,解決辦法是把隱含在農村集體土地中的股權顯性化。現在,農民越來越關注土地的收益權而不是生産權。農村集體土地的股權是穩定的,適宜用權證的方式界定;土地經營權是變動的,適宜用契約的方式界定。股權形態的産權比實物形態的産權更便於土地的整理和細分。對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而言,無論自己使用歸其名下的集體土地經營權,還是將其全部或部分讓渡出去,土地股權證都在自己手裏。這既有利於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也有利於土地經營權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踐表明,超小規模農業能夠解決農民溫飽和農産品供給短缺問題,但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近些年,願意從事超小規模農業經營的農民越來越少,“誰來種地”問題凸顯。這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條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具有自生能力,能夠自行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銀行會願意為其提供貸款,保險公司會願意為其提供保險,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就形成了。政府的責任是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育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把他們推向市場,並將試圖套取政府農業補貼的投機分子清理出去。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