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機遇總是相輔相生有多大差距就有多大潛力全面佈局改革發展未來
- 發佈時間:2015-03-03 14:32:38 來源:拉薩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齊中熙于文靜吳雨趙文君)挑戰、機遇?差距、潛力?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空間在哪?一系列問題引發代表委員和經濟學家的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表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産業鏈和價值鏈將從低端轉向中高端。要特別關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四大問題:製造業産能過剩、房地産泡沫、金融體系脫離實體經濟、環境污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新常態意味著一系列新機遇。由於中國經濟總量已很大,即使保持中高速增長,也將為全球經濟創造很可觀的增量,帶來巨大的市場投資機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樹成説,經濟波動,在上升期和回落期有著不同的功能。回落期是調整期、淘汰期;上升期,是市場活躍期,投資和消費活躍,有利於推動技術創新,實現提質、增效、升級,邁向中高端水準。
“當前,要擺脫只守下限的被動局面,不是靠短期的‘微刺激’措施、也不是靠推出一些項目就能解決問題的。也就是説,既不能靠‘大水漫灌’,也不能只靠‘滴灌’,而需要宏觀調控‘大手筆’。”劉樹成説。
全國政協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表示,經濟增長速度不是最關鍵的,但速度下調一定要伴隨著經濟增長品質的提高、結構的優化,並且要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結構轉型帶來的實惠。
“我們要集中抓住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等重大區域發展相結合,將頂層設計和相應的實施方案真正落實,並將它們具體化,相互銜接地出臺。”劉樹成説。
全國人大代表吳恒説,我國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階段,涉及體制機制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還沒有解決,比如産業結構不合理、環境污染、高端裝備製造業還不夠發達等,這些現實的差距都是未來增長的潛力。
“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創造更為寬鬆的環境,比如減少行政審批、降低企業稅費、暢通交通等都是切實有效的舉措,將潛力化為動力。”他説。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社會科學院壯學研究所副所長莫小莎告訴記者,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民生問題。經濟新常態下不僅要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還要保持民生持續改善。”莫小莎説,為改變經濟發展方式而損失一定的GDP,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但在增速放緩的同時,更要促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府參事劉昕説,中國經濟是以製造業為支柱站立起來的,近期有一批國際製造企業撤離中國,這些因素給今年我國經濟發展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這也説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迫切需要改善投資環境,重視實體經濟尤其是先進製造業發展。
劉樹成委員説,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來破解發展中的困難。由此來應對當前和今後我國經濟運作的下行壓力,就會開創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新局面。
“‘十三五’末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要把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作為新五年規劃的主線,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等方面全面佈局改革發展。”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