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又到一年招工季:任性“90後”不愛高薪愛自由?

  • 發佈時間:2015-03-04 17:41: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又到一年招工季:任性“90後”不愛高薪愛自由?

  節慶過後,又是新一輪招工季。

  無論是北京居於用工荒首位,還是司機成為“最難招職位”,其背後還有更隱秘的影響因素——1989年出生的人,如今都已讀成博士畢業——“90後”,已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

  “90後”的時代特質,也正賦予勞動力市場新的意義,他們自信張揚、充滿激情,卻又缺乏耐性、看輕承諾。

  在招工者眼中,他們的形象亦割裂感十足,既是挑肥揀瘦的“少爺少奶奶”,也是勇於衝鋒的“排頭兵”……

  3000夠我花了!

  我一年掙10萬呢!

  鈴聲一響 先問月薪幾何

  他們的直白與任性,

  也許來自於“強大的後盾”——父母

  東三環路畔,郭洋的美容院“藏在”華威路某小區的住宅樓之中。下午1點,美容院沒有顧客,只剩她與一名工作人員。郭洋守著電話,還在等待應聘者的來電。

  春節後,郭洋把美容院的招聘啟事發到了招聘網站上。按照以往的經驗,這正是招工的好時節,郭洋想為自己的美容院找到幾名有經驗的美容師,“沒經驗的我也不在意,正好想自己培養一些新人。”

  然而現實讓郭洋有些鬱悶——幾天以來,應聘者寥寥不説,郭洋每次接到電話,對方第一句話就是:“你一個月能給我多少錢?”

  “都不説自己的水準如何,能給我帶來什麼,上來就問能掙多少錢,讓人想不通。”郭洋發現,應聘者是一水的“90後”,即便給出月薪3000元到5000元的承諾,郭洋還只是得到一句:“我再考慮考慮”。

  在郭洋眼中,“90後”應聘者的態度,與以往“80後”應聘者截然不同,“80後”應聘者會先介紹自己的工作經歷和能力,之後才是談薪資、講條件。

  “80後”和“90後”的差異,不僅僅體現在應聘。得到工作後,“90後”亦有著鮮明的特色:“他們思想波動更大,也更直接,常常會説心情不好,就不上班了;有的人昨天還幹得好好的,今天就不見了,工資也不要,而且再也不來了。”

  那些會在離職前通知的“90後”,郭洋覺得理由也很荒唐,如“要和朋友出去玩”、“工作餐不好吃”。

  “他們不在乎薪水高低,更看重工作環境好不好,壓力大不大。”在單位,郭洋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不幹了啊”,身為“80後”,她總是無法適應這樣的表達方式:“我們這一代總是很委婉。”

  “90後”的直白與任性,也許來自於“強大的後盾”——父母。為了與員工增進感情,郭洋常常會直接和員工的父母通電話,“80後”的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工作能力是否過硬,能否進步;而“90後”的父母只希望子女工作順心:“他們總是跟我説,你幫忙看著我家孩子,不犯錯誤就行,薪水多少無所謂。員工升職了,他們也不太激動。”

  “90後”並非一無是處,直白的特點,讓他們在工作中更有衝勁,更敢於表達,美容院招攬客戶,衝上前線的總是“90後”;對新事物的了解,也能讓“90後”迅速與客戶打成一片。

  “聰明、學習能力好、技術也不錯,但作為老闆,我當然更希望他們踏實下來。”儘管如此,郭洋坦言自己只能適應,無法改變“90後”:“無論是經歷還是想法,我們完全沒有共同點。説多了,他們就會選擇離開……”

  年薪十萬 招不來一個好瓦工

  更多的年輕人選擇進工廠,“工資少些也樂意,因為環境好”

  與往年不同,沒在老家過完元宵節,裝修隊工長劉力就回到了北京駐地。2015年的春節來得太晚,他手下施工隊負責裝修的幾套住房工期尚緊,眼瞅著3月的天氣開始轉暖,他便匆匆忙忙地開了工。

  房地産市場的持續低迷,多少影響了劉力的營生,從2013年開始,劉力的裝修業務就停滯不前,他的同行多是如此。

  工程量少了,招工的需求按説也會相應減少,但劉力卻仍覺得施工隊的工人“不夠使”,只不過這差的不是數量,而是結構。

  “有技術的工人不好找,年輕人多,但都不愛學,愛挑簡單的做。”在京打拼了十多年,劉力手下的施工隊也算得上人員齊整。可2014年年中,隊伍中資格最老的瓦工因腰傷回家休息,劉力才發現想找到個替代者,並非易事。

