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無需過分渲染通縮預警 科學決策和預期管理要良性互動

  • 發佈時間:2015-03-05 07:2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儘管中國經濟當前並未陷入通縮之中,通縮預警的氛圍也無需過分渲染,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需要未雨綢繆。

  羊年伊始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為小微企業減稅降負,為宏觀決策的精準調控開了一個好頭;春節假期後第一個週末,央行如期降息,解實體經濟燃眉之急。這些政策措施無一不是針對當前經濟發展需要而作出的科學決策,符合市場預期。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極為複雜。從內部看,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房地産及其附著行業的拉動能力大不如前,增長品質和效率良莠不齊,環保壓力日盛一日,要素驅動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以創新驅動增長模式的建立尚需時日,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待形成。從外部看,全球經濟仍在尋找新的動力引擎,油價下跌給美國經濟復蘇帶來新的變數,歐洲、日本徘徊于通縮邊緣,新興經濟體面臨挑戰。這一方面使得我國外部需求難以有較大改善,輸入性通縮的影響正在累積;另一方面,美元的走強也使得人民幣匯率面臨較大壓力,資本流出現象更為突出。

  面對嚴峻形勢,對宏觀經濟進行預期管理尤為迫切。

  首先,為保持價格基本穩定和經濟總量平衡,貨幣政策有必要繼續保持穩健。提到防範通縮,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加大貨幣政策的寬鬆力度。從理論上來説,防範通縮最直接的辦法是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一些國家也據此作出了嘗試,但效果大多不盡如人意,寬鬆的貨幣政策並非經濟復蘇的解藥,有時甚至是飲鴆止渴。貨幣政策終歸是總量政策,更側重於短期總需求的調節。就我國而言,大幅寬鬆不僅會加大貨幣貶值壓力,且資金流向難以控制。一旦大量資金流入産能過剩、房地産等行業,將無益於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更會給未來留下一系列“後遺症”。

  但不大幅寬鬆並不代表貨幣政策就一成不變。根據我國經濟基本面和流動性狀況出現的變化,降息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適時出手,將有利於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保持實際利率的基本穩定。未來,貨幣政策仍需要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保持流動性鬆緊適度。

  其次,財政政策應該更加積極。僅靠貨幣政策“孤軍奮戰”是行不通的,助力我國經濟平穩增長還需要財政和稅收等政策共同發力。目前,實體經濟的稅費負擔仍然較高,因此有必要加大減稅力度,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激發市場創業創新的活力,從而達到擴大就業、拉動消費增長的效果。同時,好鋼也要用在刀刃上,財政資金應當在支援民生保障工程、戰略性新興産業等方面加大力度,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釋放居民消費能力。此外,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東風,財稅政策要在支援企業“走出去”上更加積極,一方面鼓勵我國高鐵、核電等優勢産業邁出國門;另一方面,還可將過剩産能轉移至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實現雙贏。

  再次,實現政策調整和預期管理的良性互動。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人們往往對宏觀調控政策更為敏感。要做到不急不躁、穩步推進改革、以大局觀的心態去看待改革中的利益得失,就必須讓政策調整符合民眾預期,反過來又讓預期推動和引領改革進一步深化。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財稅、金融、國企、價格、收入分配等各個領域的改革都會大步向前。充分協調各地區、各領域的關係,促進改革措施落實到位,既有硬措施,又有軟約束,實現統籌發展,對決策部門是一個新的課題。

  在未來的經濟運作中,怎樣實現這種良性互動,需要堅定的信念和節奏的把控,二者缺一不可。(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才 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