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蘇波:積極適應新常態 推進工業轉型升級

  • 發佈時間:2015-02-16 14:29:27  來源:工信部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和重要基礎,工業發展的品質和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日前,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蘇波,針對工業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熱點和難點,從化解産能過剩,發展生産性服務業,技術改造實施、新興業態發展,以及“十三五”專項規劃等多個角度回答了媒體關切的話題。

  媒體:在工信部的若干重點工作中,為什麼對淘汰落後産能和化解過剩産能比較重視。淘汰落後産能和化解過剩産能的迫切性在哪,具體如何應對和化解?

  蘇波:我們通常所説的化解産能過剩和淘汰落後産能實際上是兩件事。其中,落後産能是指一些行業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落後生産工藝、裝備和産品能力。落後産能的大量存在,必然帶來一些行業技術水準低、物耗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安全生産和産品品質無保障,甚至影響整體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

  而過剩産能則是指超過市場有效需求的生産能力。市場經濟條件下,適度産能過剩是正常現象,可由市場自行調節,也有利於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促進技術進步與管理創新。但生産能力嚴重超過有效需求時,將會造成社會資源巨大浪費,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阻礙産業結構升級,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

  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國內需求增速趨緩,我國部分行業産能繼續擴大,供過於求矛盾日益凸顯,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尤為突出,一些行業的産能利用率還不到70%。

  産能利用率過低,會造成資源極大的浪費,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時形成市場的過度競爭,引起行業利潤率的大幅下降,甚至是工廠停工、停産,其嚴重性將會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大局。産能嚴重過剩是經濟結構性失調的一個表現,是多種因素形成的,因此,化解産能過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伴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金融信貸風險不斷累加、職工安置困難增大等困難和問題,化解産能過剩工作任重而道遠。經濟下行時期,往往是轉方式調結構的“窗口期”,需要多措並舉,多管齊下,全力打好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攻堅戰。在這方面總的思路是,既要從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引導也可輔之一些法律法規和行政手段予以推動,但根本的還得靠市場的辦法、改革的舉措來解決。

  經過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當前一些産能嚴重過剩行業産能擴張勢頭得到遏制,淘汰落後産能進展順利,企業兼併重組加快推進,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轉型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在淘汰落後方面,2014年全國共計淘汰落後鋼鐵産能3110萬噸、水泥(熟料及磨機能力)8100萬噸、平板玻璃3760萬重量箱,分別佔政府工作報告目標任務的115%、192%、107%,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淘汰任務。

  下一步,工信部將會根據産需供給狀況,不斷提高市場準入標準,如技術標準、環保標準、節能標準、安全標準等。通過市場手段和政府相關政策措施,進一步消化過剩産能,使其保持在一個比較合理的範圍。

  媒體:我們知道生産性服務業具有創新活躍、産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近年來,我國的製造企業也加快了向生産性服務業轉型步伐,那麼這是否是未來産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生産性服務業發展的情況怎樣?

  蘇波:2013年,我國的服務業增加值首次超過了第二産業增加值,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但由此,社會上也有評論認為,服務業將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主導力量,未來經濟的主體力量就要依靠服務業,我認為,這樣的看法還有失偏頗。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當前我國工業實力持續增強,製造業産值穩居世界第一,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然而,總體上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我國的製造業已經連續三十多年實現超高速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製造業發展速度的適當降低是正常的。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實現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而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則是我們製造業實現自我升級、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式。

  首先,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和製造業服務化是製造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趨勢。當前,傳統製造業價值鏈不斷擴展和延伸,創新和服務逐漸成為價值鏈的重要環節,向服務型製造轉型也是全球製造業發展的趨勢。在製造業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設計與服務的附加值是最高的。以往我們過於關注製造環節,而對設計與服務重視不足,今後我們則是要向前期的研發設計、系統整合、市場行銷,售後服務、維修檢測等方面不斷加強。我們要推動製造業向服務型轉變,不斷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競爭能力。

  其次,當前全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以資訊網路技術與製造深度融合為特徵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使製造業呈現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綠色化的趨勢,製造業服務化的程度更深、速度更快,並催生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如電子商務、線上檢測、遠端診斷、服務外包等,這將極大拓展製造業的發展空間和價值鏈,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國內製造企業開始重視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並呈現加速趨勢。一些大型企業採用系統整合和服務外包形式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和效益。還有一些大型企業集團將資訊化部門轉變為獨立運作的專業服務公司,在金融、租賃、物流等領域開展社會化服務,並成為企業利潤新的增長點。

  儘管國內部分製造企業開始向服務業轉型,但總體而言,我國的生産性服務業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生産性服務業務發展主要停留在批發零售、運輸倉儲等低端服務領域。許多關鍵領域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直接影響到向服務轉型的程度和效果。生産性服務業還沒有統計指標,尚未建立起全社會統一的製造業服務化統計口徑和標準。

  下一步,工信部將積極推動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推進生産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由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力發展與製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産性服務業,推進平臺建設和集聚發展。