  地面找平、貼磚、刷防水,這些工作都要由瓦工完成,瓦工師傅的手藝如何,對於裝修品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劉力表示,大多數施工隊都會使用固定的瓦工,也是為了保證工程品質。一名技術優秀的瓦工,年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以上,這對於一名藍領工人來説,也算不錯的收入。

  即便如此,劉力在幾年前就發現,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瓦工、油工這類對技術要求嚴格、收入相對也更高的工種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就連劉力身邊這名瓦工的兒子,也在參觀過一次父親的施工之後,明確地表示“學不來、不想幹”。轉而去從事技術含量不高,年收入只有四五萬元的開關面板、五金安裝。

  “瓦工其實也不難,就是要細心,負責任,用不了一年就能上手。我也問過他們,為啥不想學,他們就説工地全是灰,嫌臟。”難以培養出新人,劉力只好花大價錢從別的施工隊“借”來一名瓦工為自己幹活,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如果活兒多了,我跟誰去借?人家興許還想跟我借呢。”

  2015年春節,劉力回到老家過節。往年的時候,總有親友向他打聽來北京工作的事情,不過近年來,打聽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劉力詢問才知道,更多打工的年輕人選擇南下,去江浙或廣東一帶的工廠應聘,有些人甚至選擇了自家附近的工廠:“工資少些也樂意,因為工廠環境好,同齡人也多。”

  “現在的90後,跟我們的想法不一樣了。四五十歲的瓦工,一年到頭都在工地,你讓他休息他還不樂意,休息一天就是好幾百塊沒了。可年輕人要休息,穿衣打扮也講究,工地那環境,人家確實看不上。”對於年輕一代的選擇,劉力表示也能夠理解,建築、裝修的工作環境差,更容易發生危險,“幹二三十年都會腰椎突出、對肺也不好”,這些都讓無後顧之憂的年輕人望而卻步;何況網路時代,人們更願意互相溝通,“幹裝修的,天天都是自己在一個空房子裏。往後沒辦法,只能再加工錢來吸引人唄,可現在這行情,我實在沒法再漲錢。”

  忌貼標簽 雙方都要看“對眼兒”

  人工成本真的很貴,每一年都在漲,幾乎比上年都要漲到10%至20%

  “小時工,待遇豐厚”、“包食宿,有績效獎金”、“一經錄用,待遇從優”……

  方莊美食街和蒲黃榆路邊,從鴨脖店到麵包房,從米粉店到燒烤店,大大小小的飯館紛紛貼出招聘啟事。一家烤肉店從經理主管,到保潔學徒,數十個工種樣樣“開招”。缺口最大的“服務員”,月薪普遍開到了2500至3000元。

  “餐飲行業人員流動比較大,即便暫時不缺人,平時也會注意儲蓄後備力量,招工差不多成了常態化。”身為一家東北飯館店長的吳先生,年後也貼出了招人的通知。“我們春節不放假,過完節,之前沒有休息的員工就回家了,能不能再回來就不一定了,所以一般這個時候人手會更緊些。”

  下午三點,過了飯點兒的店裏只有一兩桌客人,服務員各自整理著桌椅或者休息,看上去臉龐大多比較稚嫩:“我們前面的收銀、領位、服務員等基本都在85後到92年、93年左右,廚房裏的年紀大些,有80年、75年左右的。”

  在吳先生看來,比起年長的員工,“90後”員工領悟力快、更有激情,但缺乏耐性,遇到困難容易畏畏縮縮:“比如培訓期間要求他這麼這麼幹,剛開始學得挺快挺好,後來就不能堅持,感覺不太放在心上。到店裏來,能堅持一年就算是幹得久的,不好的兩三個月也就走了。”但他強調,招聘員工時並不存在任何偏見,也不想給“90後”貼標簽,“因人而異,而且我們會有培訓,我覺得主要還是在於管理。”

  這幾日吳先生接到的電話不少,年輕的孩子基本一上來都會關注哪個是適合自己的崗位,然後就細細地詢問待遇。“上班時間,每個月休幾天,吃的、住的、用的……都問。”至於還沒見到應聘者就先被問了個遍,吳先生並不介意。“他先認同你,問清楚了滿意了才來。那我們這邊也有考核期,雙方都要‘看對眼兒’,我覺得很正常也很自然。”

  吳先生的店裏,“服務員”和“傳菜生”的月薪給到2500至3200元,均包食宿,每個月休息4天,此外還有業績獎金。“人工成本真的很貴,每一年都在漲,幾乎比上年都要漲到10%至20%。”他感慨,餐飲行業,用人單位顯然是“弱勢群體”,必須用錢留人,“現在物價一直上漲,服務員基本都是外地來打工的,到北京總要攢下點兒錢。你不漲人家肯定就走了,能去的地方很多,就這麼裹挾著上漲。”(吳楠 魏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