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陷阱是怎樣讓你錢沒了
- 發佈時間:2015-03-16 03:34:56 來源:西寧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南寧3月14日專電 (記者 徐海濤 魯暢)連日來,消費者權益話題日趨升溫,百姓在購物消費、投資理財過程中遇到的種種侵權欺詐問題引發廣泛關注,特別是近年來網購、網貸等平臺的興起,在給大眾提供更多消費投資選擇的同時也帶來不少新問題。對此專家提醒,應警惕各類消費欺詐、非法融資等騙術和陷阱,並提高識別能力,防範落入陷阱造成財産損失。
盤點:哪些陷阱讓你的錢沒了
記者梳理髮現,在百姓反映強烈、投訴集中的消費、借貸、理財欺詐事件中,魚龍混雜的網購市場、民間借貸等均成為“重災區”。
——網店主“文字遊戲”設價格陷阱。“寫著沖銷量、清庫存,好評後全額返現貨款,然而等到了商家所説的返款期,一分也沒有返款,店內的衣服反而全部下架。”“聚投訴”平臺上,消費者劉女士對其日前在網購時遭遇的“騙局”很是不滿。記者梳理髮現,僅劉女士所反映的天貓“零元購”問題在投訴平臺上的累積投訴量就已近400次。
“一些經營者明明知道自己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會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但為了追求利益,往往會採取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等不正當手段來欺騙、誤導消費者。”廣西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秘書長葉桂明説。
——P2P網路貸款平臺問題多發。“網貸之家”的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國累計問題平臺數量達到367家,其中新增問題平臺數量為275家,佔到累計問題平臺數量的75%。問題平臺涉及“詐騙”的有64家,涉及“跑路”的48家,涉及“提現困難”的有156家,其他原因涉及“運營不善關閉”“停業整頓”等。“由於行業門檻不高,一些平臺走在違法違規的邊緣,在經濟下行週期,借款人自身償付能力弱與項目的高風險疊加在一起,使P2P網路貸款經受系統性的風險考驗。”一位業內人士稱。
——“假銀行”非法集資卷款2億元。2015年初曝出的南京“假銀行”事件更是引發多方關注,一個2013年成立的無任何金融資質的“合作社”,通過偽造成國有銀行、高額貼息等手段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短時間內涉案金額近2億元。“非法集資活動不僅使參與者遭受經濟損失,而且會干擾正常的經濟、金融秩序,極易引發社會風險,具有很大的社會危害性。”南寧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支隊的相關負責人説。
分析:多重原因致欺詐事件頻發
專家表示,部分欺詐行為隱蔽性較強,加之監管存在一定漏洞,也給執法帶來了困難。
“虛假宣傳廣告、打折優惠、超低價的促銷手段等是一些不良商家慣用的欺詐手段。”葉桂明説,有的消費者通過電視、網購等形式購物,商品到手後才發現存在問題,有的産品甚至根本不能使用,並且沒有實體店。同時,部分商家還會以“格式條款”的形式設置消費陷阱。葉桂明介紹,曾有消費者在購車時就陷入協議陷阱,在簽署的合同中未註明詳細的汽車資訊,結果到手的汽車與自己想要的並不一致,但因為協議自己已經簽字,導致維權十分困難。
在投資理財欺詐方面,一些不法分子為了鉅額收益採取各種“騙術”進行非法集資。南寧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支隊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目前案發情況看,非法集資等主要集中在債權、股權、商品行銷、生産經營等四大方面。據介紹,不法分子往往通過承諾高額回報、註冊合法的公司或企業編造虛假項目,並加大宣傳力度,製造虛假聲勢、利用親情誘騙等來騙取社會公眾投資。
此外,部分民眾不合理的消費投資心理、防範意識不足等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受訪人士表示,一些民眾在購物消費時“貪圖小便宜”、追求不符實際的“高額回報”問題理財項目,不僅承擔風險,而且出現問題後容易陷入“維權無門”的局面,導致得不償失。
支招:擦亮眼防範“欺詐”伎倆
根據當前消費的熱點,廣西消費者協會提醒消費者在網購商品時注意選擇品牌專賣網站購買,同時選擇安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付款,確保自己賬戶安全。此外,在購買大宗商品時要認真閱讀合同、協議,如房産、汽車應選擇由監管部門監製或備案的合同規範文本。把一些推銷人員承諾的內容同時寫進合同或協議,防範“格式條款”欺詐行為。
有律師表示,消費者要關注監管部門公佈的查處“傍名牌”和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公告資訊,同時不要貪圖便宜,主動購買假冒偽劣商品。
針對P2P貸款平臺以及非法集資等亂象,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法律顧問邱寶昌認為,根據《關於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中有關問題的通知》,非法集資特徵包括了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面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回報、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性質等。“需要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傳達“投資需謹慎”的資訊,打消投資者對‘本息保障’的迷戀。”
受訪人士認為,投資者應通過分散投資、理性投資來規避風險,選擇多個優質的平臺,並且儘量選擇知名度高、實力雄厚的老平臺,避開新的和利率明顯高於行業的平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