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政務信用數據亟待開放

  • 發佈時間:2015-03-12 02:32:40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方面是很多政府資訊資源處於沉睡狀態,另一方面是社會數據需求日益強烈,市場亟須數據“輸血”。針對這一情形,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金融學院副院長陳晶瑩呼籲:在規範管理和保障資訊主體權益的基礎上,政府應該向市場開放信用相關數據,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在資訊化社會,數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一些數據“金礦”卻處於沉睡狀態,影響了其價值的發揮。據陳晶瑩介紹,目前在社會各主要領域,政府部門掌握的資訊資源超過90%。儘管我國在7年前就公佈了《政府資訊公開條例》,但從實際執行來看,除了北京和上海等地外,其他地方的政府資訊公開工作仍不盡如人意,導致大量數據處於封閉狀態,無法為社會所共用利用。

  即使是在政府部門之間,因為缺乏統一的資訊共用平臺,數據各自為政、相互割裂的孤島現象也很明顯。陳晶瑩舉例説,央行徵信系統內收錄了8.6億條個人、近2000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的金融信用數據,但其數據構成中,司法記錄、公共服務事業繳費情況以及其他行為記錄幾乎為零,金融機構必須要到相關政府部門或者通過民間徵信機構查詢這些數據。

  今年1月初,央行允許8家機構進行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目前這些機構大都有進一步擴大數據來源的渴望。“以企業信用數據為例,目前主要分佈在工商、質檢、海關、公安、法院、技術監督、財政、稅務、商務、銀行等政府和業務管理部門,只有少部分數據存于企業。”陳晶瑩説,政府資訊尤其是行政執法資訊的公開,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意義,呼籲儘快進一步開放政務資訊。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對信用體系建設和資訊共用提出了總體要求,明確提出“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信用資訊共用交換平臺”。陳晶瑩認為,在保證數據開放的同時,還應該對數據的數量、品質和價值加以篩選和評價,建議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設立跨機構的專項領導小組來作為政務資訊開放的制度保障。

  (祝劍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