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門解讀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
- 發佈時間:2015-03-03 12:0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3月3日電 (記者 劉育英)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電視電話會議3日在北京舉行,財政部、工信部、保監會三部門相關負責人對這項新出臺的政策措施進行了全方位解讀。
近日,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的通知》。這是中央財政首次對工業領域實行保費補貼,也是繼農業保險之後,中央財政採取保費補貼方式支援的第二大類保險險種。
中央財政補貼保險費
根據通知,該機制由保險公司針對重大技術裝備特殊風險定制綜合險,裝備製造企業投保,中央財政適當補貼投保企業保費,利用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發揮保險功能,降低用戶風險,加快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
據了解,試點期間,中央財政按照不超過3%的費率和年度保費的80%予以補貼。補貼時間按保險期限據實測算,原則上不超過3年。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王祖繼解讀説,此次試點明確由中央財政對重大成套設備的前三套或前三批次合同保險費用予以補貼,是中央財政首次對工業領域實行報廢補貼。
“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打破了傳統的‘誰投保誰受益’的保險補償模式,採取生産方投保,購買方受益的做法,保險公司直接將賠款補償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購買方。此種補償方式將有力增強購買方信心,推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推廣和應用”,王祖繼説。
試點範圍裝備總值約800多億元
目前,工信部組織制定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包括14個領域360多項裝備産品,將作為本次試點的支援範圍。目前該目錄已印發。
初步測算,目錄內單臺套裝備總值約8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2014年,全國裝備總量22萬多億元人民幣,高端裝備約佔10%,有2萬多億元。此次列入試點範圍的,只是高端裝備的一小部分。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説,在核電、航空、航太、船舶等大型裝備保險方面,國際上已有一些成熟的經驗,但多數是以産業化後的裝備為主,因此,做好首臺套保險還有許多具體複雜、操作層面的問題需要處理。
“今年年底,國內計劃有首批51架支線飛機需要投保,累計價值34億元左右,其中ARJ首批11架,運12F系列首批20架、新舟系列首批20架”,蘇波要求,中航集團、商飛集團要組織做好這些飛機保險相關工作。
中國力推“大國重器”
“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蘇波具體介紹説,中國載人航太與探月工程、“蛟龍”載人深潛器取得重大突破,大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研製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設備、高Athlon門五軸加工中心、1.2萬米深海鑽井裝備、高速軌道交通裝備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研製成功,並在市場上得到應用。
但與世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有較大差距,比如在前沿領域還存在空白,高端領域明顯落後,核心部件受制於人。這其中“首臺套應用”是制約瓶頸。
蘇波表示,究其原因,一是用戶尤其是決策者對首臺套顧慮較多,擔心設計製造達不到技術要求,影響正常生産,受到責任追究;二是招投標中存在歧視性條款和“潛規則”現象,致使首臺套裝備在市場競爭中長期處於劣勢地位。
財政部副部長劉昆説,2015年三部門率先將清潔高效發電、軌道交通等14個領域的裝備納入試點範圍,基本涵蓋了裝備製造業發展較為迫切的主要重大技術裝備。如試點進展順利,市場傳導性會很強,將極大促進裝備製造企業打開市場,破解首臺套裝備市場初期瓶頸。
目前,全球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變革的關鍵時期,發達國家紛紛掀起“再工業化”浪潮,一些發展國家以更低的成本優勢進入製造業中低端,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製造業面臨“前後夾擊”危機的同時,也迎來了趕超的重要機遇窗口期。
蘇波介紹,二十幾個部門研究編制的中國製造業強國發展規劃目前已形成上報稿,近期將上報國務院審議。“中國製造2025”特別強調了要大力發展重大技術裝備,包括智慧製造設備、高檔數控機床及機器人、高鐵裝備、電力裝備、海工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大型飛機及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高端裝備等。(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