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現代農業在喀斯特山區綻放

  • 發佈時間:2015-03-03 07:29:5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肖克劉久鋒

  紅心獼猴桃、水城春綠茶、南方紅豆杉、脫毒馬鈴薯……工業城市貴州省六盤水市,短短幾年間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的農業品牌,從傻大黑粗的煤炭産業到俊秀美麗現代農業的轉型,從以工為主到工業反哺農業,工農和諧發展,在烏蒙高原書就了一部波瀾壯闊的鴻篇巨制,走出了一條催人奮進的崛起之路。

  破壁突圍:工業城市如何轉型升級

  ——守住“發展和生態”的底線,從“黑色”向“綠色”轉變,從“地下”向“地上”轉變

  到過六盤水的人,都會驚奇這個深藏烏蒙腹地、坐落群山之間的城市出入自如、便捷。曾幾何時,六盤水是全國鐵路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作為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城市,“縣縣通火車”足已讓當地人自豪。

  六盤水城市的誕生,源於豐富的礦産資源,煤炭這塊黑金讓六盤水在全國響噹噹,“江南煤都”的美譽更讓這座城市成為人人嚮往的地方。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同一天,國務院批准六盤水撤地建市。三個最早的“特區”(縣)合為一體,並取各區名字的首字,“六枝+盤縣+水城”就成了今天的六盤水,成為貴州省的第二個省轄市。

  然而,同全國許多資源型城市一樣,掠奪式的開發資源生態付出了沉重代價。上世紀80年代末,小煤窯,土法煉焦、煉鋅等高污染工廠在六盤水隨處可見,白天濃煙滾滾,夜晚爐火通明。這裡甚至一度成為全國酸雨重災區。藍天白雲、明月繁星成為礦區的“奢侈品”。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工業污水,源源不斷地排進長江、珠江上游屏障三岔河、北盤江,昔日清澈見底的水面黑浪涌動。

  工業“一枝獨大”使得農業成為一塊致命的短板,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十分突出,農民增收乏力,農業增效受阻,農村面貌改善難上加難。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的短板,讓六盤水人意識到,絕不能只追求速度不注重環保,只要工業不要農業,只要工人不要農民。

  嚴峻的形勢逼出一系列“狠招”:對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項目堅決不批;沒有環保措施的項目堅決不上;規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項目堅決退出;效益好又環保、符合産業政策的項目堅決扶持。

  工業門檻漸行漸高,農業“溢出”效益愈發凸顯。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持續聚焦“三農”,提出了一系列包括支援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2012年國務院出臺的文件明確提出“建設六盤水喀斯特山區特色農業示範區”。

  幾年間,“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大旗在烏蒙大地飛揚,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城鎮化促進農業産業化,六盤水每年數億的資金“砸向”農業農村。

  “只有做好特色産業這篇文章,六盤水的農業才會走出困境、實現突破。”市委書記李再勇説。

  分管農業的副市長付昭祥説,宏觀經濟新常態下,消費升級不可逆轉,品種、品質、品牌受到廣泛關注,更加注重“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六盤水立足喀斯特山區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富硒”特色農産品大有可為。

  該市按照生産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要求,發揮海拔差異大、小氣候明顯、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的獨特優勢,大力實施“3155”工程,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旅遊農業、都市農業、高效農業,走一條生態、高效、富民的喀斯特山區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就此鋪開。

  跨越鴻溝: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變革

  ——農業轉型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轉變發展方式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要求。要讓農業成為越幹越有幹頭、越幹越會幹、越幹越想幹的事業

  行走在六盤水鄉村,蔥蘢的田野阡陌縱橫;成方連片的大棚,一望無際;一片片經果林,滿山遍野,綠意盎然;一個個養殖場,散佈各地,乾淨整潔;一輛輛汽車,滿載果蔬,奔向八方。

  “我們要從‘劣勢’中挖潛力,從‘短板’中尋找增長點。”付昭祥表示,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跳出農業抓農業,已經成為六盤水轉型發展的不竭動力。

  山多地少,耕地破碎、農業商品化率低的現實,讓六盤水只能發展現代農業、特色産業,才能實現增收致富。李再勇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傳統作物玉米畝産值為1050元,水稻為1150元,馬鈴薯為1200元。而現代特色作物獼猴桃畝産值為1.2萬元,核桃為3000元,如果種植鐵皮石斛,每畝産值可達40萬元,種植名貴花卉,每畝産值可達上百萬元。

  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不僅僅是調整一兩個産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轉變觀念和經營方式,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強化人才支撐,突破農業內部純粹種植養殖業限制,向加工和市場延伸。

  以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以創新經營機制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他們與農戶建立真正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生産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

  貴州金三寶農業有限公司的老總陳信才主動放棄了日漸低迷的煤炭生意,去年到水城縣南開鄉的蔬菜種植園區流轉了200多畝土地,種起了不用化肥、不打農藥的蔬菜。“別看這些蔬菜樣子長得醜些,拿到市場上供不應求呢!”陳信才説。

