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破繭之後的曇花一現 盤點那些記不住名字的基金公司

  • 發佈時間:2015-03-06 07: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 北京3月6日訊 ( 記者 張桔 ) 隨著近兩年大資管混業經營的格局逐步形成,基金公司的數量飛速增加,目前已經逼近三位數大關。

  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目前安邦集團正積極籌備旗下的安邦基金,一旦安邦基金成功落地,這將是內地的第96家基金公司。曾幾何時,內地“60後”基金公司因為成立時間短和旗下産品少而難以被人記住名字,而如今“70後”、“80後”、“90後”也已經魚貫而出。

  那麼,在這九十多家內地的公募基金公司中,我們記住名字的公司能有多少家?而那些我們記不住名字的公司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聚焦“無名”基金公司

  1998年,國泰、南方、華夏基金獲得批准成立,正式成為內地的首批公募基金公司;此後隨著華安、博時、鵬華、長盛、嘉實、大成、富國等基金公司相繼成立,2000年前內地總共成立了10家基金公司,也就是人們常説的“老十家”。

  而近幾年來,內地基金公司獲批成立速度明顯加快,2009年全年沒有一家基金公司問世, 2010年內地則成立了三家基金公司,2011年則成立了6家基金公司,2012年則成立了8家基金公司,2013年則是成立了12家基金公司,2013年底國內基金公司達到了89家。2014年,內地又成立了6家基金公司,截至去年年底,基金公司的數量達到了95家。

  隨著基金公司數量的增多,越來越多後成立的基金公司甚至連名字都難以讓人記住。相關的統計表明,這類基金公司基本上是旗下無産品或者旗下産品少的公司。如是分析,我們倒序來看這張排行榜單,紅土創新、九泰、創金合信、嘉合等四家公司目前是零産品的狀態,這四家公司也基本上是成立時間最晚的公司。相應地,包括了東海、紅塔紅土、永贏、江信、華福等五家基金公司目前旗下的公募基金産品數量為一。

  對此,一位基金業內分析師指出,隨著基金公司牌照申請的放開,越來越多有實力的金融集團希望旗下公司的佈局上填上“基金”這枚棋子,而銀行更是希望成立基金公司來實現一體化經營;不過,基金行業本身所具有的高壁壘擠出效應讓後來者生存維艱,這導致了新基金公司基金新品少發和緩發,當然其背後還有少量基金公司實際淪為資管業務的通道。

  記者注意到,旗下目前只有兩隻基金産品的基金公司也均為次新公司。統計表明,這部分基金公司包括了國開泰富基金、上銀基金、圓信永豐基金、中金基金、華宸未來基金。從公司的成立時間上看,除了華宸未來成立於2012年6月外,2013年年中則成立了國開泰富和上銀兩家基金公司,而2014年年初則成立了圓信永豐和中金兩家基金公司。

  單純從股東的背景上看,中金基金是上述基金公司中實力最強的,其背後的股東是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而中金基金是其全資子公司;中經網記者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2014年年初成立的中金基金時至今日仍然沒有自己的官網,同時其在成立7個月後董事長就走人了。 此外,根據統計,目前旗下只有3隻基金的基金公司包括了英大基金和中加基金兩家,也基本屬於圈中所謂的“僵屍基金公司”。

  如何讓大家記住名字?

  曾幾何時,天弘基金也如同如今的次新基金公司一樣默默無聞,但馬雲的介入和餘額寶的橫空出世改變了這一切,天弘基金如今已是公募領域的龍頭公司。

  但或許天弘基金的成功模式不可複製,畢竟不是每個灰姑娘都能有幸遇到一個白馬王子。比如春節前馬雲團隊又相中了上海圈裏一直默默無聞的德邦基金,但除了被媒體炒作郭廣昌握手馬雲以及逼宮天弘基金二股東內蒙君正外,德邦基金究竟能在這場合作中得到哪些真金白銀的好處呢?記者注意到,就在媒體曝光螞蟻金服入駐德邦基金後,德邦基金“適時”地發佈了招聘啟事,這或許能讓德邦的名字在更大的範圍內傳播開來。

  當然,以上“嫁個好郎君”的出名模式或許並不適用於每個人,晚成立的基金公司還可以選擇如下的幾種方式來獲得知名度,首先是打造一隻明星産品或者塑造一位明星。

  眾所週知,公募行業近幾年人才凋零,在王亞偉之後人才難覓,公募基金的年度狀元基本每年一換,而余廣、任澤松等人都無法達到當初王亞偉所達到過的高度,很多只是曇花一現式的短暫輝煌。對於“默默無聞”的小基金公司來説,人力財力研究實力均十分有限,與其將攤子鋪大無法塑造出精品,不如聚集力量打造出一隻公司名牌來,這樣將形成示範效應進一步來滾雪球;或者這種模式還有一條捷徑,“無名”公司的老總能否痛下決心挖來一位明星,或許公司的處境瞬間逆轉,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你要付出足夠具有誘惑力的籌碼來。在這條路的路徑中,還有一條子路徑或許可以瞬間蜚聲圈內,那就是實施股權激勵,畢竟這在基金公司圈中還屬於比較前衛的事情。

  或許還有第三條路可以選擇,那就是不走尋常路。在這方面,公募基金圈中已經有了幾起成功的例子:比如財通基金,上海的這家看起來不起眼的公司通過定增實現了飛躍;比如海富通基金,雖然其在公募業務上近來受到老鼠倉拖累,但是其多年來同樣發力非公業務,其中其在企業年金上的成績就蔚為可觀;當然還有在去年網際網路金融浪潮席捲下的天弘追隨者們,他們把發展的重點也放在了各種寶類産品的開發上,而並非傳統的權益類基金。

  那麼,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也人怕出名豬怕壯,可在競爭日趨慘烈的公募圈中,如果成立多時仍然無法“出名”的話,未來的公募之路一定不會好走;開弓沒有回頭路,您會選擇哪條出名之路來走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