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增長與新科技革命
- 發佈時間:2015-03-03 05:28:1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至今已多年,全球經濟仍然復蘇乏力,主要經濟體走勢分化,大宗商品價格反覆波動,通貨緊縮跡象更是雪上加霜。從歷史規律上看,科技進步在經濟週期轉換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次危機之後的真正恢復與新的增長支撐形成,均有待於科學技術水準、生産組織模式和效率等經濟基礎發生革命性突破。
2015年新年的鐘聲已經響過月余,但是世界經濟並沒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不知春天何以開啟。確實,與以往危機不同,本輪金融危機發生至今已歷7年,從最初的次貸危機到國際金融危機,這種多米諾模式,引起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分化,而且到目前為止,世界經濟仍難言擺脫危機影響。從歷史規律看,科技進步在經濟週期轉換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次危機之後的真正恢復與新的增長支撐形成,有待於科學技術水準、生産組織模式和效率等經濟基礎發生革命性突破。
一
2014年世界經濟發展繼續分化,除美國外主要經濟體多顯疲態。從世界銀行統計的數據來看,2013年全球GDP增長率為2.25%,這一數字本世紀以來僅高於2001、2002、2008、2009這4個年份,而這4年均是近兩次經濟或金融危機形成的谷底。從發達國家來看,2014年美國可能是唯一恢復較好的大型經濟體;歐元區經濟增長預計為0.8%,歐洲經濟仍掙扎于零增長邊緣,2014年三季度整體GDP增速環比折年率僅0.2%,法、意等國失業率都在10%以上,歐元區“火車頭”德國也未能延續此前表現出的較強增長勢頭;日本經濟高開低走,2014年二季度GDP環比折年率一度下滑7%,三季度繼續技術性下滑,儘管日本連續推出量化寬鬆舉措,但是國內生産總值仍然連續兩個季度出現收縮。澳大利亞受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影響,失業率一直在6%,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低於3%。新興經濟體表現也不盡如人意。俄羅斯受到油價下滑和歐美制裁影響步入寒冬,全年盧布匯率下跌超過50%,通脹直逼10%,經濟增長約1%。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亞等新興經濟體也不同程度減速,甚至衰退。這一切都表明,全球經濟原有運作模式難以為繼,主要經濟體之間始終未能形成歷史上的“趨勢一致性”增長局面,相反的是各國此起彼伏地一波又一波出現問題。
在全球經濟運作格局出現明顯分化的同時,最近區域性衝突不斷爆發。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社會不穩定會進一步推升全球避險情緒,進一步阻礙經濟復蘇進程。
展望2015年,IMF認為世界經濟面臨強勁逆流,大幅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除美國外,全球各地的增長預期幾乎全都下調。IMF認為全球2015年經濟增長率僅為3.5%(去年10月預計為4%),其中,日本陷入技術性衰退,2015年經濟增長率為0.6%,歐元區為1.2%,中國為6.8%,美國則達到3.6%。因此,包括歐元區、日本、俄羅斯、印度在內的經濟體增速都將出現減緩,OPEC的貿易活動有所減少,長期增長放緩將對需求造成嚴重不利影響。
二
觀察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波浪式前行、螺旋式上升並形成一個又一個社會經濟臺階,應該是一般規律。社會經濟邁上一個新臺階之前,往往會出現較長時期的經濟停滯甚至衰退,習慣上稱為“發展陷阱”,而突破“發展陷阱”有待於經濟革命。關於經濟革命,目前雖然缺乏權威性的定義和共識,但應該是指由於經濟基礎的根本性變化,帶來經濟增長質的飛躍和經濟規模持續擴張。由於推動經濟革命的關鍵因素是科技,我們習慣於把人類歷史上的巨大變化稱為科技革命,也稱為工業革命,但其實質和結果都是經濟革命。觀察近250年來人類經歷的三次科技革命和經濟週期,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上行期的長度取決於經濟基礎中最重要的技術進步所釋放的推動力能夠維持多久,技術進步越具有革命的性質,推動的經濟上行就越長;同樣,經濟下行衰退期的長度也取決於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技術進步醞釀時間的長短。
從歷史規律來看,經濟危機往往是孕育誕生重大科技突破的黃金時期。一方面,投機走到盡頭,創新動力開始激發;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所需的各項要素成本降低,新科技應用於工業生産所需的資源,包括金屬、能源、各種物資等,也都不斷降低價格。1825年經濟危機帶來了蒸汽動力火車;1857年經濟危機孕育了能量守恒定律和細胞學等,隨後帶來電力的發明以及現代生物醫藥産業;1929年至1933年大蕭條孕育了原子能、空間技術和電子電腦;上世紀70年代的經濟低潮則催生了網際網路資訊技術的大發展。當前正處於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的後期,很有可能孕育突破性的科學技術成果,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應積極地為此創造條件。
未來經濟革命性突破會發生在哪些領域?我們可以從以往科技革命的共性特徵和演變趨勢上找到一些線索: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在上一次基礎之上,而新的科技突破也必然延續這樣的趨勢,建立在既有成果上,解決當前束縛人類生産生活進一步提升的突出問題。第一次是用機器生産代替了人力,第二次使人類社會電力化,第三次則帶來了通信方式及生産效率的全方位變革。機器的應用引發了對電力能源的需求,而資訊技術革命的基礎又是電力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伴隨生産力及生活方式的跨越性變化。此外,科技革命越來越表現出“技術群”的特點。第一次主要是蒸汽機,第二次涉及電力、汽車、現代醫藥等,而到第三次更是分佈到資訊技術、航太、原子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眾多領域。原因在於人類生産活動越來越複雜,各領域之間必須高度交叉融合、相互支撐。綜合技術進步和産業發展的歷史規律以及近年來發達國家政府部門和大型財團的戰略動向,材料創新、能源利用、智慧經濟以及效率革命將共同構成未來經濟基礎的革命性突破方向。
