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種群穩增數據背後
- 發佈時間:2015-03-02 10:30:52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綠色時報3月2日報道(記者劉澤英通訊員張玲)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人們更關心數據背後的玄機。2月28日,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出爐。這一組組數據引發新一輪熱切關注。比起數字本身,人們更想知道:一個個數字在向我們透漏著什麼?不斷變化的數據背後有哪些不為人們所知的真相……《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帶著諸多疑問採訪了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中國大熊貓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希武。
數據十年穩增是怎麼實現的?
“我國每十年開展一次大熊貓綜合調查,目前已進行了4次。單純從數字上看,無論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還是剛剛發佈的大熊貓第四次調查結果,都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每一組數據都是對保護政策實施效果的驗證,每一個數字的獲取都飽含大熊貓調查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張希武説,“國家重視大熊貓保護,公眾關心大熊貓保護,我們保護工作者更是有責任做好這份事業。”
張希武告訴記者,大熊貓的生存狀況與保護工作直接相關。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大熊貓棲息地的竹子大面積開花,食物短缺對野外大熊貓生存構成嚴重威脅,導致當時野外大熊貓數量由2459隻下降到1114隻,棲息地面積大幅減少。我國政府為保護大熊貓,頒布了專門法令、設立了專門機構、安排了專項經費,加強了科學研究。早在1992年,國家林業局就組織實施了為期10年的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以大熊貓保護為目標,加強棲息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開展拯救繁育、科學研究等保護工作,為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奠定了基礎。工程結束時開展的第三次大熊貓調查表明,大熊貓數量增長至1596隻,棲息地被侵佔的現象得到初步遏制。自2001年起,國家林業局又實施了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投入更大力量、採取專項措施拯救大熊貓等野生動物。同時,國家實施的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都對促進大熊貓棲息地的保護和恢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熊貓第四次調查結果顯示,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雙增長,有力印證了這10年來保護工作的成效。
四次調查有何異同?
我國先後開展了4次全國大熊貓調查。
在被問及4次大熊貓調查技術上的異同,張希武告訴記者,第一次調查採用了“生物種群橫向密度估計法”,第二次調查採用了“拉網式路線調查法”,第三次調查採用了“距離區分法”和“咬節分析法”。在前三次調查中,雖然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大熊貓數量變化的趨勢,但由於調查方法不同,調查數據可比性不強。為解決這個問題,第四次調查基本上延續了第三次調查的方法,所以在理論上第三次和第四次大熊貓的調查數據更具有可比性。
張希武向記者介紹,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沿用第三次調查採用的距離區分法和咬節區分法對種群數量進行了統計,並引入非損傷性DNA檢測技術對遺傳多樣性進行了分析,利用遙感衛星數據對棲息地狀況進行了評價,調查方法更加成熟。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數據是通過對野外調查中收集到的大熊貓糞便的位置和糞便中竹節的長度,輔之以野外發現的大熊貓毛髮、食跡、臥跡、産仔洞、嗅味樹、足跡等資訊和DNA檢測結果,逐一判斷區分野外個體,並以最後累加出來的總個體數作為大熊貓調查數量,所以大熊貓數量精確到個位數。此外,國家林業局還編制了內容全面、方法科學的技術規程和品質檢查驗收辦法,組建了完善的調查組織機構,制訂了切實可行的調查方案,保證了調查精度和調查結果的可靠性。
如何針對本次調查數據調整保護重點?
“從大熊貓第四次調查結果總體看大熊貓數量和棲息地面積數據是增加的,但也有些地方是減少的,比如新增4個大熊貓分佈縣,還有一個縣原來有大熊貓,本次調查時卻沒有找到任何跡象。通過深入分析數據,我們了解到,當前我國大熊貓保護仍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制約著保護工作發展。如果處理不好,還有可能造成已有保護成效的喪失。”張希武告訴記者,針對當前大熊貓保護工作面臨的形勢,國家林業局將有針對性地重點採取一些措施。一是開展新一輪大熊貓保護工程建設,二是繼續加強大熊貓就地保護工作,三是深入推進大熊貓遷地保護和野外放歸工作,四是建立完善的巡護監測體系,五是加強能力建設和科研宣教。
“基於本次大熊貓調查結果,考慮到大熊貓分佈區未來區域經濟開發對大熊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我們將儘快修編並實施新的大熊貓保護工程規劃,通過開展大熊貓棲息地保護與恢復、自然災害中受損的大熊貓保護設施恢復與重建、大熊貓保護區建設、保護能力建設、圈養繁育設施改善等工程,全面提高大熊貓保護管理的能力和水準,進一步提升大熊貓保護成效。”張希武告訴記者。
“根據這次大熊貓調查的結果,我們將研究劃定大熊貓保護紅線。”張希武説,“我們將嚴格執行生態和環境評價制度,控制大熊貓重要棲息地內的建設項目,防止大熊貓棲息地進一步破碎化。”
談到大熊貓圈養問題,張希武表示,國家林業局將繼續加強圈養種群的科學管理,通過制訂專門的優化繁育配對方案,提高圈養大熊貓繁育品質,促進我國圈養大熊貓繁育整體水準的提高,繼續推進人工繁育大熊貓野化放歸工作,促進野外種群復壯,為就地保護成效的全面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還將建立巡護監測體系,制定科學的標準,規範大熊貓監測數據的收集、管理和使用,將大熊貓日常監測數據作為掌握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動態變化的重要依據,改變當前依靠十年一次的全國調查來掌握大熊貓種群及棲息地動態的狀況,使大熊貓監測常態化、制度化,提高保護管理決策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並通過長期收集和分析識別DNA樣品,建立大熊貓個體資訊庫,使得對大熊貓的保護由種群水準提高到個體水準。”張希武告訴記者,“制定保護能力建設規劃,重視保護隊伍建設,豐富專業技能的培訓方式和內容,為提高保護成效提供充足、優質的人力資源,也是今後的工作重點。”
“第四次調查的結果只能代表我們過去所做的努力。接下來,大熊貓保護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要做好這項公益事業,除了林業部門的努力,還需要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援,幫助我們共同完成這項光榮的使命。”張希武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