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村文化産業讓文化遺産在市場中保持活力
- 發佈時間:2015-03-13 04:29:54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建立“手工藝扶貧示範基地”
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多次走訪少數民族及邊遠貧困地區。調研發現,儘管這些地區的手工藝資源豐富、工藝精湛且極富民族文化特色,但由於交通相對閉塞,資訊不夠發達,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資源沒能充分推廣應用,並與現代生活結合,應有的民生補給和文化效益都沒有充分發揮。
為此,潘魯生建議,國家開展“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扶貧”計劃。“在相關地區的扶貧開發中,應充分重視當地手工藝資源,為特色傳統手工藝量身定制幫扶措施,幫扶手藝人,實現‘文化扶貧’和精準化扶貧,使特色傳統手工藝成為文化致富脫貧的一條路子。”潘魯生建議,成立“國家扶貧公平貿易機構”,健全手工藝公平貿易機制;建設“農村手工藝合作社”,發展農民專業戶合作經濟組織;創新農村手工藝金融服務體系,實施緩、減、免財稅優惠措施;發展民族及貧困地區手工藝品牌,促進手工藝産權保護和産權貿易;建立“國家手工藝扶貧示範基地”,建設“手藝扶貧”連鎖專營模式;實施民族及邊遠貧困地區“傳統手工藝復興計劃”,開展創意研發、交流培訓等文化幫扶。
針對民俗文化資源豐厚的農村地區,全國政協委員王書平建議,組織專家及民間人士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對這些成果和相關旅遊文化産業項目進行專項策劃、包裝、宣傳、行銷,引導形成符合市場規律的文化商品和服務品牌。這樣既能滿足廣大群眾的各種文化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吸納農村群眾在當地就業,帶動新農村旅遊經濟的發展。
保護好非遺傳承人
近年來,隨著非遺傳承人日漸老去,一些瑰寶逐漸陷入了傳承斷代的窘境。
“一位傳承人的離世,往往意味著我們同時失去了一項稀世絕學。”全國政協委員李延聲説,“國家分批認定的1986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其中226位已經去世。”李延聲委員認為,要讓非遺走向市場,才能保持其活力。
目前,不少非遺項目的市場適應能力很弱。在雲南騰衝,有的非遺傳承人一年才能掙3000多元,還不如出去打工一個月掙的多;在海南,手工黎錦製作費時費工卻利潤微薄,年輕人基本沒有學習的積極性。李延聲建議,將國家財政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補助金額由每人每年1萬元增加至3萬元。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的一些手工技藝類項目經濟效益很低、市場上生存難以為繼的現狀,李延聲則在政協提案中提出了“加快制定非遺手工藝類項目保護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建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