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非洲有理由成為現代製造業中心

  • 發佈時間:2015-03-08 21:31:0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林毅夫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所有低收入國家都有實現充滿活力的經濟增長的潛力。我們知道這一點,因為過去曾經一再發生這一幕:貧窮的農村經濟在一兩代人的時間裏搖身一變成為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城市經濟。關鍵是抓住高收入國家輕型製造業重新佈局帶來的工業化機會窗口。在十九和二十世紀是如此,今天仍然是如此。

  日本在二戰後抓住了這一機會,用勞動密集型行業(如防止和簡單電子)驅動經濟,直至勞動力成本遏制了這些行業的比較優勢。接著,這一轉變又讓低收入亞洲經濟體——南韓、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以及某種程度上的馬來西亞和泰國——效倣了日本的榜樣。

  當然,中國是這條老路上的最新旅客。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已經從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轉變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而如今,中國也開始失去其在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比較優勢,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即將取代中國的位置。

  事實上,自工業革命以來,輕型製造業的崛起驅動了國民收入的大幅上升。英國經濟轉型從紡織業開始。比利時、法國、瑞典、丹麥、義大利和瑞士都是輕型製造業領路。類似地,在美國,波士頓、巴爾的摩和費城等城市也都曾經是紡織品、服裝和鞋子的生産中心。

  直到最近,仍很少有人相信非洲也可以成為現代製造業的中心。但是,有正確的政策,沒有理由認為非洲國家不可能走上同樣的軌跡。

  以內陸國家衣索比亞為例。十年前,它看起來仍然毫無前途。但隨後它在亞的斯亞貝巴附近建設了一個工業園,邀請中國製鞋商華建國際前去設廠。華建國際在2012年開張,擁有兩條生産線和600名左右的工人。到當年年底,華建國際雇用了2000名衣索比亞人,讓衣索比亞皮鞋出口翻了一番。如今,華建國際在衣索比亞有3500名工人,每年生産超過兩百萬雙鞋。

  2013年,受華建國際成功的鼓舞,衣索比亞政府建造了一個可容納22個工廠單位的新工業園。不出三個月,所有單位被來自土耳其、南韓、中國台灣、中國和其他地區的出口導向型公司租賃一空。世界銀行提供了2.5億美元支援工業園的繼續建設。

  衣索比亞的成功故事只是個開始。隨著投資者對非洲了解的深入,他們將日益看到非洲的計劃。事實上,非洲勞動力成本優勢非常大,衣索比亞甚至可以吸引孟加拉國等窮國的公司。非洲農業勞動力過生,其他工作崗位又過少。只要外國企業在非洲擁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開展經營,就能訓練本地勞動力。

  一些工人將變為管理者。他們將熟悉技術,學習如何維持生産線的品質。他們將與國際買家和投資者簽訂合同。最終,他們中的一些人將能夠籌集資本自己創業——非洲人擁有和經營的出口公司。

  模里西斯就是很好的例子。20世紀70年代,模里西斯政府建設了工業園生産紡織品和服裝以供出口。當時,一些工廠的所有者來自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如今,模里西斯70%以上的工業公司為本國所有。

  謹慎而集中的出口戰略至關重要。國際發展機構和許多非洲國家政府希望朝地區一體化方向努力,將55個非洲國家的市場聯繫起來。這也許會帶來優勢,但不適合作為當務之急。如今,非洲只佔全球GDP的1.9%,而美國為21%,歐洲為23%。

  發展中國家必須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效率最高的地方,毫無疑問,非洲最誘人的機會還有待發現。比如,衣索比亞等國家不應該大量投資于地區一體化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投資于建設工業園並用公路將它們與吉布地的港口連接起來效果更好。

  有了正確的增長戰略,我們在有生之年就可以看到深遠的變化——甚至多次變化。我的出生地台灣如今已是高收入經濟體。但在1952年我出生時,台灣島比非洲幾乎所有國家都要窮。

  後來我再一次經歷了這一轉變。1979年我來到中國大陸,當時,中國大陸每人平均收入只有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不到三分之一。如今,中國已成為中高收入國家,並且極有可能在2020年步入高收入行列。

  我希望能在我的有生之年看到第三次經濟轉型——在衣索比亞和其他非洲國家。如果它們能夠堅持其他國家已經嘗試並考驗過的道路,我的這一願望實現的可能性相當大。

  (作者係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高級副行長,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榮譽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主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