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電商“砍單”讓人難以接受

  • 發佈時間:2015-03-13 07:56:00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2014年11月12日A16版相關報道

  

  本報2014年12月18日A11版相關報道

  

  本報2014年11月5日A15版相關報道

  

  本報2014年12月3日A13版相關報道

  “天天3·15”之電商投訴八大關鍵詞(上篇)

  關鍵詞【造節】

  上榜理由:

  “造節”把品牌推向市場的行銷手段,原本無可厚非。但相當一部分電商“造節”的噱頭大於實質,只是用“打折”、“清場”、“瘋搶”等字眼來營造一種商家出血讓利的氛圍。事實上,大多言過其實,有些商品看似便宜了,實則是通過類似“滿300減60”等手段來提高享受折扣的門檻。

  案例

  電商造節成“瘋”

  如今,電商造節似乎成了一種風氣。繼著名的天貓“雙十一”後,如今的節日可謂遍地開花。唯品會推出“撒嬌節”,糯米網“女生節”、京東“蝴蝶節”、途牛網的“旅遊節”、齊家網的“家裝節”。

  據媒體統計,從“跨年,1314在一起,給力紅包優惠券”到搭上“情人節”,再到傳統促銷盛宴“五一黃金周”,再到“決戰夏日酷暑”,最後到如今的“818”,單是某一家電商網站截至去年8月就已經以節日的名義做了9次大的促銷活動!平均下來相當於每月一節。

  如果再加上一號店、京東、天貓、噹噹、亞馬遜等這些大型電商所謂店慶、所謂回饋用戶之類的大型促銷活動,電商網站幾乎替每個人實現了兒時的夢想——天天過節。某項社會調查結果也顯示,當得知這些電商的促銷活動時,71%的消費者已經不能産生上去看一下的消費衝動。

  關鍵詞【假貨】

  上榜理由:

  2014年媒體關於電商售假的報道,著實讓人震驚。先是7月底,媒體曝出一家名叫祥鵬恒業的供應商通過某知名電商平臺銷售假冒服裝和手錶的整個運作産業鏈。隨後的“雙十一”,工商總局抽檢發現天貓、1號店、樂蜂網、亞馬遜等電商涉嫌銷售假冒商品,足見電商假貨毒瘤已蔓延至深。

  案例

  京東被指賣假皮衣

  張先生是某公司採購員,2014年11月25日,他在京東商城下單購買12件皮衣,總價4716元。三天后到貨,張先生拆包仔細檢查衣服,發現衣服品質不佳,做工粗糙,並且每件衣服上竟然有兩個標牌。

  記者注意到,兩個標牌各項資訊相差甚遠,大標牌的執行標準顯示為FZ/T81007-2003,小標牌則為FZ/T81008-2011;布料成分方面,大標牌為90%棉、5%滌綸、2%彈力和3%其他,小標牌則為100%水洗皮(綿羊);安全標準數據方面,大標牌顯示為B類,小標牌顯示為C類。

  張先生還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兩個標牌均未顯示衣服屬於真皮,“一個是棉,一個是水洗皮!”張先生據此認為京東商家在售假,多次在網上聯繫商家均未得到回復。他投訴至京東客服,客服諮詢賣家後先是堅稱衣服不存在品質問題,後又表示賣家願意退貨,京東補償400元代金券,張先生對此處理結果不甚滿意。

  記者將此事反映給京東後,對方答覆稱,已協調商家為客戶辦理退貨退款,並給予一定補償,整改期間已先行將相關商品下架。京東還表示,會按照平臺規則對商家進行嚴格管理。

  關鍵詞【砍單】

  上榜理由:

  2014年,媒體報道了多起電商平臺以各種理由單方面取消消費者訂單的“砍單”事件。如唯品會在六週年店慶期間,將原價49元的移動電源優惠到6元,消費者搶購後再單方面取消訂單等。個別電商以“重大誤解”作為不履行承諾的擋箭牌,但都損害了消費者權益並造成了不低的維權成本。

  案例

  亞馬遜單方面取消訂單

  2014年10月,消費者梁先生在亞馬遜網站以94元購買一款科沃斯牌CEN360型智慧家用掃地機機器人吸塵器,下單後卻收到亞馬遜方面取消訂單的郵件,並解釋稱是因“訂單商品缺貨”才取消的訂單。

  亞馬遜網站客服人員解釋稱:“確實是由於産品缺貨才取消訂單,且今後也不會再次補貨,對於是否會給消費者做出補償,也沒有接到任何通知。”

  記者調查發現,梁先生只是眾多被“砍單”的消費者之一。有此遭遇的消費者事後在網上建立了千人維權群,群裏成員打算通過法律手段維權,“希望亞馬遜可以尊重消費者”。

  也有不少被“砍單”消費者坦言,如果亞馬遜標錯價格並解釋清楚,可以理解,“我們也知道這個價格確實偏低,但是用缺貨作藉口,把這個産品直接下架,也沒有任何其他方面的表示,這種行為確實讓人難以接受”。

  關鍵詞【海淘】

  上榜理由:

  電商全球化發展後,越來越多年輕人崇尚海外代購。“海淘”圖的是價格低、産品新潮。只是目前,“海淘”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監管體系,只有一些官方授權的、正規的機構會受到有關部門的監管,處於“灰色地帶”、採購過程的不透明性等因素,使得消費者維權異常艱難。

  案例

  “蜜淘”商品細節引質疑

  2014年11月28日,不少熱衷“海淘”的消費者加入到了一年一度的年末購物季,然而血拼過後,陸續有消費者反映,稱在一家名為“蜜淘全球購”的網站購物時,遭遇諸多問題。

  方女士于2014年11月28日在蜜淘網購買多件商品,其中大部分為兒童用品。兩天后,她收到了第一件商品,一罐兒童面霜。在仔細查看後,她卻對這款商品産生了不少疑慮。“發現新買的這款包裝上印刷的字跡有些模糊,商標也有一些變化,就沒敢拆封給寶寶用。”而同樣在蜜淘網購物的吳女士也對商品的細節産生懷疑。

  此外方女士還注意到一點,下單時網站寫著貨物是從“保稅區直郵”出的,然而方女士收到的快遞卻是從別的地方發出的。“快遞單寫著是從無錫發過來的,我查了一下地點是個街道,根本不是什麼保稅區。”方女士説。

  蜜淘網方面稱,保證其所有貨品都是正品海外採購的,並解釋説保稅區的流程是商品入庫後根據用戶的訂單單獨清關然後給到國內快遞公司,部分貨品是從保稅區出來後集中在國內的圓通或其他快遞倉庫再發送給用戶,所以會有從各地寄出的情況。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黃曉宇 岳亦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