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電動車 蘋果瘋狂獵頭
- 發佈時間:2015-02-26 23:30:29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目前蘋果的造車計劃仍在組建團隊階段,研發人員主要是從特斯拉和A123挖來的汽車工程、機器人及動力電池專家,為此蘋果已被對方以違反同業競爭法起訴到美國法院。而值得傳統汽車企業關注的是,蘋果的造車理念絕非跟隨者而是要“重新定義汽車”,就像它在手機和IT領域的成功一樣,在進入這些領域之前就已經有了足以令競爭對手膽寒的顛覆性産品。
據彭博社近日報道,經過長時間的暗中準備,蘋果進軍汽車領域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正在全力推進其電動車計劃,首款車型將於2020年上市銷售。分析認為,傳統汽車廠家開發一款全新車型在過去需要5-7年,最短也需要48個月,而特斯拉推出首款ModelS純電動車前後也耗費了10年時間。蘋果在沒有任何行業經驗和技術積累的情況下5年之內就要推出一款全新電動車型,可見其是何等自信。
不過蘋果的野心和緊迫也是美國電動車領域的競爭態勢使然。特斯拉和通用已經宣佈,將於2017年推出續駛里程200英里(320公里)、售價在4萬美元以內的純電動車。儘管目前美國和全球的電動車銷量相比傳統汽車根本不值一提,但美國、歐盟、中國政府都將發展電動車(含插電混動)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並給予豐厚私購補貼,這讓蘋果不可能置身其外——同樣矽谷背景的特斯拉能成功,蘋果為什麼不能?特斯拉的用戶群體固然都是“高大上”,但蘋果的擁躉數量要大得多,玩量産車,蘋果的客戶資源將起決定作用。而且,蘋果在互聯駕駛領域的直接競爭對手谷歌已經先行一步開發出自動駕駛汽車。
另有分析認為,蘋果進軍汽車領域還有一個驅動因素,就是它必須為其從智慧手機和IT産品中獲取的鉅額利潤尋找新的投資領域,這既是股東的要求,也是拓展未來業務空間的需要。據彭博社報道,僅2014年四季度,蘋果的凈利潤就達180億美元,累計現金存量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780億美元,而最安全的避險途徑就是投資新能源車這樣的朝陽産業。
美國權威諮詢機構認為,值得傳統汽車企業關注的是,蘋果的造車理念絕非跟隨者而是要“重新定義汽車”——就像它在手機和IT領域的成功一樣:在進入這些領域之前就已經有了足以令競爭對手膽寒的顛覆性産品。不過,像蘋果、谷歌這樣的完全依靠創新生存的網際網路公司與傳統企業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敢想前人之不敢想,但也有魄力説放棄就放棄,否則它們就不是蘋果和谷歌了。從這個角度,不能排除蘋果造車依然存在變數。
據美國媒體報道,目前蘋果的造車計劃仍在組建團隊階段,研發人員主要是從特斯拉和A123挖來的汽車工程、機器人及動力電池專家。因為從A123挖來的技術高管及研發人員持有多項發明專利,蘋果已被對方以違反同業競爭法起訴到美國法院。A123是全球最先進的動力鋰離子電池生産商之一,2013年因申請破産保護被中國的萬向集團收購。
根據A123對蘋果的起訴書內容,蘋果公司于2014年6月開始明目張膽的從A123獵取動力電池技術高管及研發人員,被後者指為“公然剽竊”其專利技術。據公開資訊,截止目前,蘋果已從A123花大價錢挖走了一個5人技術團隊,並同時從LG、三星、松下、東芝、江森自控挖人,共同組建自己的電池研發團隊。蘋果對不同職位的電池研發人員開出了多高的價碼不得而知,但據特斯拉掌門穆斯克對彭博社透露,蘋果以25萬美元的年薪+年終紅利從特斯拉挖走了18名技術工人,而他們在特斯拉的年薪平均為10萬美元。
據路透社報道,A123起訴蘋果公司主要是專利之爭。由於蘋果的電動車項目啟動時間較晚,其在電池技術方面的專利幾近空白。據公開數據,2013年6月之前的18個月蘋果總共申報了8項電池專利,而它從A123挖來的技術高管MujeebIjaz一個人就擁有17項電池專利。由於美國政府從受理到公開專利申請需要18個月,因此蘋果目前擁有的電池專利總數不包括2013年6月之後的申請數目。但即便如此,也能看出蘋果與A123在電池專利方面的巨大差距。
而正是這位蘋果從A123挖來的技術高管MujeebIjaz,讓蘋果深陷訴訟漩渦。MujeebIjaz曾在福特任職16年,主管動力電池開發;後轉投A123併為其組建了吸引來多家風投的技術部門。據A123方面透露,MujeebIjaz于2014年6月轉投蘋果,之後從A123又挖走了4名研發成員,5人總共帶走了23項核心專利。分析認為,蘋果對A123下手之狠,足以給後者帶來致命損失,因為這5人掌握的核心專利涵蓋了最先進的動力電池設計、材料開發、製造工藝以及未來産品理念等關鍵環節。蘋果憑藉這些技術,就能一步躋身全球最先進動力電池製造商之列,這無疑將威脅到A123的行業地位。
因此不難理解,A123玩命也要和蘋果打這場官司。它同時還起訴MujeebIjaz本人剽竊了當初他與公司簽署的保密協議所禁止外泄的技術資料。這項罪名如果成立,蘋果公司和MujeebIjaz的麻煩就大了,因為在汽車歷史上有過非常嚴厲的對被訴方的不利判決。不過,有專家認為,按照美國處理過往類似商業糾紛的司法實踐,雙方達成和解的可能性很大,就看理虧的一方準備支付給對方的賠償金額是多少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