  郎岱獼猴桃基地由貴州天地人和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設,基地和農戶建立聯結機制,到了豐産期産生效益後,每年基地拿出15%的利潤與流轉土地村民按比例分紅,拿出5%作為擴大種植規模的資金。

  企業流轉了土地,搞起了規模化經營,獲得了豐收的利潤,農民或帶地入股,或直接流轉,農戶直接參與企業的管理或成為企業的固定工人,既可以參與紅利分配,又有穩定的務工收入,更重要的是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打工。

  在六枝特區大用現代農業産業園區,沿著10多公里長的園區路兩側看去,成片的車厘子長勢喜人。不少村民在碎石塊、平整土地,為來年車厘子擴大規模做準備。“我們園區已流轉土地2萬多畝,貴州大禹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種植了近2萬畝車厘子。”副區長安長輔介紹,該園區規劃涉及大用鎮、落別鄉4個行政村、總人口1.47萬人。

  “園區2016年基本建成後,可帶動農民每人平均增收6000元,使4000貧困人口脫貧。”安長輔説。

  為了讓農業成為越幹越有幹頭,越幹越會幹,越幹越想幹的事業,六盤水市將特色優勢産業進行項目包裝,引進帶動能力強、關聯度高的農業産業化優秀企業,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和産業鏈配套招商,鼓勵本地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做大做強産業,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産業發展,全市正在形成“開放興農”發展模式。2014六盤水通過舉辦農産品展示展銷活動實現交易金額236.37萬元,完成招商引資現場簽約項目21個,簽約金額34.76億元。去年9月,在貴州省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招商引資暨項目簽約活動上,六盤水現場簽約項目17個,簽約資金86.84億元。

  融合發展:農業與旅遊業並駕齊驅

  ——把生態做成産業、把産業做成生態,把生態産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好生態成了“聚寶盆”,“小山莊”撬動“大旅遊”。

  在城市日益擴張、土地逐漸稀缺的今天,還要不要發展農業?怎樣發展?離城市越來越近的農村、農民又將如何定位?

  春有櫻、夏有柳、秋有楓、冬有梅,如今,高品位的設計和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建設讓農業有了“現代范兒”。

  “鄉村旅遊升級不僅僅是硬體上的升級,重要的還是圍繞‘農村環境美、農民能致富、發展可持續’的思路來開展工作,要以旅遊産業景區建設帶動農民群眾致富,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鍾山區副區長王厚源如是説。

  走進位於鍾山區大河鎮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産業園核心區,到處可見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挖掘機在加快進度平整土地,農民工正忙著種植各類景觀樹。

  “這裡不僅可以一覽大河萬畝沿河生態農業風光,觀全省乃至全國唯一的無邊際水池,也可到萬畝連片的葡萄園採摘葡萄,品葡萄酒莊生産的葡萄酒,還可賞萬畝花卉苗木基地裏的萬種盆景鮮花,同時也可在花卉苗木溫室卡座裏盡情享受人與花木的和諧相處,讓你切身感受其樂無窮。”負責該項目開發的貴州國夢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光俊説。

  “我們要以美麗鄉村點綴園區,以旅遊開發帶動園區,實現農業與旅遊業並駕齊驅發展。”大河鎮副鎮長黃婭説。

  黃婭的話不是異想天開。就在大河鎮區周圍,一排排獨具布依族風格的“小洋樓”正拔地而起,不少村民還建起了農家樂。

  優一産,接二産,連三産,通過延伸産業鏈條,促進産業升級,實現提質增效。如今,六盤水市正在積極打造“農旅一體”模式,以農興旅促發展。通過發展精品園藝、配套産業帶動旅遊休閒業;以農業與旅遊作為城市轉型跨越的突破口,打造“農旅一體”和“以農興旅”的創意農業模式,實現一産與三産的融合,構建出以旅遊為介質的複合農業形態。

  巴浪河畔,水城縣米籮現代高效農業産業園。一條條貫穿園區的水泥路、一排排精品蔬菜觀光大棚、一片片錯落有致的獼猴桃基地,讓人感受到了園區發展的魅力。這裡不僅是全省最大的獼猴桃生産基地,還將建設成為舒敏休閒度假的天堂。

  “斯是高原,烏蒙之巔。先民遂火,點燃于廿六萬年之前,牂牁夜郎,崛起于春秋秦漢之世。人民勤勞文化璀璨,三線建設中艱辛創業,改革開放後歡騰建市。百業俱興,煤鋼電材,遠及江南嶺表,四季宜人,無愧乎涼都之名。今逢盛世,六盤水,雲蒸霞蔚,無量前程!”一曲恢弘磅薄的《涼都賦》,道盡歷史,述明現在,昭示未來。雲起烏蒙之巔的六盤水,正伴隨改革開放的足音與旋律,在發展的雄關漫道上,以烏蒙磅薄之勢,邁步從頭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