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扶貧到了必須‘啃硬骨頭’的時候”

  • 發佈時間:2015-03-10 01:29:31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山油茶種苗和蜂箱、道路硬化和飲水凈化項目啟動、發展規劃藍圖出臺……春節將近,位於中越邊境的廣西崇左市寧明縣那楠鄉逢留村逢留屯的瑤族村民們收到了一份“大禮”。

  位於深山之中的逢留村是崇左市最為偏遠和貧困的村之一,距離鄉鎮所在地57公里、縣城134公里,長期以來依靠兩條崎嶇的馬路通往外界,還有幾個屯至今未通路行車,外出必須步行幾個小時,不少農戶直接飲用山上流下來的水或收集的雨水,村民生産生活困難。

  逢留村,是崇左市這個集“老、少、邊、山、窮”為一體的特困地區的一個縮影。記者調查發現,雖然近年來扶貧開發成效明顯,但由於自然條件惡劣、扶貧資金有限等各種原因,一些扶貧“硬骨頭”地區仍未有明顯改觀。

  江州區是崇左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即使在這個核心城區,一些鄉鎮村屯的行路難、住房難問題仍然突出。

  在江州區那隆鎮王沙村那農屯,進村的泥土山路只有三四米寬,路面坑洼不平,一些路段由於雨水淤積形成厚厚的爛泥,越野車行走其間也比較艱難。山坡上一片破舊的灰瓦黃面的土坯房格外扎眼,不少房屋外墻出現裂縫,有的還用木頭撐著墻面。

  58歲的村民趙惠蓮告訴記者,她幾十年前嫁到這裡時,住的就是這樣的房屋,現在全村34戶人家,只有兩戶是磚混結構的房屋。

  “危房改造有指標,但農戶不敢申請。”那隆鎮包村幹部黃毅説,危房改造每戶房屋面積至少60平方米,資金需要大約10萬元,而農戶得到的補助只有1.8萬元,其餘的需要自籌。

  “政策都知道,但拿不出這麼多錢。我們這裡交通不便,一包20元的沙子拉進來就要多6元錢。”村民趙朝安説。

  與正在完善的基礎設施相比,産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問題是更大的難題。崇左市被稱為“中國糖都”,55%的農民參與蔗糖産業,農民60%左右的收入依賴於蔗糖産業。近年來,糖市持續不景氣,過於單一的産業結構讓當地農民脫貧越來越難。

  在扶綏縣柳橋鎮坡利村,每人平均土地不到1畝,每人平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沒有資金,沒有技術,也沒有帶頭人,想致富難度大。”村民程增芳説,這些年甘蔗種植成本不斷上升,加上人工費基本就是虧損,全村有400多人外出打工。

  在崇左市扶貧辦副主任潘輝化看來,由於資金有限,多年來當地扶貧採取的是“從近到遠、由易到難”的工作方式,邊遠地區最困難村屯受到的關注不足,很多工作輻射不到,諸多發展“瓶頸”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現在到了必須‘啃硬骨頭’的時候。”崇左市委副書記馮學軍説,截至去年底,崇左全市有農村扶貧對象34.4萬人,佔農村人口的16.3%,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要實現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

  為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崇左市探索創新實施“先難後易、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的精準扶貧模式,從最邊遠、最貧困、開發難度最大的村屯著手,啃最難啃的“硬骨頭”,力爭每年減少貧困人口7萬人左右,到2019年時,提前一年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

  記者了解到,崇左市目前正開展“重新識別”工作,把貧困村、貧困戶再分為“困難、比較困難、特別困難”等類別,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綜合施策,並確定“領導挂點、單位包村、幹部包戶”的定點幫扶責任制,還將搭建公開資訊平臺,整合社會資源參與扶貧,形成攻堅合力。

  “只有實施精準扶貧,‘啃’掉最難‘啃’的‘硬骨頭’,我們才有希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馮學軍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