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鄉村

  • 發佈時間:2015-03-11 07:31:2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鐘欣

  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推進生態文明之路,已成為今天眾多國人的願望和追求。生態環境問題在本屆兩會上可謂代表委員們關注的大熱點。農村環境問題如何解決?脆弱的農業生態如何保護?污染問題怎樣治理?如何將生態文明理念與鄉村發展相融合?代表委員們頻頻建言。

  1

  給耕地品質保護設底線

  “一直以來,國家開展綜合開發治理耕地、建設高産穩産農田、實施培肥沃土工程等耕地品質建設工作,著力提高耕地品質水準。但由於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難以形成穩定的長效機制。”江蘇省鹽城市耕地品質保護站站長秦光蔚代表説:“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將堅守耕地紅線,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土地整治。要保護我們的耕地品質,必須立法,將耕地品質建設與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為保護耕地品質設立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

  天津慶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太利委員建議儘快啟動耕地品質保護立法程式,制定《耕地品質保護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制定我國耕地等別破壞技術標準體系,填補耕地保護法律法規空白。

  環保部副部長李幹傑在全國政協提案辦理協商會上向政協委員們介紹,向污染宣戰將打好“三大戰役”: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相對而言,土壤污染的防治比大氣污染、水污染更為複雜、嚴峻、長久。”他説。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産對化肥的依賴程度達到60%~70%,化肥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率已超過40%,肥料對農業生産影響巨大,而且關乎資源、環境、糧食安全和農民利益。與種子、農藥等已有相關法律的農資産品相比,肥料法制建設顯得嚴重滯後。建議儘快制訂耕地品質建設與管理方面的法律,同時儘快啟動肥料立法工作。”山東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代表説。

  河北農業大學校長王志剛代表提出了關於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山區生態保護法》的建議。他説:“我國山區水土流失嚴重,加上不合理開發、開礦等對生態安全産生巨大威脅,山區的生態環境已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物種減少、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水體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已相當嚴重,山區農民的生活和發展很受影響。需要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山區生態保護法》,可以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依法建立山區生態補償制度,對山區進行的一切生産建設活動依法進行監督管理,均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

  助土壤污染防治拓渠道

  2

  “2014年來自環境部門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耕地面積的1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其中,受礦區污染耕地3000萬畝,石油污染耕地約750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放污染約75萬畝,‘工業三廢’污染近1.5億畝。”河北省廊坊市工商聯副主席石克榮代表告訴記者。他建議對一切污染從源頭上進行控制,對不肯在環保上下功夫、嚴重破壞周邊環境的企業,依法給予嚴厲制裁,對改善、提升環保治理的企業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

  江西九江市副市長盧天錫委員認為,土壤污染防治對資金的需求量很大,目前主要由政府買單,而政府財力的相對有限性使防治資金的來源受到很大局限。同時,目前我國土壤治理修復的商業模式尚未形成,社會資金進入相對困難。如何拓寬防治土壤污染資金渠道?首先,應按照“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對土壤污染實行永久性的污染責任追溯制度,土壤污染者除了要承擔受害者的賠償責任外,還應承擔土壤修復費用。其次,建立專門的土壤污染資金保障機制,成立“土壤污染治理基金”,主要用於解決找不到責任者的土壤污染的管理和修復。另外,政府還應進一步加大對土壤污染治理的科研開發、企業的清潔生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資金扶持力度,並完善市場機制,引入社會資金進行土壤治理修復。

  河北邯鄲市永年縣杜劉固村村委會主任、永洋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杜慶申代表建議,國家應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攻關,並充分利用信貸、金融和稅收等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金投資地下水環境保護,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研究與開發,多管齊下對地下水污染綜合防治。

  為什麼即便出臺了禁止燃燒秸稈的法律,甚至有專人看管,但仍不能解決農民燃燒秸稈的問題?黑龍江省財政廳廳長王慶江代表建議加強科技攻關,解決秸稈在寒冷地區不能快速腐爛還田的問題。“像黑龍江這樣的高寒地區,秸稈埋在地下要兩年才腐,影響作物栽培。”