三
雖然對於現在處於第幾次産業革命,以及德國工業4.0算不算工業革命,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各個發達國家開始重新重視先進製造業的發展確實是個不爭的事實。這裡我們先審視一下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浪潮,重點看一看德國、美國和日本。
德國向來以高品質製造和貿易強國著稱。為保障核心競爭力,2012年底,德國産業經濟聯盟向德國聯邦政府提交《確保德國未來的工業基地地位——未來計劃“工業4.0”實施建議》。工業4.0是利用資訊與通信技術和生産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資訊物理系統技術建設與服務聯網,在産品、設備、人和組織之間實現無縫整合及合作。德國認為近十年來企業核心競爭力發生進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經從産品品質控制,轉移到了客戶價值創造,這種變化對企業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工業4.0時代,消費者可以直接向智慧工廠定制商品且價格更低,淘寶這樣的電子商城也將面臨極大壓力。過去企業出售的商品主要是産品,消費者使用後才會産生價值,比如紡織品、食品、傢具、車輛等,現在企業向客戶提供的則是價值,以及各種系統和基於系統的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意味著企業需要能夠生産更複雜更先進的産品和系統。德國正在堅定推進工業4.0,當前德國經濟仍然保持增長與此不無關係。
再看一下美國。2009年初,美國開始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同年12月,公佈《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繼啟動《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和《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實施“再工業化”。通過這些計劃促進了美國先進製造業發展。美國的“再工業化”,包括調整、提升傳統製造業結構及競爭力和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兩條主線。比如,3D列印技術産業已成為美國“十大增長最快的工業”之一。美國政府提出“再工業化”旨在達到“一石數鳥”效果:短期刺激經濟復蘇、緩解嚴重失業、緩和社會矛盾;中期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增長動力,促進經濟再平衡;長期目標是抓住新一輪産業革命之機,謀劃戰略主導權,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美國“再工業化”與“製造業回歸”是奧巴馬上臺以來大力推動並已初見成效的一項經濟戰略,跨國公司海外製造業已出現回歸美國的初步跡象。
最後看看近鄰日本。雖然其2014年GDP只有我國一半,但是日本安培政府高度重視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大規模編制技術戰略圖。首先,政府加大了開發企業3D印表機等尖端技術的財政投入。其次,快速更新製造技術,提高産品製造競爭力。近年日本製造業出現了3個新現象。一是採用“小生産線”的企業增多:本田公司通過採取新技術減少噴漆次數、減少熱處理工序等措施把生産線縮短了40%,並通過改變車身結構設計把焊接生産線由18道工序減少為9道,建成了世界最短的高端車型生産線;二是採用小型設備的企業增多:日本電裝公司對鋁壓鑄件的生産設備、工藝進行改革,使得鑄造線生産成本降低了30%,設備面積減少80%,能源消費降低50%;三是通過機器人、無人搬運機、無人工廠、“細胞生産方式”等突破成本瓶頸:佳能公司從“細胞生産方式”到“機械細胞方式”,再到世界首個數位照相機無人工廠,大幅度提高了成本競爭力。
無論是從工業增加值指標,還是從經常貿易賬戶餘額來看,美歐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推行的“再工業化”發展戰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當前應該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臨的難得歷史契機。為了抓住新科技革命機遇,我國需要加快工業設備更新升級,發展“精細工業化”,打造世界工廠2.0版。要推進工業固定資産全面更新,尤其是先進裝備製造業技術更新、普通加工工業設備升級,抓住這期間創造出的巨大投資機會。要瞄準高端製造産業目標,通過産業升級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高端産品國産化、出口産品高附加值化。發展高端製造産業,一方面要瞄準全球生産體系的高端,大力發展具有較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的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另一方面,要立足製造業現有基礎,著力推動鋼鐵、有色、石化、汽車、紡織等傳統製造業由加工製造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打造高端製造業高地,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轉變方式為途徑,以提高品質和效益為目標,通過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集約化和綠色化的路徑來實現。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