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財經觀察:搶購醫藥品比馬桶蓋更悲哀!

  • 發佈時間:2015-03-09 00: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文/劉鋒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導語:近日,赴日遊客搶購馬桶蓋現象引發了業內對中國製造業的悲哀論斷。其實,相比之下,更悲哀的還是中國人狂熱的搶購日本醫藥品。

  悲哀的搶購日本醫藥品

  兜了一圈,赴日遊客瘋狂搶購的日本馬桶蓋原來卻是産自中國,赴日遊客所花費的代價不僅比國內高一倍,而且買回來的馬桶蓋“水土不服”(電壓、水質有別)。有人説這是中國製造業的悲哀。畢竟兜圈的現象也是製造業的常態,去年蘋果手機從河南打包運送至美國的場景就是其中之一。

  其實,比起中國製造業的悲哀,更悲哀的還是中國人狂熱的搶購日本醫藥品。根據調查數據統計,在春節期間訪日中國遊客購買最多的商品調查中,醫藥品多達3982件,以壓倒性的優勢位居榜首,而馬桶蓋的購買數量只有812件。

  為何日本的醫藥品令赴日遊客趨之若鶩?答案很簡單,日本的醫藥品既便宜還安全。以兒童退燒貼為例,國內一盒退燒貼動輒二三十元,裏面的數量卻僅三至四片。但是,日本的退燒貼不僅價格比國內便宜,而且12至16片的量足夠秒殺國內退燒貼。

  中日藥品價格的差距性顯然打破了純粹的民族主義色彩。中國醫藥品價格究竟有多高?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花紅藥業董事長韋飛燕直指,中國90%以上的藥品都有降價空間,價格砍掉50%不存問題。

  由於日本醫藥品管理實行分類限制政策,第一類必須有醫生的處方才能購買,第二類則需要和藥店專駐藥劑師商量,第三類則可以任意購買。因此,即便國內高價醫藥品從而倒逼消費者去購買日本醫藥品,也因藥品種類限制而無濟於事。也正是醫藥行業的無可選擇性,進而造成了比製造業更悲哀的畫面。

  醫藥不分並非藥價高的唯一理由

  提及國內藥品價格高,很多人會將矛頭對準備受詬病的醫藥不分制度。的卻,醫藥不分制度是醫藥腐敗、藥品價格層層加碼的病源所在,但醫藥不分並非就是藥價高高在上的唯一的理由。

  日本從1991年開始施行醫藥分離(醫師和藥師的分離)後,日本藥品價格增速成為全球主要藥品市場中是增長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即便如此,也不儘然就是分離制度導致日本藥品價格走低。換句話理解,醫藥分離並非就是醫藥價格降低的充分必要條件。

  日本醫藥分離並未杜絕醫藥行業的腐敗現象。具體表現在,日本藥企為達到增加銷量的目的,主要通過向臨床試驗機構、臨床醫療單位和各醫學專業學會提供學術研究費用,舉辦各專業學科的最新醫療動態以及新藥研發動向和研究成果説明會,並向講師支付高額講課費等形式,增強醫藥企業對醫學研究和醫療機構的影響力。

  於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出現了醫藥權威人士跑場而言不由衷的褒獎藥品現象。這與我國醫生吃回扣現象並未有多大實質性區別。只不過,日本醫藥行業的潛規則似乎更隱蔽些。

  而之所以日本藥企的潛規則並未造成醫藥價格居高不下,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日本政府對藥品價格採取了動態的監管方法。日本政府一旦發現其定價和市場銷售價格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日本政府將會在下次政府定價時加以調整。例如,與國外的藥品價格水準比較,當國內銷售價格高於國外銷價的兩倍或低於國外銷價的一半時,將對國內銷售價格進行調整。

  拉低藥品價格離不開創新

  其實,我國藥企和醫生之間的利益輸送行為,説到底還是中國藥品市場競爭激烈。我們以仿製藥為例,仿製藥顧名思義,是根據原研藥複製具有相同生物等效功能的特殊藥品。它與原研藥的區別在於原研藥被寫上了專利保護。

  但是,在仿製藥政策上,日本政府和我國政府卻有著迥異的區別。日本的做法是,給予首先仿製成功的藥企一定的價格優惠,二倣則享受的優惠要差一些,以此類推,往往到了四倣五倣利潤就低到幾乎賺不到錢,如此一來,自然而然沒人願意去模倣了。

  而我國則因地方管理部門政績衝動,政策相對被烙上濃重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這種地方保護主義色彩表現在,小藥廠也能在保護傘下生存。這就是為何中國會出現一種原研藥有上百家競相模倣的怪現象。

  貼著五花八門的仿製藥品牌,在市場空間有限的背景下,如何銷售出去?自然而然,在醫藥體制不分的制度下,賄賂醫院、醫生就成了銷售的唯一途徑。

  因此,政策迥異的結果就是無形中助長了我國醫藥行業的模倣能力,但卻扼制了藥品的創新能力。更甚的是,缺乏實力的制藥廠要麼弄虛作假,生産劣質的仿製藥,要麼淪為原料供應商。

  下游的原料供應商不僅將原料供應給生産劣質的仿製藥廠,而且還大量低價出口國外。中國已變成了印度制藥企業的原料供應商就是例證。但是,原料生産的過程亦是伴隨著污染的産生。如此一來,中國相當於不僅把環境污染留在了國內,把利潤讓給了國外,而且公眾還要花高價買藥品。與此同時,國內劣質的仿製藥歷經上市後,公眾不僅花高價,而且還將承受著品質差所引發的副作用。

  結語:相比之下,搶購醫藥品比搶購馬桶更悲哀。而打破悲哀無疑于要喚醒對創新關注,特別是政策對創新的鼓勵。(文/劉鋒)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