  3

  為“垃圾圍村”難題求新解

  “農村的環境污染治理和人居環境改善問題,到了必須高度重視的時候。”參加過相關調研的廣東省揭西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丘杏紅代表直言,當前環境保護的精力主要放在城市工業污染的防治上,污染防治的投資幾乎全部投向工業和城市,而佔國土面積90%以上的廣大農村的環境問題卻長期缺乏足夠的重視。“這幾年農村的生活改善了,經濟提升了,但是居住環境與城市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比如垃圾圍村等現象在很多地方還是比較嚴重。”丘杏紅建議政府加大對環境改善資金的投入,同時提升農民環保意識,培養村民的環保理念。

  “農業部提出對化肥、農藥進行雙控,是非常好的舉措。”浙江農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徐秋芳代表説。在談到當前農村環境的問題及整治方案時,她提到,農村垃圾圍村現象嚴重,可以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因為垃圾分類的東西可以降解成肥料,目前最大的垃圾是塑膠袋,通過有效降解,可以當有機肥料,但要突破的瓶頸就是大家都不願意進行分類,都嫌麻煩。”她認為通過降解,完全可以做到資源再利用,可以減少燃燒帶來的污染。

  丘杏紅告訴記者,當前農村垃圾處理主要是焚燒和填埋,雖然説有些農村垃圾集中處理點已經基本建立,但垃圾收集卻沒有跟上,這就需要建立一支穩定的專職保潔員隊伍,由專職保潔隊員收集村民在村裏定點放置的生活、生産垃圾,同時加強村道、河道巡查,及時清理路面垃圾和打撈河道漂浮物,確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潔日常化、制度化。她認為應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種投入為輔、城鄉聯合共建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對欠發達地區採取省級財政支援為主,重點支援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病死禽畜集中等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從而避免治理工作走上“邊治理邊污染”的惡性迴圈。

  4

  靠綠色生態理念謀出路

  “通過大迴圈完成國土高品質綠色改造,修復生態,實現土地高效、永續迴圈利用,通過採用‘多功能迴圈’形成系統工程方法,才能更加徹底地解決‘三農’問題。”安徽黃山市多維生物集團董事長、黃山市休寧新林草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光輝代表説。

  他建議在安徽黃山市創建國家多功能大迴圈農業改革試驗區。他介紹説:“我們的森林就是由喬灌草花葉果實、鳥獸昆蟲組合而成的生態化立體林業,我們的初級生態稻田就是由燕子、青蛙、泥鰍、紅花草、豬糞牛糞等自然組合而成的立體迴圈農業。我們向自然學習,按照生物特性和自然規律,打造各種生物圈良性迴圈系統來發展綠色、高效迴圈農業。通過優化生物組合發展農業生産,利用生物為農民打工,利用植物殺蟲、驅蟲,引蟲吃蟲、養蟲治蟲,植物抑制雜草生長,不使用除草劑,再結合中草藥治蟲,創新潔凈農業技術來解決農藥殘留問題。通過種植業及其加工業的廢棄物發展養殖業,通過養殖業産生有機肥替代種植業的化肥,解決氮化物污染和土壤退化問題。通過植物生産者、動物消費者、微生物分解者實現全生物鏈的迴圈,通過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産業的全産業鏈迴圈,所有的廢棄物都成為資源被迴圈利用,不污染環境,而且這些資源可以年年再生,永續迴圈利用,從而大大提高農村資源利用率、産出率。”

  “我是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更要盡心盡力盡職去實現和完成我的綠色夢。”陳光輝説。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來自山區的丘杏紅對記者説:“我們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每個農村都有自身的自然資源、人才因素等客觀的限制,應建立新型農村産業分類發展模式,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因素進行分類發展。在城市周邊的農村,依託城市,可以發展‘工業’農村、‘蔬菜’農村、‘果樹’農村、‘休閒’農村等單一或複合型農村生態迴圈系統。距離城市遠的或偏僻的農村,可依據自身特色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型的農業産品,或者利用自然資源發展‘旅遊休閒’農村,既保護環境又增加收入。”

  ①全國政協委員陳章良在3月8日的政協提案辦理協商會上建言,要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尤其要儘快採取有效措施拯救含重金屬超標的土地,改善土壤結構。

  本報記者張建堂攝

  ②全國人大代表王紅玲説,我國農業生産使用化肥農藥過多,如果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土壤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這種大面積的土壤污染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治理難度極大。

  本報記者劉剛攝

  ③全國政協委員張全國説,農村生態治理要盡力少引入工業的思路來治理,避免二次污染,要靠生物自身來調節並維持平衡運作,也就是要按照自然法則裏的大迴圈來治理、修復被破壞了的生態環境。本報記者簡承淵攝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