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3280戶“結盟”種田 一年凈賺3億

  • 發佈時間:2015-03-06 16:29:17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記者胡瓊瑤 通訊員黃國源

  編者按

  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

  連續12年聚焦“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有效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準。

  去年我省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這是一個里程碑。然而,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與城鎮居民的收入相比,與經濟社會發展相比,農民收入水準仍然偏低,特別是在當前,面臨成本與價格的“雙重擠壓”、資源與生態的“雙重約束”,農民增收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這一目標如何實現?持續增長的動力從何來?春節前後,本報記者赴監利、洪湖、荊門等地採訪,以求解剖“麻雀”,以事説理。

  合作社種糧種出3億元利潤,不是神話。這個故事真真實實地發生在洪湖,締造傳奇者名叫春露農業合作社聯合社。“春露”是個龐大的家族,由25家農業專業合作社組成,網羅農戶3280戶,流轉土地9.2萬畝。談及結盟的初衷,聯合社理事長張永前坦言:每個小型合作社都存在服務單一、管理水準差、惡性競爭等問題,一到農忙季節,就打亂仗。

  能否整合一支功能齊全、有序運轉的聯合社“艦隊”?洪湖幾十家水稻合作社的理事長一拍即合。經過近一年的謀劃和試運作,2013年10月,洪湖市春露農業合作社聯合社在工商部門註冊登記,一個全系統的服務體系迅速成型,大到機耕整田、糧食收儲,小到育種播種、植保配肥,種糧的每一個環節,均有專業隊伍,“就像企業的下屬部門一樣,大家各司其責。”

  2014年,3280戶春露社員的種田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聯合社統一購買生産資料,平整、育秧、播種、施肥、收割,服務隊有序進行,39位種田能手成為田塊的管理員,指揮作業,社員負責簡單的日常管理,待稻穀成熟後,由聯合社統一收購,價格略高於市場。

  規模一大,議價權隨之增大。廠家到府服務,按出廠價專供專銷。“每畝降低了120元的成本。”洪湖市萬全鎮農科村60歲的老楊種了100畝水稻,僅生産資料這一項就省了一萬多元。作為聯合社社員,老楊還可以享受機械作業的“套餐優惠價”,150多臺各式各樣的大小型機械有求必應,去年社員畝均純收入達到800元以上。

  社員盡享利好,聯合社的效益又從何而來?理事長張永前介紹,農機化作業一年可以賺1000多萬元,但最主要盈利點在稻穀收購差價,統一的品種、統一的品質,吸引了中儲糧等公司主動伸來“橄欖枝”,全社一年水稻總量約1.8億斤,每斤稻穀只要賺1分錢,就有180萬元利潤。

  第一年的賬本讓聯合社成員頗為振奮:9.2萬畝賺了3億元,畝均收入3000元(含再生稻收入)。省農業廳合作處處長黃倜傎表示:“春露聯合社已經成為我省最大的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條效益較高的種田方式。”

  【一號文件摘要】

  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等社會組織廣泛參與農業産前、産中、産後服務。

  【專家點評】

  廣泛興起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成為農業規模經營的主力軍。目前,全省登記的農民合作社數量已達到50426家,較2013年同期增長27%,逾三成農戶入社。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撐,分工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細化,構築産前、産中、産後的一條龍服務,農民身份也因此而分化,各取所長,各司其責,由以前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逐步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産方式,解放了社會生産力,深刻改變了農業經營模式和生活方式,實現了效益的最大化。這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有頂層設計,出臺法律法規,推動社會化服務往前走。

  (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宋亞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