  媒體:那麼,這些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它們在發展經濟、消化産能、解決就業和整個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蘇波:資訊通信技術是當今創新最活躍、帶動性最強、滲透性最廣的一個領域。資訊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不斷催生一大批新産品、新業態和新模式。資訊通信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加快推進生産方式的深刻變化,併為化解産能過剩、解決就業、調整産業結構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首先,伴隨著資訊通信技術的突破和擴散,柔性製造、網路製造、綠色製造、智慧製造日益成為生産方式變革的重要方向,跨領域、協同化、網路化的創新平臺正在重組製造業創新體系,全球研發設計、生産製造、服務交易等資源配置體系加速重組,網路眾包、異地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等正在構建企業新的競爭優勢。比如,3D列印技術就融合了智慧製造、軟體、新材料、網路等科技成果,有可能成為先進製造業發展的引領性的技術突破,帶來工藝流程和製造模式的新變革。再比如,家電、服裝、傢具等傳統行業正形成以個性化定制新的生産方式,小米科技等一批創新型企業通過構建新系統整合的生産模式實現了逆勢增長,成立僅4年的小米科技2014年銷售額突破700億元。

  其次,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普及應用,以及企業管理資訊系統的整合應用,為化解和避免産能過剩提供新的手段。利用資訊通信技術,通過對採購、倉儲、銷售、配送等供應鏈環節上的數據採集和分析,可以使得企業內部以及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生産製造、採購銷售等環節高效協同,對市場需求反應更加靈敏,極大地優化生産、減少庫存,這對於平衡行業整體産能是至關重要的。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汽車、鋼鐵、化工等行業協同供應鏈管理水準不斷提高,寶鋼、中石化等重點企業均與供應商之間建立了EVI(供應商早期介入)和JIT(及時生産)配送體系。寶鋼通過構建全流程的管理體系,實現了資訊流、物流、資金流的協同,産品交貨時間、供應鏈管理水準等已居全球領先地位。

  第三,資訊通信技術與産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為增加就業提供大量機會。預計2015年網際網路企業直接吸納就業有望超過230萬人。

  第四,資訊通信技術跨界融合速度不斷加快,正成為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現代産業體系的重要途徑。資訊技術與能源、材料、生物和空間技術日益交叉融合,催生了新興業態的發展。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金融、現代物流、工業設計、軟體和資訊服務等現代生産性服務迅猛發展,加快了製造業服務化進程。

  據統計,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2萬億元,延續了“十二五”以來年均25%的增長速度。資訊技術諮詢服務、資訊系統整合服務、嵌入式系統軟體分別實現收入3841億元、7679億元和6457億元,同比增長22.5%、18.2%和24.3%。工程機械、電力設備、風機製造等行業服務型製造業務快速發展。

  媒體:在企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技術改造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它對於促進生産技術水準,提升企業競爭力發揮了哪些作用?

  蘇波:當前,我國製造業的發展還處在實現工業化的進程當中,與國外先進製造業發展水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一些高端領域,企業創新能力的建設、重大裝備的研發、關鍵核心技術的掌握,僅僅依靠市場,還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一些重大工程也不會及時完工。為加快實現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政府相關部門通過技術改造等方式支援引導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有助於推動産業升級和生産水準提高。

  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之後,先後提出並實施了許多“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歸”的戰略規劃。這些都是在政府行政支援和積極推動下進行的。通過建立一些研發中心、組織重大科技攻關,來推動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

  這些年來,我國一直高度重視企業的技術改造工作。在金融危機之後,中央財政先後共拿出1030億元技改專項資金,由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共同組織支援全國工業技術改造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每年中央財政一、二百億元的專項資金支援,帶動了幾千億元的社會資本投入到了重點領域,為我國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裝備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對於應對金融危機,提升企業發展潛力,促進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巨大支撐作用。

  2015年,我們將會繼續實施技術改造政策,通過中央財政的資金支援,通過政策措施的落實到位,我們相信將有一批戰略性、重大性、長遠性高端製造業項目實施,促進工業企業創新能力和技術水準不斷提高。

  媒體:今年我們將會啟動“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展望未來,會有哪些領域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相關的編制工作重點是哪些?

  蘇波:在“十二五”期間,工信部一共做了五十五項規劃,其中經過國務院審批的就有六項重要領域發展規劃。比如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規劃目標,但從去年的發展勢頭來看,在政府相關部門以及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車發展正在逐步走上快速發展軌道。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年,按照中央要求,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工業化,未來五年就非常重要。目前我們已經啟動了“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按照中央要求,我們正在聯合國務院其他部門,以及相關企業、院所,編制“製造業強國戰略規劃”,還要編制相關的若干專項規劃來加以落實。同時,我們還會編制一些行業的重要發展規劃,如智慧製造規劃等新興領域的規劃等等,這是未來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也會促進我國的製造業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

  新編制的“十三五”期間規劃數量會比“十二五”有較大幅度的縮減,規劃一定要精,一定要實,要能夠指導行業的發展,能促使工業企業實現技術進步、轉型升級。

  ——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蘇波接受央視和《中國工業報》等媒體聯合採訪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