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改革的取與舍 應追求多元化
- 發佈時間:2015-03-02 09:21:2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深交所日前表示,將全面推進創業板改革,提高創業板市場的國際化水準。眾所週知,我國目前有兩個創業板市場,除深市創業板之外,還有一個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的香港創業板。此次,若以香港創業板的發展作為前車之鑒,深市創業板改革的方向應該會更加明朗。
深市創業板亟須註冊制
創業板的成功典範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表現,讓世界各國都開始期盼本國資本市場也能出現這樣一個創新市場。1999年成立的香港創業板就是我國創業板試水的先驅,其在開創之時曾被媒體追捧為東方的納斯達克,但就目前來看,放眼全球創業板市場,其雖然較馬來西亞、泰國以及愛爾蘭等國的創業板市場發展較好,但是相比美國的納斯達克、英國的AIM、日本的JASDQ、中國台灣的OTC和南韓的KOSDAQ等創業板市場可能還有差距。
不過,香港創業板誕生較早,且誕生在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先天的優點值得深市創業板學習,在項目審核上實行註冊制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深市創業板實行的是核準制,由證監會核準發行IPO項目,而香港創業板的核準權則很早就下放到了港交所。
審核權的下放大大縮減了企業上市融資的時間,因內地的最終核準權一直由證監會掌控,導致企業上市進程變得很慢,有的項目排隊時間甚至達到三五年,這不僅增加了那些迫切希望上市融資企業的時間成本,也成為許多國內企業紛紛奔去中國香港及美國上市的主要原因。
以國內著名的遊戲公司藍港互動為例,2014年12月30日,創業七年的藍港互動正式在香港創業板掛牌交易。藍港互動登陸香港創業板後,就以38.5億港元的市值排在香港創業板公司的第11位,而作為著名的遊戲研發公司,有許多聲音表示香港創業板根本和公司不匹配,對於為何要選擇在香港創業板上市,藍港互動的官方解釋是,“也有A股上市的機會,但一直時機未到”。
市場對藍港互動所説的時機未到普遍解讀為深市創業板甚至是整個A股出現排隊時間太長的問題。
當然在一些細則上,目前兩地的創業板市場還並沒有明顯的利弊,因為內地與香港市場的投資氛圍不同,這些細節還需要以後繼續觀察。
創業板不應成“第二板”
當然,香港創業板也並不算是特別完美,這也是深市創業板需要注意的。僅以深市創業板和香港創業板來看,在上市公司數量上,香港創業板目前擁有上市公司207家,而深市創業板目前的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421家,而且隨著註冊制的到來以及新三板轉板機制的成熟,深市創業板的上市公司數量還將繼續擴大。
創業板市場是作為主機板市場之後的二板市場,但不是第二板市場,與主機板之間不應該有先後順序。而香港創業板似乎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義為附屬於主機板的第二板市場,它們之間的狀態就如同目前國內的新三板和創業板一樣。
其實早在2002年,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就已經達到了166家,而到目前為止,其擁有的上市公司數量卻也只有207家,數據對比説明,香港創業板在僅僅過了不到三年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而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其上市的公司在條件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實現轉板到主機板上市,所以其最終變成了主機板的一個跳板。
根據香港聯交所《上市規則》修訂版,創業板公司市值超過40億港元、最近一個財政年度的營業額收入至少5億元以及股東數目達到1000名,即可豁免三年盈利要求(三年凈利潤累計超過5000萬港元)而實現轉板登陸主機板。
2010年,香港創業板出現了轉主機板潮,研祥智慧、同仁科技、東江環保、物美商業等公司紛紛宣佈要從香港創業板轉至主機板交易,而分析其原因多是因為門檻較低。在上市門檻上,內地創業板和香港創業板雖然都沒有盈利要求,但是內地創業板對上市企業最近會計年度的營業收入有至少達到300萬元的要求,且資産負債率不得高於70%,而香港創業板並沒有規定這些。“它囤積了很多業績虧損的公司,使得券商投行不敢投資香港創業板,最終導致其交投清淡的場面。”一位業界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據2010年數據顯示,當時上市公司數量是深市創業板兩倍的香港創業板,其日成交額還不及深市創業板的1/10,更是有投行傳出不許投資香港創業板的規定。交投清淡成為了香港創業板的常態,雖然近年來會有一些公司股票出現一波上漲行情,但是細心的投資者會發現,在香港創業板上受投行青睞炒作的股票大部分是那些轉板概念股,最終看來,投資者投資的並不是香港創業板,而是其轉為主機板的預期。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不管是從交投情況還是從上市公司數量上來看,內地創業板都要比香港創業板市場要好,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深市創業板並沒有轉板平臺,其地位較主機板和中小板而言一樣,而這也是成熟的創業板市場應該做到的,就如同美國的納斯達克並不比道·瓊斯或者標準普爾低一等一樣,這點也是深市創業板應該繼續堅持下去的。
創業板該追求多元化
香港創業板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其將自身定位為IT企業上市板塊,香港創立之時正是IT企業成長的時候,試圖模倣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香港創業板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為IT行業的上市融資之地。
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科技泡沫破滅之後,IT行業開始低迷,香港創業板還是保持著慣有的自身定位,沒有去吸引其他行業的企業前來上市,使得整個創業板結構變得單一,最終香港創業板不僅沒有吸引到其他行業的優質企業,反而連板上一些傳統的IT企業也沒有留住,紛紛轉板主機板。
對比之下,深市創業板上市公司行業分類已經有了一個好的基礎,而且目前深交所創業板改革的重點也是在對於行業監管上,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瞭深市創業板在對板內行業細分做鋪墊。
數據顯示,從發行費用來看,美國的發行費用最高,香港次之,而境內發行費用最低。香港創業板不僅僅收費高,而且還有融資難的問題,香港家族企業的財富主要來源於房地産和金融企業,對投資高科技企業缺乏興趣,海外投資者很大一部分是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的管理者,而這類機構在香港並不多,最終導致香港創業板交投清淡無投行關注,企業上市募資難。
“深市創業板應該以香港創業板為鑒,包容各行業的企業上板,這樣才能成就創業板持續的擴大,併發揮其企業融資平臺的特性。 ”一位證券人士如是説。
北京商報記者 馬元月 彭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