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5年預算草案報告解讀:新預演算法“強化”統籌力度

  • 發佈時間:2015-03-06 07:5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崔文苑  責任編輯:羅伯特

  3月5日,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新鮮出爐。經濟下行壓力下,積極財政政策如何加力增效、首年執行新《預演算法》有哪些新變化、2014年出臺的財稅改革總體方案今年如何推進……,這些都是社會熱切關注的焦點。記者就此採訪了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財稅專家和代表委員。

  赤字規模可控,減稅力度加大

  根據草案,2015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54300億元,增長7.3%。不少人會疑問,經濟下行壓力下,為何財政收入預期增速會高於GDP預期增速?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財政是按照現價計算,會受價格影響因素比較多;而GDP是不變價,是以多年前的價格相比較來計算的。如果折現後,兩者增速就更為接近,因此預算財政收入與當前經濟形勢是較為匹配的。

  在全國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同時,支出規模擴大至171500億元,增長10.6%,超過收入的錢從哪來?“主要通過安排赤字和盤活存量資金等積極財政政策來加大支出力度。”賈康委員説。2015年全國財政赤字16200億元,比2014年增加2700億元,赤字率約為2.3%,比2014年提高0.2個百分點。

  “這樣的赤字安排是適度的。”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適當增加赤字規模,有助於應對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對經濟的刺激力度,保障剛性支出;另一方面,與3%的國際警戒線還有一定距離,處於可控範圍。

  盤活存量資金,在2015年預算安排中也有充分體現。比如,中央財政動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1124億元,用於民生改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等領域。

  積極財政政策不僅通過擴大支出做“加法”,還將實行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做“減法”,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援。“亮點在於,不僅降低與小微企業有關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還包括一些政府性基金。這將切實為小微企業減輕負擔。”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劉尚希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據了解,今年還將保持一定的政府投資規模,發揮好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2015年安排中央基建投資4776億元,比上年增加200億元。調整優化安排方向,主要用於國家重大工程,跨地區、跨流域的投資項目,以及外部性強的重點項目,進一步減少競爭性領域投入和對地方小散項目的投資補助。

  新預演算法“強化”統籌力度

  2015年,新修訂的《預演算法》正式實施。今年的政府財政預算與以往相比,呈現出不少亮點。

  “詳細報告新《預演算法》規定的人大審查預算的重點事項,包括上年度預算執行、本年度預算安排、政府債務等。同時,用大量篇幅詳細講述財政政策,讓社會看得更清楚,自覺接受監督。”賈康委員説。其中一大亮點,就是實現了地方債分類納入預算管理。

  地方政府債券融資到底能有多少?“報告提出將實行限額管理。中央對地方政府進行一般債務和專項債務指標分配,主要根據財力等客觀因素測算確定。中央代發和地方自發自還的地方政府債券,都將控制在今年審定出來的這些額度內。”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財政廳廳長王一宏告訴記者。

  在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看來,新《預演算法》加大了預算統籌力度。“尤其是將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地方教育附加等11項基金收支列入一般公共預算,以及進一步提高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這些舉措都很具體,有操作性。”白景明説。

  記者還發現,被提及多年的“經濟分類科目”,終於在今年首次“修成正果”,得到具體體現。以前政府支出主要按功能分類,能夠反映政府的各項職能活動,顯示的是政府的錢“幹了什麼”,起到了什麼樣的社會作用,但缺乏對各項支出具體用途的反映。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蔣洪表示,按經濟分類,社會公眾可以更為直觀地理解政府活動。“比如多少錢用於教育,大家就會感覺很籠統。但按經濟分類,多少錢給教師發工資,多少錢用於購買教學設施,這樣就很清楚,也較容易判斷這些錢花得合不合理。”

  財稅改革受關注

  2014年是財稅改革元年。2015年,財稅改革如何“板上釘釘”、向前推行?預算報告中一一揭曉答案。

  預算草案顯示,2015年將力爭把“營改增”範圍擴大到建築業、房地産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等領域。“力爭”二字,也凸顯了剩餘幾個領域的改革複雜程度。以房地産行業為例,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間接稅主管合夥人胡根榮向《經濟日報》記者分析表示,“房地産項目成本費用構成複雜,包括土地成本、建築安裝成本、公共配套成本和房屋裝修成本。其中佔比最高的土地成本,可通過無償劃轉、集體合作、股權收購等多種獲取方式,很難取得相關稅務發票,因而如何抵扣是個問題。”

  國稅總局此前透露,2015年“營改增”力爭擴圍到建築業和不動産、金融保險業、生活服務業,這些行業將增加800萬戶試點納稅人,戶數是目前的兩倍,這將帶來監管和服務的難度。

  隨著“營改增”、小微企業稅收減免優惠等改革的推進,地方財力將會受到較大程度的壓縮。如何保障地方財力以確保剛性支出不受影響?負責四川省“柴米油鹽”花銷的王一宏代表感受頗深。他表示,首先要“穩住”,發揮財政杠桿作用促進穩增長,經濟穩定才能帶來財力的穩定;其次要“控住”,注重對債務風險以及金融風險等的防控,減少波動因素;此外,要“抓住”,用改革來解決困難、尋找出路,比如,大力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即PPP,通過“借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同時,加大力度盤活存量,大力推進厲行節約,“擠出”更多資金用在關鍵領域和項目上。

  民生支出注重實效

  在今年的預算草案中,找不到“民生支出”這樣的表述,讓人有些意外。對此,有關專家解釋説,取消“民生支出”的説法,並不代表減少用於改善民生的投入。“對於民生支出全國尚沒有統一的口徑,各地財政囊括的民生項目也不盡相同,為了表達的準確性,按照教育、社保等每一項支出來公佈,更為準確。”王一宏代表説。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2015年,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註定將成為“攻堅戰”。

  “保民生,不是‘包’民生。不是沒有選擇的盲目投入,應該突出重點、以底線思維聚焦薄弱環節,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王一宏代表説。比如,聚焦貧困地區、聚焦薄弱學校,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同時落實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將中職學校、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兩項助學金標準從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2000元。

  在改善民生方面,預算草案還通過加大改革力度,有效體現公平。以保障性安居工程為例,逐步從實物保障為主轉向實物保障和貨幣補貼並舉,“補磚頭”與“補人頭”相結合,利用PPP模式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租賃住房的購建和運營管理,積極支援棚戶區改造。(經濟日報記者 崔文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