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裏種出“搖錢樹”
- 發佈時間:2015-03-05 04:32:48 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閱讀提示
新春佳節,家家戶戶慶新春,廣大菜農忙收穫。高青縣木李鎮雜姓劉村種了幾十年大棚蔬菜的齊兆財告訴記者:“很多種大棚的群眾,每年春節都會在大棚裏過。雖然辛苦,但很高興。”與齊兆財一樣,遍佈全縣各地的大棚種植戶坦言,種大棚確實辛苦,但也賺錢!
同樣是大棚蔬菜,效益卻差別不一。在高青,種植大棚蔬菜是農民致富增收不錯的選擇,土地一年四季都有好收成。大棚到底咋種才能更穩當、更賺錢?近日,記者到青城、花溝、木李、唐坊等種植基地進行了探訪。
□ 本報記者 程芃芃 本報通訊員 王克軍 耿夢琪
“資源入股”擴規模
雜姓劉村自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探索種植蔬菜大棚,幾乎與壽光同時起步,30多年間大棚多次更新換代,每個大棚年均收入四五萬元,發展優勢很大。
即使這樣,雜姓劉蔬菜大棚的創始人齊兆財仍有許多困惑。“各家各戶的承包地相對零散,面積少、規模小,不利於今後做大做強。”這一點在多個專業村都有所體現。受傳統思想、土地資源緊缺等因素影響,土地大面積流轉和重新調整分地難度較大,很多大棚蔬菜種植專業村基本沒有種植大戶,都是單家獨戶在打拼,形不成規模發展的競爭優勢。而規模化種植雖然管理成本低,利潤空間大,但其較高的投入讓一般家庭難以承受。
在這方面,唐坊鎮魏寺村益豐果蔬種植合作社推行的“資源入股”在規模發展方面給菜農們提供了參考。除去傳統的資金入股參社之外,該村村民可以將自家土地、原有種植大棚、人力、技術資源等多種形式折算為股份參加合作社,使合作社流轉土地達到300余畝,對村內原有的23個溫室大棚進行改造,最終形成了具有69個高標準冬暖式大棚的蔬菜種植基地。通過合作社的統一管理,蔬菜産量、品質有大幅提升,剛上市的水果番茄賣到了15元一斤。
除此之外,花溝鎮的晟潤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也提供了範本。該合作社流轉土地600畝,建起了高標準的冬暖式高溫棚和智慧科技塑膠大棚,同時建成了鑫裕家庭農場,通過“合作社+農戶+市場”的模式,吸引周邊群眾到合作社租種大棚,有種植經驗的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很多有大棚管理經驗但又不想再自建大棚的農民,成為基地的“棚長”,兩三個人管理一個棚,每天可以領到60元的工資,大棚産量高了還有額外獎勵。目前該合作社所在的唐口一村80%的家庭從事大棚種植,戶均2個棚,成為遠近聞名的“兩西”(番茄、西葫蘆)基地。
錯時上市贏效益
多年的種植經驗,讓齊兆財變成了“土專家”,通常情況下,一看葉子和長勢就知道果蔬得了什麼病,需要怎麼管理。“種大棚,蠻幹不行,要講科技。”沒有多少文化的齊兆財卻懂得“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的道理。他説,要想搞好大棚菜,除了瞄準市場合理安排茬口外,栽培技術的高低也非常關鍵。
以芹菜為例,在前幾年芹菜市場走低賤賣時,木李雜姓劉和青城柳樹高等芹菜種植基地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菜農支招説,外界傳言芹菜農藥殘留多,是因為管理技術欠缺,要合理控制溫度和濕度,減少播種密度,適當拉大風口,做到這幾點,就可以有效地防控病蟲害,根本不用施藥。
在雜姓劉大棚裏,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紅彤彤的番茄一層層地挂滿枝,每棵由下往上足足有三四層果實,收菜的找到府,他們卻不賣。別的地方都是熟一茬趕著賣一茬,而雜姓劉菜農的回答是:“我們不急賣,等別處賣得差不多了,過幾天市場價格高時再摘下來賣。”“那些熟透了的挂在枝上不會爛掉嗎?”“不會,這個火候我們能把握好!”菜農們囤貨不賣,巧打上市時間差也不是隨便就能做到的,這其中有他們多年摸索積累的經驗和竅門,這些經驗也讓菜農收穫了比別處同樣面積更高的收益。
齊兆財説,菜農要經常到壽光等市場和基地多轉轉,注意掌握農産品種植資訊及價格資訊,適時調整産品種植結構,靈活把握蔬菜品種種植時間和産品上市時間,儘量避免同類蔬菜同時大面積種植、大批量上市,以確保各類蔬菜各個季節上市量均衡,價格合理,進而獲得滿意的收益。
類似齊兆財這樣的農業土專家在高青縣還有很多,他們懂技術,擔當起蔬菜種植技術指導員或技術顧問,促進農業增産、農民增收。
直面市場破困局
花溝唐口大棚蔬菜基地的群眾們在聊到市場時,表示無奈。商販來收購他們的蔬菜時,他們只知道今天賣了多少斤,卻不知道賣了多少錢。因為商販不定價,只提供市場參考價格,拉到市場賣完後,扣除自己的成本和利潤,下次再來拉菜時才明確價格結算貨款。商販這種隨行就市的做法,苦了在價格方面沒有發言權的廣大菜農。要讓菜農在價格上有知情權、發言權,直接對接市場才有望破解這個困局。
建市場,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要從傳統的銷售渠道説起。儘管價格不夠透明,但這支龐大的銷售隊伍,確實解決了菜農賣菜難的後顧之憂,他們對這種操心少的“傻瓜銷售模式”也樂於接受。因此,相對於壽光,高青縣的市場體系和流通環節相差較大,市場經紀人也不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流通中的作用還不夠突出。
針對該情況,高青縣正在探索“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一方面,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發揮現有龍頭企業和能人的帶動作用,創建品牌,大搞訂單服務,帶動農産品市場的流通,解決一家一戶想辦而辦不了的事;另一方面,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新模式,加大對有實力的農業實體公司和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發揮他們在産前、産中、産後的服務作用,特別是在銷售環節,加快發展“農超對接”這種新型銷售模式,既可減少中間流通環節,讓利於民,也實現了與市場的直接對接,及時捕捉市場資訊,準確把握市場需求,指導農民生産種植,真正達到政府做強産業、公司做大事業、農民做實家業的多贏效果。
目前,在晟潤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青城柳樹高、唐坊魏寺等村,已開始著手謀劃組建有形市場,探索電商無形市場。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