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別讓大家“兩眼一抹黑”

  • 發佈時間:2015-03-09 03:31:2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楊 雪

  ■兩 會 視 點

  北京大學教授朱星委員最近很困惑。從事了近二十年奈米研究,參與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已經形成一套成熟規範的報項目習慣,“但面對剛剛啟動的科技計劃整合改革,現在卻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焦慮地對記者吐槽,往年這個時候指南已經發佈,大家對新一年的項目申請都已經準備差不多了。“按理説,奈米研究將被納入重點研發計劃,並作為‘重點專項’進行試點,但在重點研發計劃下怎麼設項目,連影子也沒看見。”

  朱星指的改革是,去年年底,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作為近年來科技管理領域最重要的改革舉措之一,這次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毫無懸念地引起了科技系統代表委員的關注。

  “改革方向是值得點讚的”

  “這次計劃改革整合各部門資源,解決資源配置的浪費、重復、低效問題,加強科技和經濟結合,出發點好。”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方新代表肯定了改革的突破性。她認為,這是對“圍繞産業鏈打造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的探索,從宏觀層面重構公共科研資源配置,加強統籌協調,跳出了按領域“豎切”或者按鏈條“橫切”的思維。

  為應對當前從“科學”到“技術”再到“市場”週期的不斷縮短,這次改革整合設立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産業化耦合起來,目的是打造更加靈巧的創新全鏈條。“一貫到底的方式,可以從立項起就考慮需求,圍繞需求找出重大科技問題。”方新指出,根據技術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的不同,就應該用不同的計劃模式來管理。

  “以前項目分散,科學家要花很多精力從各種渠道找項目,影響效率。”朱星認為,把原來上百個項目計劃和專項合併成五大類,並且政府不再直接管項目,改革方向是值得點讚的。“但是現在國家財政已經準備好了,科研人員此時正急切地尋求支援,希望實施細則快點出來。”

  怎麼落地,還有很多問號

  本次改革有一系列重大突破,但同時也引發了代表委員的擔憂。例如,政府不再直接管項目,交給專業機構管理。“專業機構需要有一套制度設計,否則可能成為‘二政府’,或出現新的尋租方式。”方新同時指出,“成立的專業機構不管是科技部下屬事業單位還是協會、學會,職能轉移之後能不能承接起來,需要一個培育和成長過程。”

  “把項目委託給第三方專業機構,其組成形式、運作機制直接決定改革成敗。”朱星説。

  代表委員也非常關心評審等項目管理環節的公平透明。“應建立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評審專家庫,並監控評審結果以保證專家評審的公正性,如果某位專家的評審結果總是和同行相左,那麼就要考慮降低其評審結果的權重。”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涌天委員認為,依託國家級專家庫的匿名網評,可以進行經濟、高效、公正的評審。對此,清華大學教授羅永章委員則有不同意見,他認為匿名評審存在一個缺點——“不排除有些科研人員,科研能力一般,但很能胡吹冒料,評審專家有可能被虛的東西蒙蔽。不了解項目申請人員的科研背景,光靠報告內容判斷不夠全面”。

  “我關心創新鏈條怎麼打通,全鏈條的各個部位怎麼銜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長徐濤委員表示,還沒有弄清楚改革在操作層面上如何落實。他比較擔心對一些目前看不到明顯應用前景的前瞻性基礎研究,支援力度會減弱。

  “對於全鏈條設計理念,在上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符合科學規律的,但是處於下游的,特別是産業化,是應該由國家財政支援,還是應該交給市場?”朱星在這裡也打了個問號。

  透明度和參與度尚不夠

  “我寧願從市場上找錢,不太關心這個。”神州數位董事長郭為委員説,他不願意填一堆表交一堆材料去申請項目。“政府應該有一種‘大項目’觀念,從戰略層面充分調研,充當‘伯樂’,主動去尋找一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大項目。”

  “我還希望這次可以取消‘項目入庫’環節,一聽到這個詞就頭疼。”羅永章感覺項目一入庫就進入黑洞了。“比如一個項目這次可能沒獲批,但通知我項目入庫了,好像給我一個‘下一輪有戲’的信號,但等幾年都沒消息,還不如直接告訴我項目被否了,我好該幹嘛幹嘛去。”羅永章有種“被忽悠”的感覺。

  對於大家存在的困惑和疑慮,在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毅代表看來,原因在於改革的透明度還不夠,“突然就發佈一個通知,讀完也摸不著頭腦”。他認為,只看文件太抽象,應該讓廣大科技工作者都能參與進來。“多組織科研人員和行業部門進行研討宣貫,充分了解行業需求,才能做好對接。”

  “聯席會議應該盡可能把相關部門都吸納進來,多聽各方意見肯定有好處,行業部門可能會把握更多真實需求。”方新提出,不光要聽取科技主管部門和行業部門的意見,還要聽取專家、公眾的意見。“科技計劃管理應該有諮詢制度,尤其在立項環節需要資訊公開制度,另外成果報告制度、公眾參與制度也必不可少。”方新認為花納稅人的錢,就應該讓公眾充分理解參與。(科技日報北京3月8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