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業不專營“辛苦産業”也有前途
- 發佈時間:2015-03-03 21:31:06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訊當河南、江蘇、陜西等地頻頻出現因跨區域用鹽而被罰的執法爭議時,台灣的鹽業經營者相信,在他們手裏,這門古老的生意已煥發了新生。
高高的山丘上鋪著一層潔白的新鹽,而鹽山迎風面卻獨留下風雨侵蝕後的灰黑色,上面遊人如織,一隻巨大的招財貓讓聞名而來的觀光客興奮莫名。距離台北約300公里的台南七股鹽場曾是台灣最大的曬鹽場,由於人工曬鹽成本高昂、效率低下,2002年起被迫轉型,改為發展鹽業觀光,結果卻出人意料。“七股鹽場成功轉型純屬歪打正著,想不到這無心插柳之舉卻引來很多遊客。”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中行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
七股鹽場已成為臺鹽成功轉型的一個櫥窗,最高峰一年曾接待遊客130萬人次,年均接待遊客數量高達七八十萬人次,僅羊年春節期間遊客人數就高達7萬人次。“台灣鹽業和大陸同出一脈,”劉中行説,鹽業長期以來在台灣也屬於公賣,臺鹽2003年完成股份制改革掛牌上市,徹底告別鹽業專營買賣。而臺鹽轉型的初衷很簡單,因為社會對鹽的需求大體固定,僅靠鹽這種單一産品發展前景很有限,面對完全市場競爭,改制後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要活下去”。
從成立後到台灣放開鹽業專營之前,臺鹽50年間幾乎沒有進行行銷活動,如何走出狹窄的市場創立自己的品牌,成為臺鹽轉型面臨的主要挑戰——臺鹽從日本引進海水電滲析技術取代傳統日照曬鹽法,利用七股鹽場約4萬噸鹽堆出六七層樓高的鹽山,成為當地知名的觀光地標。
劉中行説,如按傳統人工曬鹽法,鹽業的確是個“辛苦的産業”,採用新技術後,臺鹽正式員工從5000人陸續下降至1000人,企業化改制後更通過緩慢換血的方式進一步減至480人左右。
近年來,臺鹽大力進軍新市場,除了維持全臺食鹽80%的市場佔有率之外,先後涉足包裝飲用水、生物科技、美容保健品等領域。去年逾25億元新台幣的營業收入中超過60%來自鹽品,20%來自包裝水業務,其餘15%來自生物科技。
劉中行坦言,臺鹽轉型可能比大陸同行早了十幾年,鹽業公司未來在鹽業之外尋找新的成長空間或許不可避免。“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劉中行説,鹽業專營在中國保持了兩三千年,大陸鹽業倘若完全開放,既是機會,也是挑戰,臺鹽同樣期待進入大陸市場。
目前,臺鹽已與中鹽進出口有限公司展開闔作,通過貼牌代工讓“寶島海鹽”在上海、北京等城市銷售,瞄準大陸中高端食鹽市場。另外,臺鹽也在廈門設立子公司,為未來在大陸發展業務佈局。“鹽是我們的根,我們會繼續深耕,擴大生物科技産品線。大陸13億人口中只要5%使用臺鹽産品,那也不得了,這裡面有相當大的想像空間。”劉中行説。
(陳思武曹典)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