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春節歸來話三農,鄉愁的“危”與“機”

  • 發佈時間:2015-03-03 08:07: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陳裏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億萬中國農民的期盼,也是我一直倡導的農村幸福家園的樣子。羊年大年初六,我在新浪發表了話題為“春節歸來話三農”的微網志,希望回農村過年的網友,談談對當前農村、農業、農民的感受。截至正月初八17點,“春節歸來話三農”話題閱讀量已達91.3萬,收穫轉、評、讚5000余個,內容涉及土地和糧食安全、教育、養老、醫療、保險、勞務、留守人員、環境綜合治理、文明建設、法制建設、合理化建議等新農村建設中的方方面面。而這,只用了一天時間,可見網民對三農問題的關注。我把網友觀點進行了分類整合,形成一篇當代三農問題的長微網志“報告”。

  “人”的城鎮化,而非“地”的城鎮化

  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類惠農政策力度和新農村建設力度的加大,農村戶口所能享受到的國家相關優待更加明顯:除土地承包、徵地賠償、申請宅基地、生育二胎等優惠政策和經濟待遇外,集體經濟較好的村,還能享受股權、分紅、生活補助等一系列利益,因此,一些農民的市民化意願並不高。我認為,在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若能解決好拆遷居民的工作、養老及受教育問題,人民群眾一定會歡迎。同時,在未來的城鎮化進程中,要緩解大城市過分膨脹的狀況。目前,戶籍制度改革已開始向小城鎮傾斜,中央已經要求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

  但在一些地方,城鎮化被狹義地理解,變相放大了城市或城鎮房地産業的發展,城市以一種粗放的方式快速蔓延。過度徵用土地和耕地,導致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數量和人口品質城鎮化的趨勢,出現缺乏産業支援、市場支撐和人口支撐的“空心城鎮化”。以前,政府提城鎮化道路,必定是大拆大建,搞房地産,轟轟烈烈來一場造城運動。説到底,是“地”的城鎮化,而不是“人”的城鎮化。拔地而起的繁華如同空中樓閣,它要麼因為缺乏人氣而空殼化,要麼容不下失去土地的農民與貧民,只有紛至遝來的投資客。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全面的現代化,包括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生活方式、知識結構等的現代化。城鎮化的根本目的,在於讓便捷的生活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深入鄉村,讓人的觀念融入城市生活,而不是單純地改變鄉村傳統面貌。所以,人的城鎮化,最主要的在於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

  糧食安全大於一切安全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大於一切安全。我國是一個農業國家,在現代化的今天,生産的糧食應該出口一部分才是合理,但事實是,反而還要進口許多。除去經濟利益不説,戰略上我們必須保護農民的利益和種糧積極性。我們引以為榮的東北大豆,在市場經濟的博弈中,喪失了競爭力。玉米、小麥和其他種子市場,我們也正在失去。農民沒有種糧積極性,一定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靠國外進口糧食,後患無窮。農民需要扶持,需要幫助,需要保護。美國6到7個人為1個農民服務,我們還有很大差距。

  土地流轉“非糧化”,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在“春節歸來話三農”的討論裏,許多網民表達了他們的擔憂。我國是農業大國,不是農業強國,糧食自給是安全底線。18億畝紅線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必須確保種糧的實際土地面積。幾千年曆史經驗一再證明,糧食安全是影響國家政治安全的大事。我國是人口大國,每人平均耕地偏少,我們的糧食不可能也不能依賴進口。我們一旦缺糧,沒有誰能填上這個缺口。

  農民是一個職業,不是一個身份。農民成就了中國革命,成就了現代化建設,而現在,到了關注農民、幫助農民、反哺農民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農民不只是為自己一家種糧,而是在為全國種糧。但事實上,一些地方的農民只為自家種口糧,外出打工掙錢,補貼養家,並不少見。這種情況應引起注意。

  農村教育是農民心中的心病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明天的希望,更是一個家庭未來的寄託,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由於城鄉二元體制根深蒂固,雖然現在有所改革,但是,隨遷孩子異地上學並不是那麼容易,即使僥倖上了學,在學校裏也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傷害。城鎮的優質教育資源對農村孩子充滿誘惑,但問題在於,如何達到資源均衡分享。

  由於城鎮化提速,引發農村學生大量向城鎮流動。入城潮形成大量空心村、空殼校,為破解農村教育陣地失守難題,專家學者提出了農村教育城鎮化設想。但這個設想應有條件地推進,因地制宜,不要搞一刀切,務必處理好農村孩子“好上學”與“上好學”、方便眼前與著眼長遠,以及農村教育陣地失守與鄉村文化存續的關係。

  兩億多農民工帶著7000萬孩子外出借讀,農村中小學過快的拆校合併,造成了農村中小學生上學難、招生難、教師匱乏的怪圈。我認為,農村小學生以三五里就近讀書、不住校為好,邊遠鄉鎮起碼應有一所中學,一個縣至少要有三所以上高中,基本教育資源配置和農村學校覆蓋率必需兼顧。

  農民權益不可侵犯

  改革開放30年,農民的肚子基本溫飽了,但是,農民的致富、蓋房,農民孩子的娶親、上學、養老保險,壓得農民抬不起頭。應對農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進行確權,在國家層面上,保護農民養命的最後一塊地方不被侵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大量人群涌入城市,城市可用土地日益減少,地方政府越來越多的徵地和拆遷,緊盯在集體土地上。在集體土地徵收、補償的過程中,擁有強勢地位的政府和被徵收土地的農民,必然會發生利益博弈。如果雙方不能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通常情況下,農民利益會因處於弱勢地位而必然受損。所以,要讓農民成為城鎮化的受益者,絕不能對其進行二次盤剝。

  2012年,我就農民工社會保障、討薪等農民工權益維護問題、留守兒童生活、農村孩子上學等問題,接受了新浪和人民網訪談,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我呼籲發起的“為農民工做十件實事”,引起了有關領導的高度關注,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其中一些已經實現:一、大多數省出臺了農民工子女異地高考文件;二、教育部制定了農村中小學暫停撤校合併的文件;三、一些地方建了農民工小學;四、一些省份使用了農民工社保醫療一卡通;五、有不少地方為農民工設立了司法救助機構;六、西安等一些城市的文娛設施對農民工開放。

  城鎮化建設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同時,也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把我國農村建設成為“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我這個長期關注三農問題的人心中的“中國夢”。

  (作者為三農學者、管理學博士)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