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談無需過分渲染通縮預警:判斷尺規不能只用一把

  • 發佈時間:2015-03-03 07:5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才道  責任編輯:羅伯特

  伴隨1月份CPI和PPI數據發佈,對中國經濟陷入通縮的擔憂聲又起。僅憑單一數據作出如此判斷,未免武斷。綜合各項宏觀經濟運作數據,我國經濟並未陷入通縮,無需過分渲染通縮預警。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0.8%,跌破1%;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4.3%,連續35個月為負值。有人認為,從數據看,我國經濟已經聽到了通縮的敲門聲;還有人認為,結合目前經濟所感受到的下行壓力,已經處於通縮之中。

  在隨處都可發生蝴蝶效應的複雜經濟運作面前,如此簡單的推斷未免太過草率。一個經濟體進入通縮的特徵並非僅有一組價格數據,還有供給不足、需求疲軟、經濟增速和就業人口降低等指標。

  首先,我國未出現物價持續下跌。通縮意味著價格長期下跌,單看短期數據不足為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物價下跌持續兩年以上才稱得上是通縮。2010年以來,我國的年度CPI增幅始終在2%以上,在PPI連續下降的35個月中,CPI增幅也始終保持正值,物價一直保持上漲,只是上漲幅度有所變化,這與上述通縮特徵有較大差異。另外,由於物價在過去幾年中上漲較快,目前居民對價格上漲感受依然較強,尚未形成一致的物價下跌預期。

  其次,應當正視經濟基本面。無論是我國去年7.4%的經濟增速,還是城鎮新增的1322萬就業人口,以及同比增長10.1%、高於GDP增速的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都説明儘管目前經濟發展下行壓力較大,一些地區、部分行業增長乏力,但我國經濟整體運作狀況仍然健康穩定。

  第三,與通縮如影隨形的消費疲軟、投資減少並未出現持續、處處低谷的徵兆。一般來説,通縮的狀態下,企業利潤和職工工資被縮減,再加上實際債務負擔加重和物價持續下降的預期,可能導致投資、消費需求減少。而去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9.6%,大致與收入增速相當;2014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5.7%,仍保持較高水準。以電商、服務業創新為代表的一批新的商業模式的崛起,正在撬動和激發新的消費熱情。“一帶一路”、産業升級、環境治理等政策引領的投資熱潮也正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投資的信心,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投資的方向。

  也有人喜歡用國外的CPI數據對中國經濟做判斷,但衡量之器卻有差別。比如,我國在統計CPI時要計算所有與居民生活有關的消費品及服務價格水準的變動,美國等國家則統計將燃料和食品價格剔除後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就是核心CPI。統計方式不同,使用方式有異,生硬借鑒和套用,難免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還有一個典型案例來自經濟泡沫破裂後、經歷了“失去的20年”的日本。此間日本兩次出現通縮且間隔時間不長,一次是1998年至2005年,另一次2009年至2012年。即使日本央行將名義利率降得很低,但由於通脹率為負值,實際利率依然較高,導致企業債務負擔沉重,投資意願降低,經濟長期停滯不前。

  用一把尺子,描述出的是某一條線上的點,兩把尺子,描述的是X軸和Y軸交會的點,而評判中國經濟這個點所處的位置,顯然需要更多的軸、更多的維度、更多幾把尺子,去衡量,去描繪。對複雜事物的判斷,僅用一把尺規來判斷,未免不夠客觀,更談不上全面準確。(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才 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