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31省份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排行榜公佈

  • 發佈時間:2015-02-28 09:13:55  來源:重慶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各地區工資水準看,全國各地可分為4個梯隊:

  第1梯隊是北京和上海,2012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超過7萬元。

  第2梯隊包括天津、西藏、江蘇、廣東、浙江5個省份,平均工資在5萬元以上。

  第3梯隊包括寧夏、內蒙古、青海、安徽、新疆、福建、重慶、山西、陜西、四川、山東、遼寧、貴州13個省區市。

  其餘為第4梯隊。

  近日,人社部勞動工資所發佈了《薪酬發展報告(2013—2014)》,解析近年來地區工資水準發展狀況。

  春節前,各地兩會全部結束,政府工作報告披露了2014年各地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上海最高、達47710元。

  收入與GDP

  現象:26個地區下調收入增長目標

  縱觀來看,各地收入與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趨一致。從各地情況看,僅有西藏將收入增長目標從去年的“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13%,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上調為“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以上,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

  陜西、江西、安徽、內蒙古的收入增長目標基本保持不變。其餘26個省(區、市)均不同程度地下調了城鄉收入的同比增長目標。其中,重慶、江蘇、廣東、上海、遼寧5個省市去年與今年均提出,當地居民收入增長要與經濟增長同步或基本同步,但是這5個省市今年的GDP增長目標均較去年有所下調。其中,吉林從去年的“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12%”下調至今年的“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左右”,下調幅度最為明顯。

  觀點:對於城鄉收入增長目標普遍下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符合新常態下經濟形勢的客觀實際。放慢腳步是為了走得更好。各地今年紛紛下調經濟增速,把重心放在升質增效和改善民生上。從長遠看,這恰恰有利於促進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收入與CPI

  現象:對CPI的預判值高於去年

  分析2014年收入與CPI可以看出,在收入增長放緩的同時,通脹水準也一同下降。相當一部分省區市的CPI在2%以下的低位——北京1.6%、天津1.9%……而超過2%的省區市包括上海2.7%、青海2.8%等。

  CPI增長的放緩體現了有利的一面,這使得居民收入實際購買力水準的增幅要大於名義收入對購買力水準的提升。但2015年的情形出現了新的變化。從各地兩會透露的資訊看,對CPI的預判值高於2014年。北京、天津、重慶等分別將2015年CPI調控目標定為“3%左右”。

  觀點:在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看來,隨著經濟增速的下降,農産品物價水準將顯著下降,這將降低農民經營性收入的增長速度,政府應該增加保障支出,以穩定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和消費。

  收入與基尼系數

  現象:地域差距、城鄉差距仍然明顯

  C

  中國基尼系數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呈逐步回落趨勢。儘管如此,超越0.4警戒線的這一數值仍須引起高度重視。

  但由於中國特殊國情,基尼系數似乎不足以概括收入差距的真實。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2014後全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上海、北京等9個地區的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準。從收入數額分析,2014年上海、北京、浙江、深圳等省市的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都超過了4萬元大關,其中,上海最高,達47710元,北京43910元位居第二。

  從東中西看,收入差距依然十分顯著。2014年青海省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22307元,甘肅暫排最後,為20804元。從城鄉居民收入的總體情況看,也體現了這種差距——東部:浙江32658元,江蘇27173元,廣東25685元;中部:湖北為18283元,河南15695元,湖南17622元;西部:甘肅省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4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僅為5736元。

  觀點:如何實現分配的公平考驗著中國,考驗著改革。在很多專家看來,關鍵是要打破貧富凝固,形成上下流動的通道,讓更多中低收入者實現收入增長,而中低收入群體正是拉動消費最有力的生力軍。機制的完善關鍵在於加快改革。提低、擴中、控高的六字方針需要有效落實。提低——包括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大教育投資等。限高——主要是對國企高管等高收入群體,通過對壟斷行業企業收入進行調控實現更公平的分配。擴中——則需要通過各項措施擴大中等收入比重,形成橄欖形收入分配格局。

  收入與最低工資標準

  現象:有限度的調高最低工資標準

  2014年,已經有包括重慶在內的19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調整之後,從最低工資標準的絕對數上來看,全國月最低工資標準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仍然是上海,分別達到1820元和17元。

  不過,從最低工資增長幅度看,2014年最低工資平均漲幅較往年出現下降。去年19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在14.1%,而前幾年漲幅都保持在17%以上。

  觀點:長期研究工資問題的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説,最低工資標準如果提高得過慢過少,就會影響低收入勞動者及其贍養人口的基本生活水準,就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如果提高得過快過多,就會給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特別是在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情況下,還會影響就業。

  收入與失業率

  現象:畢業生起薪漲幅過低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第一份工作起薪平均為2443元/月,高於去年畢業生起薪2119元/月的水準,但許多大學畢業生入不敷出,約四成畢業生仍需“啃老”。2003至2014年,我國GDP從1.64萬億美元,增長到10.17萬億美元,增長6倍多。同時,北京最低工資標準從495元/月漲到1560元/月,增長3倍多;大學生起薪由1550.7元/月增加到2443元/月,只增長了約一半。

  其中,上海應屆畢業生起薪水準排名第一,為3241元/月;北京排名第二,為3109元/月;深圳排名第三,為2905元/月。河南省某國企負責人介紹,雖然不同學歷在工資上仍有差距,但相差不大,新入職的本科生月薪為2800—2900元,碩士畢業生月薪為3000——3100元,但兩者在工作崗位、工作內容等方面並無明顯差異。

  觀點:楊宜勇指出,産業結構發展不合理導致大學畢業生需求量增長緩慢,加之大學畢業生供給增加,兩者共同作用導致大學畢業生工資增長乏力。下一步,在經濟放慢腳步的同時,更應提質增效,實現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加大學生就業門路,改變結構性失業增長的現狀。據《光明日報》

  分析>

  地區工資差在縮小

  薪酬發展報告顯示,2008年,我國地區工資差距擴大到2.69倍,絕對額相差高達35565元。到2010年,地區間平均工資高低倍數下降到2.38倍,2012年下降到2.33倍。

  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劉學民認為,地區工資差距今後應進一步縮小,這需要政府加大宏觀調控力度,通過地區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完善,逐步引導勞動密集型産業向中西部地區合理轉移,在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投資的同時加大持續力度,促進形成合理的經濟佈局,促使地區間工資水準從非均衡性向均衡性方向發展。他表示,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和“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應當成為縮小地區間工資收入差距的具體路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